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
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
大部分人都受自己生活所在的社會影響或製約,爲不停湧現及變化的心與物質現象貼上概念的標簽。例如,當我們仔細觀察桌子時,還是會直覺地將它貼上“桌子”的標簽,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它並非一個單一的物體,而是由許多不同的部分所組成,如桌腳、桌邊、桌面、正面和後面等,而且其中沒有任何一個部分可以被稱爲“桌子”。事實上,“桌子”只是我們給予這些迅速生起又消失的現象的名稱,因而製造了一種“絕對真實”的幻相罷了。
同樣地,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將“我”的標簽,貼在一連串肯定我們個人的自我感——即一般所稱“自我”(ego)的經驗上。我們認爲自己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單一實體。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爲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是同一個人。我們記得自己曾是個青少年,曾經去學校上學,而且認爲現在的“我”跟從前那個去上學、長大成人、離家、就業等的“我”,都是同一個人。
但如果看看鏡中的自己,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我”其實已經隨著時間而改變了。去年還不見蹤迹的皺紋,或許現在已經出現了,也許戴上了老花眼鏡,也許頭發已經變了顔色,或根本已經禿頭了。從基本的分子層次來說,我們體內的細胞不斷在改變,老化的細胞會死去,新的細胞會誕生。用觀察桌子的相同方式來檢驗這個“自我”的感受,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稱爲“我”的這個東西,其實也是由許多不同的部分構成的。這個“我”有腿、手臂、頭、雙手、雙腳,以及內髒等不同部分,我們能認定其中任何一部分確實就是“我”嗎
我們或許會說:“嗯,我的手不是我,但卻是我的手。”然而,手又是由五根手指頭、手心、手背所構成,而每個部分又可進一步分解成指甲、皮膚、骨頭等,這當中哪一個部分可以單獨被認定是我們的“手”呢
我們可以這樣繼續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原子和亞原子的層次爲止。但終究還是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根本無法找到任何可以明確認定爲“我”的東西。
因此,無論是分析物體、時間、“自我”或我們的心,分析到某種程度時,我們終究會發現這些分析完全失效,此時,尋求某種不可分解之物的努力終于崩解。就在這時候,在這放棄尋找某種絕對事物之際,我們終于首次嘗到空性的滋味——無限、無法言喻的原原本本的實相。
當我們反複思維,製造一個特定的自我感竟然需要具足這麼多因素之後,我們對這個“我”的執著將開始松解。我們會變得比較願意把控製或阻擋念頭和感官知覺的企圖都放下,而開始能夠毫無痛苦或罪惡感地體驗它們,把它們從心中經過當作是一個無限可能性之宇宙的顯相。如此,孩童般的天真觀點恢複了。我們會對他人敞開心胸,宛如花朵綻放。我們會變成更好的聆聽者,更能感受周遭的一切,也能更自在、更貼切地回應往昔讓我們煩惱或迷惑的情境。也許因爲這一切發生的層次是如此微細,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發現,自己竟然在一個從未夢想到的自由、清明且充滿愛的境界中覺醒了。
但是,我們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學會如何看到這樣的可能性。事實上,也只有極大的耐心,才能讓我們“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