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然心

  本然心

  

  真實本性之所以被稱爲“真實本性”,是因爲無人創造之。

    ——月稱菩薩,《入中論》221偈

  身爲佛教徒,我最初學到的主要觀念之一是,心的本性是如此浩瀚,完全超越理智所能了解的範圍;它既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也無法化爲條理分明的概念。對于像我這樣喜歡文字又很習慣于概念性解釋的人來說,這一度是個難題。

  佛陀的教法最早是以梵文記錄下來的,在梵文中,心的本性被稱爲“tathagatagarbha”(如來藏)梵文,也譯爲“佛性”“證悟本質”“平常心”“本然心”。。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形容,字面意義是“通過此道者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ose who have gone that way)。“通過此道者”指的是已經完全證悟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的心已經完全超越言語所能形容的有限境界。你可能會覺得這樣講實在沒多大幫助,不懂還是不懂。

  “如來藏”一詞還有其他比較不依字面的翻譯,例如“佛性”(Buddha Nature)一切有情衆生的自然狀態,無比地覺知、慈悲,且能夠無限地展現。“真實本性”(true nature)“證悟本質”(enlightened essence)“平常心”(ordinary mind),乃至于“本然心”(natural mind)或稱“平常心”,佛學名相,處于本身自然狀態中的心,超越所有概念的限製。。但是,這些詞彙當中,卻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完整表達“如來藏”本身的真正含意,因爲只有直接體驗才能真正了解“如來藏”。對大部分人來說,一開始時對“如來藏”的體驗,都僅僅是一刹那間的自然一瞥。當我第一次瞥見“如來藏”時,我終于體會到佛經上所說有關“如來藏”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神經元慣性模式所創造出的“有限的自我形象”遮障了我們的本然心或佛性,但這也只是心的無限潛能所選擇製造的其中一種投射罷了。本然心能夠創造一切,連無明和愚癡也都是它的産品。換句話說,“不認識本然心”也只是心具有無限創造力的另一個例子而已。每當我們感到恐懼、悲傷、嫉妒、貪欲,或任何讓我們自認脆弱或怯懦的情緒時,我們應該好好鼓勵一下自己,因爲我們方才體驗到了心的無限本質。盡管心的真實本性是無法直接形容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應該從理論的角度去了解它。即使是有限的理解,也是一種指標,能指出一條通往直接體悟心的本質的道路。佛陀知道這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體驗最好是透過故事和隱喻來解釋,所以在經典此經典即是《大乘無上續論》,或稱《寶性論》。中,他曾將“如來藏”比喻爲被汙泥覆蓋的黃金。

  想象你自己是個尋寶人。有一天,你發現土裏有一塊金屬,你把這塊金屬挖出來帶回家,然後開始清洗它。一開始只有一個小角顯露出金屬閃亮的質感,但當你把積澱的汙泥逐漸洗刷幹淨之後,整塊黃金就顯露出來了。現在,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哪一塊黃金比較貴重

  埋在土裏面的那一塊,還是被你洗幹淨的那一塊

  答案是,兩者的價值一模一樣,肮髒的金塊和幹淨的金塊只有表面的差別。

  同樣的道理也可用來說明本然心。那些讓你無法看到自心全貌的神經元,並不會真的改變心的本性,“我很醜”“我很笨”或“我很無趣”等各種念頭,也只不過是暫時遮障佛性或本然心光明特質的一種“生物性汙泥”(biological mud)。

  佛陀有時也將本然心比喻爲“虛空”(space)。所謂“虛空”,並不一定是現代科學所了解的太空,而是一種較爲詩意的形容,就像仰望無雲晴空或進入寬闊大廳時那種深邃的開闊感。猶如虛空一般,本然心並不需要依賴先前的因緣條件而成。它就是“它”,無可度量且超越言語形容;它是我們行進活動時不可或缺的舞臺,並通過它來辨識所感知的對境間的不同。

  

✿ 继续阅读 ▪ 本然的寂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