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超越心,超越腦

  第叁章 超越心,超越腦

  

  了悟心,即是佛。

   ——《須臾智經》

  你並不是那個你自以爲焦慮而有限的人。任何一位受過正統訓練、具足資格的佛法老師(在佛學領域中,受過正統訓練、具足資格的老師,通常稱爲“具格上師”。)都可以依據個人經驗,確確實實地告訴你:真的,你就是慈悲的本身,全然覺知,而且具有爲自己及一切人、事、物達到至善的能力。

  問題在于,你並不知道自己具有這些特質。用我與歐美專家對談所學到的純科學術語來說,大部分人誤將那些“由習性造成、神經元構成”的自我形象,認做是真正的自己。這樣的形象通常以二元的方式表現出來:自和他、痛苦和快樂、擁有和缺乏、吸引和排斥。但我也逐漸了解到,這些其實都是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然而,當我們的心被這種二元觀著染時,每一個經驗——即使是喜悅和快樂,都會被某種有限感束縛,因爲總是有個“但是”潛伏在背後。其中有一種是希求有所“不同”的“但是”:“嗯,我的生日派對很棒,但是美中不足,生日蛋糕不是我喜歡的巧克力蛋糕,而是胡蘿蔔蛋糕。”另外還有一種是希求“更好”的“但是”:“我很喜歡我的新房子,但是我朋友約翰的房子比我的還大,采光也比我的好多了。”最後,還有一種“害怕”的“但是”:“我實在是受不了我的工作,但現在就業狀況這麼差,我怎麼能找到其他工作呢

  ”

  我的個人經驗告訴我,自我的有限感是可以克服的,否則我現在可能還躲在閉關中心的小房間裏,因爲害怕與自認無能而不敢去參加團體共修。當年13歲的我只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懼與不安,後來經由法蘭西斯寇·斐瑞拉、理查·大衛森,以及丹·戈爾曼(Dan Goleman)和塔拉·戈爾曼(Tara BennettGoleman)等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專家們的耐心指導,我才從客觀的科學角度了解這種修持到底“爲什麼”有用。這些受限、焦慮、恐懼等感受,只不過是神經元在饒舌而已;在本質上,這些感受都只是習性,而習性是能夠斷除的。

  

✿ 继续阅读 ▪ 本然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