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空一體

  明空一體

  

  我們的真實本性具有取之不竭的寶藏。

  ——彌勒菩薩,《大乘無上續論》

  據說佛陀教導了八萬四千法門,以幫助不同根器的衆生認證心的力量。我自己尚未學完所有的法門,因此無法擔保這數目是否確切。也許他教了八萬叁千九百九十九種,或者八萬四千零一種也不一定。然而,佛陀教法的重點可濃縮爲一:心是一切經驗的本源,改變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變所有經驗的品質;當你轉化自己的心之後,你所經驗的一切也會跟著轉化。這有點像一戴上黃色鏡片的眼鏡,你所看到的一切也突然都變成了黃色;如果戴上綠色鏡片,那麼你所看到的一切也都會變成綠色的。

  由此可理解,“明性”是心的創造面,你所體驗的一切都是透過自身覺性的力量得到的。自心的創造力確實是無可估量,而這個創造面正是明性與空性一體的自然結果。“明空一體”在藏文中稱爲“瑪嘎巴”(magakpa),也就是“無障礙”(unimpededness)(藏文,不受障礙,一般譯爲“能力”或“力量”,是佛性的一種面向,超越個人慣有的受限感。),有時,“瑪嘎巴”也譯爲“力量”或“能力”,但意義相同,都是指心體驗萬事萬物的自主能力。

  對自心的真實能力認識愈多,你就愈有能力開始練習如何掌控自己的經驗。痛苦、悲傷、恐懼、焦慮,以及其他煩惱,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容易就瓦解你的生命,而你曾經視爲障礙的經驗也將成爲讓你更深入了解自心無礙本質的機會。

  快樂與痛苦的感受遍布于生命的各個階段,而這些感受似乎大多跟身體有關。按摩、美食或熱水澡,一般被認爲是愉悅的生理體驗,而手指燙傷、打針或大熱天車被堵住,車內又剛好沒冷氣,則被認定爲痛苦的生理體驗。事實上,不管你覺得這些情境是痛苦或愉悅的,這些體驗其實並不取決于生理性的感官知覺本身,而是取決于你對這些情境的感知方式。

  舉例來說,有些人就是無法忍受炎熱或寒冷,他們說大熱天到外頭去會把他們熱死,流幾滴汗就會讓他們覺得非常不舒服;到了冬天的時候,又無法忍受幾片雪花飄到頭上。但是,如果他們信賴的醫生說,每天花個10分鍾做蒸氣浴可以讓他們更健康,那麼他們通常就會接受醫生的建議,去做這原本不能忍受的事,甚至花錢也在所不惜。坐在蒸氣室裏,他們想著:“流了這麼多汗真好!真是舒服極了!”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爲他們轉換了自己對炎熱和流汗的心理感知。由此可知,炎熱和流汗其實只是被賦予不同意義的現象罷了。如果醫生還告訴他們,做完蒸氣浴後沖個冷水澡會促進血液循環,那麼他們就會學著接受寒冷,甚至還會覺得這真是個提神的好方法呢。

  心理學家通常將這種轉化稱之爲“認識重整”(cognitive restructuring)。由于在經曆情境時運用了“意願”和“注意力”,人們于是得以將經驗的意義,從痛苦或難以忍受的狀態轉變爲可容忍,甚至是愉快的狀態。假以時日,認識的重整就會在腦部建構起新的神經元傳導路徑,尤其是在腦邊緣區域,因爲大部分的痛苦和愉悅感受都是由這個區域負責辨認和處理的。

  假如我們所取的對境真的是一種受製于過去經驗與當下自我期許的心理建構(mental constructs),那麼,我們所專注的對境和專注方式就成爲決定自我經驗的重要因素。愈深信某事物是真實的,它就愈可能成爲真實的經驗。因此,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軟弱、愚笨、無能的,那麼無論我們真正的特質是什麼,無論朋友和同事對我們如何另眼看待,我們還是會覺得自己很軟弱、愚笨又無能。

  當你開始認出自己的經驗只是自我的投射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當你開始對周圍的人或曾經讓你恐懼的事物不再感到畏懼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從某種觀點來看,什麼也不會發生,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 继续阅读 ▪ 第七章 悲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