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黑暗
我們無法將光亮處與陰暗處的交接點清楚劃分開來,因爲這兩者是如此接近彼此。
——祖古·烏金仁波切,《如實》
就像發展對空性的覺知一樣,學習體會心的明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你掌握到重點,慢慢地,對之愈來愈熟悉,之後就持續不斷地訓練這種認識力。有些典籍將這緩慢的認識過程比喻爲老牛撒尿,這是個很好、很實際的形容,它讓我們不再覺得這個過程很困難或很抽象。
然而,除非你是西藏遊牧民族,或者剛好在農場中長大,不然,這個比喻對你來說可能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容易馬上理解。就讓我爲你解釋一下吧——老牛撒尿時,不會一下子快速射出,而是慢而穩定的,開始時尿量不多,結束時也不會倏然而止,老牛可能邊走邊撒,撒上幾米遠,還邊吃著草呢。但是,撒完尿之後,可真是通體舒暢啊!
就如同想要定義“空性”一樣,明性的本質是無法完整定義的。若是勉強爲之,你只會將明性理解爲腦中的一個概念,心想:“好吧,我懂了,我的心是清明的,然後呢
”明性的純然面貌必須靠親身體驗得知,當你體悟到明性時,根本不會有“然後呢
”的問題,懂了就是懂了。
想一想,試圖描述某種超越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東西是多麼困難!這樣你大概可以稍稍體會到,佛陀對學生解說心的本質時,必須面對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挑戰,因爲這些學生無疑也跟我們一樣,都在尋找某種可以用理解力歸類的明確定義,可以讓他們自以爲比世界上其他人更聰明、更敏銳,而一時引以爲傲。
爲了避免落入這種陷阱當中,我們都看到了佛陀後來選擇用隱喻和故事來說明這難以形容的境界。爲了讓我們從日常生活經驗中了解何謂“明”性,佛陀用了解釋空性時所舉的相同例子——夢境。
佛陀要我們想象一下睡眠時完全黑暗的狀態,拉上窗簾,雙眼緊閉,將心沈入一種完全的空白之中。佛陀解釋道,從這黑暗之中,色相和經驗逐漸顯現而出。夢中,我們會遇到熟人或陌生人,也可能會發現自己置身熟悉之地,或想象出來的新環境裏。我們在夢中所經曆的事件,可能是清醒經曆的萦繞回響,也可能是以前從未想象過的全新經曆。在夢中,任何經曆都有可能發生,而這種能夠在睡眠的黑暗中照亮並辨識出各種人、地、事的亮光,就是心的清淨“明”性層面。
夢境的例子和真實“明性”的認識之間的主要差別在于,我們大部分人連在夢境中都還是會在“自”與“他”(人我)、地點和事件之間做分別,但真正認出明性之後,我們就不會再有這種分別,因爲本然的心是沒有這種分別的,它並不是“我在此處體驗明性,而你在彼處體驗明性”。明性,猶如空性,是廣大無垠的,沒有限製,沒有起始,也沒有終點。我們愈深入檢視自心,就愈不可能在“自心結束”與“他心開始”(“有心結束”與“他心開始”是大手印的一種禅修方法。)之間找到清楚的分界線。
當“自”與“他”之間的區別開始逐漸退去時,就會進而跟其他衆生以及周遭世界産生一種較溫和、流暢的認同感。透過這樣的融合感,我們就會開始體會到,這個世界畢竟沒那麼可怕,敵人其實並非敵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渴望快樂,並盡其所能地追尋快樂,而且每個人都具有洞察力、理解力與智慧去看透外顯的差異,進而發掘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