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愚癡

  愚癡

  愚癡即是無法體會自心無限的潛能、明性和力量,就像透過有色眼鏡來看這個世界一樣,無論你看到什麼,都已經被鏡片的顔色所僞裝或曲解而失真了。就根本層面來看,愚癡將覺性基本的開放體驗曲解爲一種固有的二元對立“自”與“他”。

  因此,愚癡可以說是一種雙重問題,一旦我們認定自己是單一且獨立存在的“自我”,設定了樣的神經元習性之後,我們必然會將“非自我”的一切視爲“他”。“他”可以是任何事物:桌子、香蕉、他人,甚至是這個“自我”正在想或正在感受的事物,因而我們所經曆的一切都變成了陌生人。一旦習慣了分別“自”與“他”,我們就會把自己囚禁在二元對立的感知方式中,在“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畫出概念性的分界線;這個“外界”看起來是多麼廣闊,讓我們禁不住覺得自己是多麼渺小、有限,又脆弱啊!我們開始把他人和物質視爲快樂或不快樂的可能來源,生活因而變成一種爭鬥拼搏,必須在他人捷足先登之前,搶先得到所需的一切以獲得快樂。

  梵文中,這樣的爭鬥拼搏稱之爲“娑婆”或“輪回”(samsar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車輪”或“循環”。所謂的“輪回”,特別指的是痛苦的輪回或循環,是一種不斷重蹈覆轍的習性。我們一再依循相同的經驗,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你看過貓或狗追著自己的尾巴跑,那你就懂得“輪回”的意義了。雖然看貓或狗追著自己的尾巴跑好像很有趣,但是,當你自己的心這麼做的時候,可是一點也不好玩。

  輪回的相反就是涅槃(nirvana),但這個名相和“空性”一樣,幾乎完全被誤解了。梵文中,涅槃可直譯爲“熄滅”或“吹熄”(就好像吹滅蠟燭一樣)。涅槃通常被诠釋爲一種完全喜悅或快樂的狀態,而這種喜樂是熄滅“自我感”或“有我的概念”之後油然生起的。這樣的解釋就某種程度來說是正確的,但沒有考慮到,具有形體的我們大多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處處都得注意到倫理、道德、法律和身體的差異。

  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願意接受它的相對性差異,就跟企圖逃避生爲左撇子或右撇子一樣可笑與困難。這樣逃避又有什麼意義呢

  對涅槃更正確的诠釋是,采用一種更開闊的觀點來看相對世界中的種種體驗,即接納所有體驗,不論快樂或痛苦,全都是覺性的展現。大部分人當然都只想經曆快樂的“高音符”,不過,最近我的一個學生指出,若是將貝多芬的交響曲或任何現代歌曲裏的“低音符”都刪除的話,樂曲就會變得很粗劣且空洞。

  把“輪回”和“涅槃”當作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觀點,應該是比較貼切的解釋。輪回是以“界定或辨認體驗是痛苦或不悅”爲基礎的觀點,而涅槃則立足于“心完全客觀的狀態”,即不評論、不分別地接受所有體驗。這開啓了我們看到答案的潛能,那答案也許不是直接與自我生存有關,但卻與一切有情衆生的生存更有關聯。

  因此,我們就要來探討叁種主要煩惱中的第二項。

  

✿ 继续阅读 ▪ 貪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