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所帶來的自由
對生起的一切保持清新的覺性……就足夠了。
——第九世jia華噶mb,《大手印了義海》
佛陀在早期的教導中指出:痛苦的産生主要是因爲我們執著于某種原本存在或絕對“真實”的經驗,包括相信有原本真實的自我(人我)和原本真實存在的物質現象(法我)。當聽法弟子的程度愈來愈高時,佛陀就開始較直接地演說空性及佛性的見解。同樣地,古典物理學家對于物體的本質和行爲的認識,也是在19世紀末期多位科學家的努力之下,逐漸重新加以定義並修正。
誠如先前提到的,現代科學家在觀察物質的亞原子層次行爲時,發現亞原子世界的元素在特定實驗條件下,表現得很像是物質的粒子,但在其他條件下則表現得像波。從許多方面來看,這些“波與粒子雙重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觀察研究顯示了新物理學,即量子力學的誕生發展。
我可以想象得到,科學家剛開始觀察到這些奇異的行爲時,可能會感到很不習慣。我們可以簡單類推一下,想象某個你自認爲很熟的人,剛剛才把你當成知心好友看待,半小時之後,卻表現得好像從來沒見過你一樣。你可能會把這樣的行爲稱爲“兩面人”。
另一方面,這必定也非常令人興奮,因爲對物質變化的直接觀察,而開展了研究的新視野,這跟我們開始積極觀察自心活動,而打開新視野的情況非常類似。有好多要看!有好多要學習!
秉持科學家一貫的投入和努力,20世紀初期的物理學家又開始尋求新的探討方法,以解釋粒子具有波動性的現象。以玻爾原子內電子具有波動性的理論藍圖爲基礎,科學家最後成功地以精密的數學方程式重新描述亞原子的世界,說明爲何已知宇宙中每一個粒子都可由波的角度去理解,而每一種波也都可由粒子的角度去理解。換句話說,組成宏觀世界的粒子一方面可被視爲“物”(things),另一方面又可視爲延展于時空中的波動現象。
那麼,物理學跟快樂有什麼關系
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實質且獨立的個體,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性格,但如果我們坦然看待現代科學的新發現,就不得不承認我們對于自我的看法實在是很不完整。
佛陀的言教通常被分爲兩類:一是有關智慧或理論的教導,另一則是針對方便道(方法)或修持的教導(即佛教名相所說的“教證二法”)。佛陀自己時常將教法和證法比喻爲鳥的雙翼,若想展翅高飛,非得要有一雙翅膀不可。“智慧”的羽翼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目標一點基本認識都沒有,無論“修持”的翅膀再怎麼拍動,也將徒勞無功。譬如去健身房健身的人,不論是汗水淋漓地踩踏跑步機或拼命地舉重,他們至少都大概知道自己到底想從中獲得什麼。直接認證自己天生擁有獲得喜樂的能力也是一樣,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目標是什麼,才能通過適當的努力來達到目的。
現代科學,尤其是量子物理學與神經科學,提供我們探討及開展智慧的另一種方法。對21世紀的現代人來說,這比佛教通過主觀分析而洞悉實相本質的傳統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證明。現代科學不僅能夠站在確實且科學化的分析角度解釋佛法修持爲何有效,同時也對佛教所認識的,基于因緣變化而瞬間顯現又消失的短暫現象“無方分極微塵”,提出了微妙且深刻的觀察,但是,我們必須更深入科學的領域,才能發現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