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時間的蠻橫

  時間的蠻橫

  

  過去不可察,未來不可察,當下亦不可察。

  ——《般若經》

  如果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經驗,我們可以說,桌子或一杯水等確實是存在時間之中,但這也僅只是就相對的觀點而言。大部分人都認爲時間可分爲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去參加了一個無聊的會議。”“我正在開一個無聊的會議。”“我必須去開一個無聊的會。”“今天早上我喂了孩子。”“我正在喂孩子吃午飯。”“糟了,我必須做晚飯給孩子吃,但冰箱裏什麼也沒有。一開完這個無聊的會,我就得趕快去買菜。”

  但事實上,當你想到“過去”的時候,你只是在回想已經發生的體驗——你已經開完會了,你已經喂了孩子了,你已經買完菜了。過去就像是已經被火燒掉的種子,一旦燒完以後,種子就消失了,它只是一個記憶、一個從心中經過的念頭而已。換句話說,“過去”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

  同樣地,我們所謂的“未來”,也只是尚未發生的一個時間層面。你不會把一棵尚未種下的樹當作是具體、活生生的對象來談論,因爲你沒有討論它的背景;你也不會去談論一個尚未受孕的孩子,像討論某個當下正與你相處的人。所以說,“未來”也只是一個概念,一個從你心中流過的念頭而已。

  那麼,你還剩下什麼真實的體驗可談呢

  現在!

  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去定義“現在”呢

  一年分成12個月,每個月的每一天又分成24個小時,每小時又分成60分鍾,每分鍾又分成60秒,每秒又可以分成愈來愈小的單位——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奈秒或毫微秒(十億分之一秒)等。你可以把“現在”分解成無數更小的單位,但是,從體驗發生的那一刹那,到你將“那一刹那”認定爲“現在”的那一瞬間,那個當下體驗發生的刹那也已經過去了,已經不再是“現在”了。

  佛陀知道一般人對時間概念的局限性。在某次教導中,他解釋道,從相對的觀點來說,將時間區分爲個別的段落,諸如一小時、一天、一星期等,或許有某種程度的道理存在。但是,從絕對的觀點來看,一刹那和一劫(eon) (劫,古印度的計時單位。一劫爲67.2億年。四個一劫合爲一大劫,一劫中有20中劫,而一中劫中有20小劫。)並沒有任何不同。一劫之中可以包含一刹那,一刹那之中也可以包含一劫。這兩個時間段落之間的關系,既不會讓一刹那變長,也不會讓一劫變短。

  佛陀說了一則故事來解釋這個觀點:有個年輕人來到某位大師跟前,請求大師傳授深奧的法教。大師同意傳法,但建議這個年輕人先喝杯茶,“喝完茶之後,”大師說,“我就會將你所尋求的深奧法教傳授給你。”

  于是,大師倒了一杯茶給他。這年輕人拿起茶杯靠近自己的嘴邊時,這杯茶倏然間變成了一個群山環繞的大湖。當年輕人站在湖邊欣賞美麗的風景時,有個女孩從他身後出現,提著水桶走到湖邊取水。這個年輕人對她一見鍾情,而這女孩一看到站在湖邊的年輕人,也立刻墜入愛河。年輕人跟著女孩回到她家,見到跟她同住的年邁雙親。女孩的雙親也逐漸對這個年輕人産生好感,而他也很喜歡他們,于是兩個年輕人順理成章地結婚了。

  叁年之後,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過了幾年又生了一個女兒。兩個孩子既健康又快樂地長大,直到有一天,14歲的兒子生了重病,卻無藥可醫,一年之內就魂歸西天了。

  喪子的悲劇才發生不久,有一天,他們的小女兒到森林裏撿木柴。小女孩埋頭忙著幹活時,卻慘遭老虎攻擊而死。年輕人的妻子由于無法承受失去一雙兒女的悲痛,最後投湖自殺。她的雙親一下失去孫子孫女,又失去了女兒,悲痛之余,不思飲食,最後也餓死了。接連失去了妻兒、嶽父母的年輕人心想,自己不如也死掉算了。于是他走到湖邊,決定投湖自殺。

  然而,就在他即將跳湖之際,突然間,他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大師的房子,手裏仍端著茶杯靠在嘴邊。雖然他剛才已經曆了一輩子的生活,但實際上連一刹那時間都還未過去,手中的茶杯還是溫的,杯中的茶水也還熱乎乎的。

  他望著桌子對面的老師,老師點點頭,說道:“現在你明白了吧!一切現象都出自于心,而心是空性的。現象並不真實存在,它只存在心中,然而現象也不是虛無的。這就是你要的深刻法教。”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時間的本質是空性的,就如同空間與在空間中移動物體的本質一樣。試圖以愈來愈小的單位審察時間的努力,到了某種程度之後,必然會瓦解。你可以利用禅修來體驗對時間的感知,試著將時間分解爲愈來愈小的單位,直到再也無法命名或下定義的地步。達到這種地步時,你就進入了一種超越言語、超越觀念、超越概念的體驗。

  但“超越觀念和概念”,並不表示你的心會變得像空蛋殼一樣空洞,或是變得像石頭一樣愚鈍。事實正好相反,你的心會變得更加廣闊、開放。你還是會感知到主體和客體,但會比較清楚那是幻相;你會知道它們只是概念,而不是原本存在或客觀的實體。

  我請教過很多科學家,在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新發現中是否有任何類似佛教的時間觀和空間觀。雖然他們提出了很多觀念,但似乎沒有任何一個是完全相稱的,直到一天有人爲我介紹了量子重力的理論。量子重力學研究時間和空間的根本性質,探索的基本問題包括:空間和時間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

  它們的存在是絕對的,或是出自某種更基本的結構

  微觀尺度下的空間和時間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時間是否具有最小長度或單位

  

  他們告訴我,在大部分物理學派中,空間和時間被視爲無窮無盡、始終如一,而且平穩流暢,是物體移動及事件發生的靜態背景。觀測宏觀物體與亞原子粒子的性質和特質時,這樣的假設是可行的,但是在觀測時間和空間本身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人類平常的感知層次上,這個世界看起來非常分明、清晰、具體。四條支架撐著一塊厚板的東西,在一般的感知層次上,顯然是一張桌子。如果是一個圓柱狀物體,有著平坦的底部,上方有開口,則顯然是一個玻璃杯;如果再加上一個柄,我們也許就會稱之爲茶杯或咖啡杯。

  現在,想象我們透過顯微鏡在觀察物體。逐漸擴大顯微倍數之後,照理說,這物體細部結構的影像應該會更分明、更清晰,但事實正好相反。當我們把倍數擴大到可以看到個別的原子時,這世界開始變得愈來愈“模糊”,脫離了古典物理學大部分法則適用的領域,這是量子力學的領域。如同先前敘述的,在微觀尺度下,亞原子粒子以逐漸增強的頻率,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四處跳動,突然生起又突然消失。

  繼續擴大倍數時,我們可以觀察到愈來愈小的物體,最後我們會發現空間和時間本身也開始跳動——空間本身逐漸産生微小的曲線和扭轉,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顯現及消失。這種現象發生在極度微細的尺度,比原子的尺度還要細微,就好像拿一個原子和整個太陽系相比。物理學家稱這種狀態爲“時空泡沫”。你可以想一下刮胡膏泡沫,遠看很平滑,近看之下,卻是由許多小泡沫所構成。

  也許以快速沸騰的水中快速升起又消失的水泡作比喻,更能說明這個狀態。在更短的距離及時間尺度上,正如快速沸騰的水蒸發消失爲水蒸氣,空間和時間本身也失去了意義。這時,物理學本身也開始不適用,因爲失去了時間的基准,物理學家根本無法研究物質、能量和物體運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個狀態下,物理學家們承認他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形容還剩下什麼,這種狀態可以說是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一切可能性。

  從佛學的觀點來看,量子力學對實相的描述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自由,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習慣的狀態,一開始時可能感到很奇怪,甚至有點可怕。雖然西方人特別重視自由的能力,但觀察事件的行爲本身會以隨機、不可預測的方式,影響到觀察結果的這種概念,所負的責任似乎太過沈重了。相形之下,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將責任或過錯歸咎于自身之外的人或力量,可就容易多了。然而,如果我們正視現代科學的新發現,我們就應該爲自身每一瞬間的經驗擔負起責任。

  這麼做雖然能夠開創以往無法想象的各種可能性,不過,要完全斷除受害者的習性仍舊很困難。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開始對自己的經驗負責,生活就會變成像遊樂場一樣,能提供給我們無數學習和創造的機會,個人的局限感和脆弱感會逐漸被一種開放感和希望所取代。我們也會以嶄新的觀點來看待身邊的人,不再把他們當作是威脅我們個人安全或快樂的人,而是體會到,他們只不過是不認識自身本質無限可能性的人罷了。由于我們自身的本質並不會被“是這樣”或“是那樣”的任意武斷區別所限製,它不會只具備某些能力而欠缺其他能力,所以我們絕對有能力應付任何境遇所帶來的任何挑戰,並在其中發掘自我。

  

✿ 继续阅读 ▪ 無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