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我們爲何不快樂?

  第八章 我們爲何不快樂

  

  所有的有情衆生都傾向于做無益的事。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了義炬》

  我在二十幾個國家巡回講學近十年之久,見識過許多怪異和奇妙的事,也聽過很多怪異或奇妙的故事。有些是人們在我公開授課時提出的,有些則是在個人咨詢時發生的。不過,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物質生活充裕的人所經曆的痛苦程度,竟然跟物質生活貧乏的人相差無幾。雖然他們的痛苦方式在某些方面跟我在印度與尼泊爾通常見到的有所不同,但痛苦的強度卻明顯可以感覺得到。

  我開始意識到生活在富裕環境的人們這麼不快樂,是在頭幾次拜訪西方國家,友人帶我參觀當地的觀光地標時。首次看到帝國大廈或艾菲爾鐵塔的時候,這些設計師的才華,以及建築工作人員之間高度的團隊合作與決心,讓我不禁爲之動容。但是當我們到達觀景臺時,我卻發現視野所及之處都被鐵絲網環繞,四周也都有警衛在巡邏。我問友人爲什麼會有這些鐵絲網和警衛。他們告訴我,安全警戒是爲了預防有人從這裏跳樓自殺。這真是令人感到悲哀極了,因爲,能建造如此雄偉建築的社會,竟然需要采取如此嚴厲的措施,以防止人們以這麼美麗的紀念性建築作爲自殺工具。

  安全警戒並沒有影響我對這些美麗建築和建築技術的欣賞,但是參訪這些地方幾次之後,我終于開始明白這些安全警戒跟我觀察到的其他現象之間的關聯性。雖然人們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文明中,也常面帶微笑,但是,他們眼中卻不時流露出不滿,甚至是絕望。在我的公開或私人談話中,人們也總繞著“如何變得更好、更強”或“如何克服“自我憎惡””之類的問題打轉。

  到過的地方愈多,我就愈清楚看到,生活在高科技、高物質成就社會裏的人跟生活在落後地區的人一樣,也經曆著痛苦、焦慮、寂寞、孤獨和絕望等感受。有好幾年時間,我在公開授課和私人談話中,都會主動提出一些深入的問題以了解狀況。這些交談使我體會到,當外在或物質發展的速度超前于內在知識的發展時,人們承受著強烈的心理矛盾沖擊,卻苦于解決煩惱的方法;而豐富的物質享受也相對地帶來了各種外在的幹擾源,使我們跟內在世界失去了聯系。

  舉例來說,想一想有多少人總是拼命地在尋求刺激感

  他們多麼期待去光顧新開張的餐廳,開始一段新的人際關系,或者更換不同的工作。這些嶄新的人、事、物確實提供了短暫的刺激,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這些興奮感就又會逐漸沈寂,什麼新鮮感、新朋友,或者新任務又開始變得平凡無奇了,最初的快樂也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因此,他們又開始嘗試新花招,比如說到海邊玩,這也能讓人感到爽快、滿意好一陣子。陽光溫暖,海水也棒極了,還可以交到一大群新朋友,也許還有刺激的新活動可以玩,像是水上摩托車或拖傘等。但是過沒多久,海灘活動又開始變無聊了。同樣的話題反複不休,粗粗的砂子黏在皮膚上,陽光一下子太強,一下子卻又被烏雲遮住,一下子又嫌海水太冷了,看來,又是該換新花招的時候了。你開始想要試試不同的海灘,或許可以到別的國家看看,我們的心于是開始自創咒語(Mantra)(梵文,用來重複念誦的特殊組合的古老音節。):“我要去塔希提(Tahiti)……”

  然而,這些解決方法的缺點是,它們本質上都是短暫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的結果,所以不可避免地都會有所改變。當産生並維持快樂的基本因素改變時,大部分人不是怪罪外在因素(他人、地方、氣候等),就是責備自己(“我當時應該把話說好聽一點或放聰明點”,或者“早知道去別的地方不就好了”)。然而,由于這只不過是反映了我們失去自信,或者對原以爲會帶來快樂的事物失去信心罷了,因此,怨天尤人其實只會讓我們更難找到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問題重點在于,大部分人並不了解何謂真正的“快樂”。他們發現自己創造的情境,最後反而讓自己跌回原本急欲消除的不滿足之中。因此,我們最好能更仔細觀察一下所謂的“快樂”、“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

  

✿ 继续阅读 ▪ 情緒化的身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