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經驗
物質實體並非存在于空間之中,而是空間性的延展。依此,“虛空”的概念便失去了它的意義。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
與現代科學家的對談中,我驚異地發現,量子力學原理跟佛教徒對空性與顯相關系的理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由于所使用的語彙不同,經過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觀點是一致的:現象,通過無數相關事件的因緣和合,一瞬間、一瞬間地展現。
爲了充分領會這些相似處的意義,我發現了解古典物理學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是量子力學發展的基礎。“古典物理學”是一個通稱,泛指基于17世紀奇才牛頓(Isaac Newton)及追隨他腳步的科學家們,根據實驗觀測所建立的一系列理論。古典物理學從宏觀的角度,闡述自然界的基本物理現象和運作法則。根據古典物理學的看法,宇宙是一個運作有序的巨大機器。根據這種機械理論模式,如果我們知道宇宙中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velocity,指粒子的速度和移動的方向),也知道它們之間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的作用強度,我們就可能預測宇宙中每一個粒子在未來任何時間點的位置和速度。同理,我們也可以根據對宇宙目前狀態的完整描述,得知宇宙過去的全部曆史。宇宙的曆史可說是個別粒子依據絕對及可知因果定律所連接而形成的曆史巨網。
然而古典物理學的定律和理論,主要是基于對宏觀體系的觀測,諸如行星和恒星的移動,以及地球上物體之間的互動。但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技發展和進步,讓科學家能研究愈來愈微細的現象行爲。他們的實驗開始顯示,微觀體系(如原子、分子、核子等)的物理現象,並不像古典物理所描述的宏觀體系那麼有規則、那麼可預測。這些實驗形成量子力學的基礎,也成爲現代物理學的基本架構。
這些實驗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發現,例如我們平常所認定的“物質”,可能不像我們過去相信的,是實體而且可以明確定義的。亞原子層次的觀測顯示,“物質”的行爲相當奇特,有時展現粒子的特性,有時卻展現波的特性。據我所了解,我們其實無法同時准確測知粒子和波的位置和速度。所以,根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描述宇宙狀態的傳統觀念于是瓦解。
如同量子力學是由古典物理學定律逐漸發展出來,佛陀針對經驗本質的描述也是漸進的,是根據聽聞法教者理解程度的進展,逐步加深他所提出的見解。曆史上,佛陀所闡述的法教被分爲叁個系列或叁個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叁轉*輪”。“法”(Dharma)(梵文,即真谛,或一切事物原本的真實面。),在梵文中稱爲“達摩”(dharma),在這裏的意思是“真谛”(truth),也可以說是“事物的本質”。佛陀首次開講的地方是鹿野苑的一處空地。鹿野苑位于瓦拉納西附近,屬于現今印度的貝拿勒斯轄區。初轉*輪的法教以可觀察的實質經驗爲基礎,闡述了實相的相對本質。這些法教總結爲衆所周知的“四聖谛”(Four Noble Truths)佛陀證悟後,在鹿野苑初次的教導,後以“四聖谛”名之,佛陀四聖谛的教導亦廣知爲叁轉*輪中的初轉*輪。),不過,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洞悉事物本性的四種清淨見解”(Four Pure Insight into the Way Things are)。簡單地說,這四種見解是:
一、凡夫的生命受製于痛苦(苦);
二、痛苦起源于苦因(集);
叁、苦因可以息滅(滅);
四、有簡單的修行之道可幫助我們息滅苦因(道)。
二轉*輪和叁轉*輪(佛陀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針對經驗之本質所教導的叁套教法。)時,佛陀開始講述絕對真理的特性。二轉*輪的教示是在位于印度東部比哈爾省(Bihar)靈鹫山所講述的,主題是空性的本質、慈心(lovingkindness)(佛教名相,指的是希望其他有情衆生,甚至是那些我們不喜歡的衆生,都可以體驗自己也渴望感受到的喜悅和自由。)、悲心(compassion)(藏文,心全然直接延伸擴展的狀態。)(和菩提心(bodhicitta,梵文,也稱爲“覺醒之心”)。叁轉*輪時,佛陀則說明佛性的基本特質,講述地點分布在印度各處。
叁次轉*輪的教導各有特色,除了對心的本質、宇宙,以及心如何感知經驗有不同的解釋之外,也用于澄清當時佛陀追隨者們的疑惑。佛陀涅槃之後,他的追隨者對如何诠釋他所宣說的法教,時或具有不同的意見,其中有些人可能並沒有聽聞佛陀前後叁次轉*輪的全部教導。所以他們之間意見不一致,其實也是很自然的,因爲佛陀一再強調,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
那些只聽過初轉教導的人後來發展成兩個學派:“說一切有部”(Vaibhasika,或簡稱“有部”或“分別部”)(梵文,即“有部”,佛教哲學早期的一個學派。)和“經部”(Sautantrika)(梵文,佛教哲學早期的一個學派。)。根據他們的見解,極微小的粒子(finitesimally small particles)被視爲絕對“真實”,也就是說,極微小的粒子本身是完整的,無法分解爲更小的部分。這樣的極微小粒子在藏文中稱爲“度趁”(dultren)或“度趁恰美”(dultrenchamay),可大致譯爲“微小至極的粒子”或“不可再分割的粒子”,在漢傳佛教名相中稱爲“微塵”或“無方分極微塵”。這些基本粒子被視爲一切現象的基本組成元素,不可能消融或消失,只會轉變爲不同形式。例如:當木塊燃燒時,木頭“不可再分割的粒子”並沒有消失,只是轉變爲煙或火焰,這跟“能量不滅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並無不同。能量不滅定律也稱爲“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學的一項基本法則,意指能量既沒有被創造,也不會被消滅,只會被轉化爲不同形式,例如汽油的化學能量可被轉化爲啓動汽車的機械能量。
此刻的你可能滿頭霧水,弄不清楚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跟達到個人喜樂到底有什麼關系。但是,如果你耐著性子繼續聽我說下去,這之間的關系就會愈來愈清楚。
佛陀後期的教法說明“極微小的粒子”或“不可再分割的粒子”可以被轉化的事實時表示,所謂的極微粒子,其實也只是一種無常或暫時的現象,因此不能被視爲根本或絕對“真實的”。2500年之後,愛因斯坦以他最著名的方程式“E=mc2”證明了這一點。這簡潔的方程式說明粒子就像是一個能量小包包。
舉個日常生活的實例:水在寒冷的環境下,會變成冰;在常溫下,則是液體;加熱之後,會變成爲蒸汽。在研究室的實驗中,水分子可被分解爲氫原子和氧原子,但是當我們深入檢驗這些原子時,它們又是由更小的亞原子所組成。
有部和經部的見解跟古典物理學說之間,存在著一種很有趣的相似之處。根據古典物理學(爲了使這些觀念更易了解,我可能過分簡化了這個例子),物質基本元素和宏觀物體,例如行星、恒星及人體,都可用位置和速度等可精確測量的特質來描述。此外,透過和地心引力及電場等作用力之間的完美協調互動,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是可以預測的。古典物理學在預測宏觀現象的行爲方面,例如星球的運行等,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19世紀的科技發展提供了許多新工具,讓物理學家能夠觀察物質現象的微觀細節。20世紀初期,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Thomson)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發現原子並不是一個固定本體,而是由一些更小的粒子所構成,例如帶電的粒子——電子(electron)(帶電的亞原子粒子。)。另一物理學家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以湯姆森的實驗爲基礎,提出了原子模型(model of the atom)。學過高中化學或物理的人應該都很熟悉,在這個類似微型太陽系的原子模型中,電子繞著中心的原子核運動。
拉塞福的“太陽系”原子模型學說的問題是,它不能解釋原子加熱或以其他方式獲得能量後,爲什麼必定會發射出某種特定能量的光。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能階組,稱爲“原子光譜”(atom spectrum)(一組能量的階層,每種原子的光譜都不盡相同。)。1914年,尼爾·玻爾(Neils Bohr)發現,將原子內部的電子當作一種波時,就能准確說明原子光譜的現象。這是量子力學早期的一大成就,迫使科學界開始重視粒子也具有波動性質的這個奇異新理論。
大約與此同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指出,我們不一定要把光當成波,我們可以把光當作粒子,也就是他所稱的“光子”(photons)。愛因斯坦所引證的實驗現象是,當超過某種頻率的光束照射到金屬板上時,金屬板中的電子會吸收光的能量而脫離金屬表面産生電流(這個現象在物理學中稱爲“光電效應(hoto electric effect)。光電效應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所發現,當光束照射在金屬材料時,若是此光束的頻率超過某一臨界值,則金屬材料會發射出電子,而所發射電子的能量取決于光的頻率,而與光的強弱無關。長久以來,古典物理學都不能夠解釋這個現象,一直到愛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論或光量子論,亦即光是由跟頻率有關之能量單位的“粒子”所組成的,光電效應才開始有了理論的解釋。)。繼愛因斯坦的發現之後,許多物理學家便開始以實驗證明各種形式的能量,基本上都可以用粒子來敘述。這樣的觀點跟“有部”所有現象都是由極微小粒子所組成的見解非常類似。
當現代科學家繼續研究亞原子的世界時,他們仍然面對同樣的問題:亞原子(“實相”或“經驗”的建構基石)有時呈現波的特性,有時呈現粒子的特性。因此,他們只能測定亞原子會呈現某種特性或行爲的概率。在實際運用方面,量子理論顯然很正確,激光、電晶體、超級市場光電子掃描機和電腦晶片的發展等就是很好的證明。然而量子理論對宇宙現象的诠釋,仍停留在一種相當抽象的數學敘述階段。不過我們也要記住,數學是一種符號語言,是一種以數字和符號代替文字所寫成的詩歌,表達潛藏于世俗經驗背後的實相。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經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