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特質與暫時的情緒狀態
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成。
——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情緒分爲短暫事件和長期持續的狀態。短暫的情緒事件包括:在家裏用鐵錘敲釘子修理東西時,卻不小心敲到大拇指,那瞬間生起的怒氣;或者有人真心贊美我們時,我們心中忽然高漲的自豪感等。以科學術語來說,這些相對短暫的事件通常稱之爲“暫時的情緒狀態”。
長期持續且遍布在不同情境的情緒,比如說,我們對某個孩子的關愛,或者對往事揮之不去的怨恨,這些都被稱爲“性格特質”,或“性情特質”,也是大部分人認定爲某個人“性格”的一種指標。例如,假使某人臉上經常挂著微笑、積極活躍,而且總是對他人說好話,那麼我們通常就會說,這是個很“討人喜歡”的人。反之,若某個人老是皺著眉頭、慌慌張張、一直窩在辦公室埋頭苦幹,而且常常爲了小事發脾氣,那麼我們就會說他是個“緊張兮兮”的人。
“暫時的情緒狀態”和“性格特質”的差異很明顯,就算沒有科學知識的人也都知道。假如你不小心用錘子錘到自己的大拇指,那瞬間生起的怒氣大概很快就會過去了,而且也不會讓你“一朝被錘敲,終生怕錘子”。“性格特質”則比較微妙,一般來說,我們都可以辨認出自己是長期處于焦慮還是興奮之中,而我們的性情對于常接觸我們的人而言,也會愈來愈鮮明。
暫時的情緒狀態是神經元之間快速的突發性對話,而性格特質則比較像是神經元之間忠誠穩定的關系。這些長期而持續關系的起源非常多,有些可能是源于基因,有些可能是嚴重創傷所造成,還有一些則可能是長期或重複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結果,例如我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所受到的生活訓練等。
無論我們的性格特質來源爲何,性格特質具有一種製約作用,會影響我們如何界定自己的生活,也影響我們應對日常生活體驗的方式。比方說,性格上傾向畏懼或沮喪的人,通常比較會以驚惶不安的態度來面對情境;有自信的人則會以從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態度來面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