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看事件的來龍去脈
我們的生命由自心塑造而成。
——《法句經》(The Dharmmapada)
佛法修持能引導我們逐漸放棄慣有的假設,嘗試以不同的論點和角度去看待事物,這樣的轉變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我在尼泊爾跟一個專精于認知心理學的學生談話,話後知道,原來轉變自己看待事物方式的能力是心的基本功能。依照認知心理學的說法,我們接收到的任何資訊的意義,主要取決于我們是在何種情境下看待它。認知心理學以不同層次的情境去了解資訊,和量子力學以不同方式去觀察現象,兩者似乎有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
例如,當我們看到下面這行中文的時候:
明 就 仁 波 切
我們可以用好幾種不同的方式來解讀這些字的意義,包括:
一、線條和空間的排列;
二、一組中文;
叁、只是一個名字;
四、跟我們認識的某個人有關;
五、跟我們不認識的某個人有關。
應該還有其他許多不同層次的解讀,但我們只列舉這五種爲例。
有趣的是,任何一種可能的解讀方式都無法否定其他解讀方式的正確性。不同的解讀方式只是代表根據不同脈絡而有的不同層次意義,而這主要取決于個人經驗。
比方說,假如你剛好認識我本人,當你看到“明就仁波切”這幾個字時,你會想:“哦,是啊,就是那個矮矮的西藏人,戴著眼鏡,穿著紅袍子跑來跑去,到處和人家說桌子並不是絕對真實的存在。”
假如你不認識我,或不清楚關于我的一些事情,只是曾經在報紙雜志上某篇報導藏傳佛教教師的文章中,看過“明就仁波切”這幾個字,那麼,“明就仁波切”也只是戴著眼鏡、穿著紅袍子,到處跟別人說桌子並不是絕對真實存在的那群矮個子西藏人當中,某一個人的名字而已。假使你對中文不太熟悉,你可能會將之認定爲一組符號,卻不懂得其中的意義,也不會知道這指的到底是人名還是地名。假使你根本就不懂中文,那麼這些文字對你來說,也許只是一堆可能有意義亦或沒有意義的古怪有趣線條和圓圈罷了。
因此,當我說到要放下平常的邏輯,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自己的經驗時,我的意思是,當你開始比較仔細地去觀看事物之後,你會逐漸體會到,要指出絕對實相有多麼困難。你會開始明白,你之所以會賦予事物恒常性或獨立存在性,是由于你在那樣的情境中看待它。如果你能訓練自己從不同觀點來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世界,那麼你的感知就會隨之轉變。
當然,改變對物質世界的感知和期望不僅需要努力,也需要時間。因此,爲了超越這個障礙,真正開始體驗空性的自在,你必須學會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待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