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相與幻相

  顯相與幻相

  

  見具義爲具義,見無義爲無義,如此即是能正知。

  ——《法句經》

  心就像舞臺上的魔術師,可以讓我們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我們大部分人都被心所製造出來的幻相迷惑了,而且還鼓勵自己製造更多怪異的幻境。這些由心所虛構出來的劇情,會産生如我的一些學生所稱的“腎上腺激增”或“快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或所要面對的問題比實際情況還重要,即使有時製造這些快感的情境很可怕,我們還是會上了瘾似的樂此不疲。

  就像我們看到魔術師從帽子裏拉出一只兔子後鼓掌叫好一樣,我們也愛看恐怖電影,讀懸疑小說,涉入複雜的人際關系,跟老板或同事爭吵等。奇怪的是,我們其實很樂于享受這些經驗所帶來的緊張感,這可能跟腦部最古老的爬蟲類腦有關吧。透過強化“我”有別于“他們”的感受,讓我們更加確認一種獨立的自我感。但誠如上一章所說,“自我”本身其實只是顯相而已,根本沒有本具的真實性。

  有些與我交談過的認知心理學家把人類的心比喻爲影片投影機。猶如投影機將影像投射到熒幕上一樣,我們的心將種種感官經驗投射到我們認定是“外在世界”的認識熒幕背景上,同時,也將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等投射到我們認爲是內在世界或“我”的熒幕上。

  這非常接近佛教觀點所說的絕對和相對真理。“絕對真理”即是空性。在對空性的了悟中,我們能直覺體悟到,自己所取的對境是一連串可能事件的無窮且瞬間變化的推移。而當你開始認出自己所領受的一切外在境相,只不過是短暫且因緣和合的事件顯相時,這些事件就不會再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了,然後整個“自”與“他”(外界)二元對立的結構就會逐漸瓦解。“相對真理”是由謬誤的觀點所生起的各種經驗,而這種謬誤的觀點則源于認爲自己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獨立、不變的實體。

  不過,認爲事物存在于“外界”或“內在”的這種習性,是很難完全斷舍的。這意味著要放下你所珍愛的幻相,認出從自心投射出的一切,即你認爲是“他”(外界)的一切,事實上都只是自心自然的顯現罷了。而這也味著要放下“關于實相”的想法,如實地體驗實相的相續之流。不過,你也不需要完全擺脫自己的感知,不需要把自己孤立在山洞中或到山裏閉關:你無須造作地投入,只要以一種在夢中體驗對境的方式來看待一切情境,就能盡情地體驗這一切經曆,如此,發生在眼前的種種經驗,就會開始讓你感到驚奇連連。

  認出顯相與幻相之間的區別之後,你會發現,某些自己所取的對境可能是錯誤或偏頗的,也發覺自己對所有現象先入爲主的成見是如此牢固,以至于除了自己的觀點之外,看不到其他的觀點。我也發現,當我開始認出自心的空性和明性時,我的生命逐漸變得超乎自己所能想象的豐富與清明。而一旦擺脫對事物的成見後,我便能開始依據如實的經驗和自身當下的實際狀態,自在地對自己的經驗作出回應。   

  

✿ 继续阅读 ▪ 明空一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