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礎的“度”,然後才能夠真正地提升。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都是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一點一滴地學起。現在在這種氛圍當中,我們如果開講大經,真正講佛法,可能能聽懂的人太少,聽不明白。如果一部經講個十幾天二十幾天,沒時間聽啊。誰有時間每天坐下來聽啊?沒這個時間。這就是現前的生活環境不允許。大家一年當中也沒有多少時間靜下來,好好去學習,去聽經念佛。怎麼辦呢?自己日用平常當中多用功。
揀一個自己最適合的法門、方法,一門深入,長時修下去,興許你這一生當中還能夠有所成就。現在工作的繁忙,生活節奏的加快,已經把你的時間占去很多了,如果你在修學佛法當中,再修得那麼雜、那麼亂,你這一生成就的幾率就很小了。佛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個成佛的方法。任何一個方法,你認真修下去,都能成佛。法門平等。但我們如果是八萬四千個法門都要學的話,就不行了。如果你一年學一個法門,學八萬四千個法門,需要八萬四千歲,你有那麼長的壽命嗎?沒有啊。所以你一年能成就嗎?肯定不能成就。所以一年換一個,一年換一個,換到100歲的時候,還有一大堆法門沒有去學,結果壽命就沒有了。非常遺憾的事情。怎麼辦呢?我們要明白佛菩薩真正的意趣啊。真正看懂了、明白了才行。不明白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亂動,妄動。看到什麼都很好,看到什麼都想自己得到一點。結果呢,是什麼也沒得到。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都學亂了,結果一無所成。
總的原則,佛法教導我們,我們首先把社會公德的基礎要做好,然後你才能夠談得上去往上提升。佛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一個最低的基礎。佛門裏面一皈依就說了,“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是個“善人”。善的基礎、條件是什麼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一個基礎。你有了這個基礎,你的家庭肯定和諧了,你的生活氛圍會逐漸有了變化了,你的學佛路上就沒有障礙了。只有這個樣子,你才能夠後顧無憂,沒有後顧之憂啊。
所以我們要明了,佛不是神。有很多人學佛學到神神叨叨的。我們一定要明了,正確的佛法是承認有六道衆生的,鬼神他們也是其中一道。佛菩薩承認有這些衆生,但是我們標明是學佛,佛弟子,我們應該是學的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經典,而不是學的鬼神之道。這個人有附體了,那個人變成大仙了,又治病了,又怎麼樣了,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人家說“請神容易送神難”。或者更有甚者,說這個那個佛菩薩來了,觀音菩薩來附體了,釋迦牟尼佛來附體了,阿彌陀佛也來附體了,附到別人身上來講話,這些東西都不是正知正見。有一些是善神,他們也想做些好事、做些善事,來修集自己的福報和功德。他如果說他是靈界的衆生,或者說他是鬼神道的,不足以取信于世人,他就會冒充佛菩薩,或者冒充天人,什麼王母娘娘呀,什麼神仙呀,冒充他們來取信于大家。有的是沒有壞意,或者給你傳遞些訊息,或者給你治治病,有些是沒有壞意,想做點好事而已。但是我們佛弟子,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承認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不是正規的佛教,要用一個客觀的態度去面對,就正確了。不然的話,我們皈依了,標明是佛教徒,結果每天搞這些事情,讓社會大衆都會誤解了,以爲你們學佛的人天天在搞迷信,天天神呀鬼呀的,天天做一些迷信的事情。這就錯誤了。
佛菩薩教導我們是破迷開悟。我們智慧開了,有了能力了,你才可以幫助這些衆生。爲什麼呢?你有能力嘛。你在有能力的時候,幫助他們是很簡單的。但你現在沒有能力的時候,沒法幫助他們。有些人,每天專門做這些事情,他給別人超度,冤親債主啊,怎麼樣怎麼樣一種狀況啊。不一定能夠做得到啊。怎麼樣才能做得到呢?我們每個人自己你想超越你的生死輪回,你想把這些冤親債主都能夠度化了,從自己做起。冤親債主每個人都有。有怨/冤親債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覺悟。過去無知、不懂,所以跟一切衆生結下那麼多惡緣,現在明了了,我從此以後和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過去殺生,我現在不殺生了,我放生;過去脾氣很惡劣,我現在脾氣變得溫順了。這都是你的一種轉變。這都是我們在菩提道上的一種超越。從小的轉變,逐漸逐漸地,我們就會提升到成就圓滿菩提。所以千裏之行始于足下,不能夠好高骛遠。
我們念佛的心不能散亂,念佛的信心不能夠動搖,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在青島的佛堂,主修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讀《地藏經》是讓我們明白因果的道理,能夠消除我們現世的業障。《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是釋迦如來慈悲教導我們怎麼樣在這個時代當中更加快捷地成就菩提大道,很重要啊。來發心做義工、來服務的人員,還要加上《弟子規》、《感應篇》和《十善業道》。因爲你來做菩薩,行菩薩道,爲衆生服務,你要從基礎做起。都要學會背誦《弟子規》、《十善業道》、《感應篇》,這是最基礎的。然後你的心就平和了,你知道爲大家服務,雖然累一點,你會很開心,因爲你每天過得都非常有意義。
先從明理開始。當我們不明白的時候,當我們對事實真相不了解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是很迷茫的,有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憂慮、苦惱。當我們真正把人生目標、方向確定以後,人是很開心的。即使有些困難,有些障礙,都是很開心的。佛門弟子心量大。知道遇到一些障緣,過去生中惡緣現前。怎麼辦呢?我們用一個慈悲心來對待身邊一切事物,對待這個惡緣。時間久了,不怕他不化解,自自然然就化解了。首先我們自己沒有對立,沒有矛盾,不生煩惱。這比什麼都重要。
尤其我們大家都在做具體的爲社會服務的事情,比如我們經常去放生,這是一件好事情,培養大家的愛心,培養大家的慈悲心,非常有意義。但首先有一條,我們要有一顆真正的愛心、慈悲心,來面對每一場的法會。同時,把我們的愛心、慈悲心,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去關愛你的家人,關愛你的家庭,關愛你的工作崗位,關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要把這個理念延伸。我們放生,放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愛心、慈悲心的一個境界。沒有這些衆生作爲事相上面的這麼一種形式,我們的慈悲心、愛心引發不出來。所以我們心常常提不起來,好像還有嗔恨,還有煩惱,慈悲心忽有忽無。時間久了,感受每次放生的過程,就是我們愛心、慈悲心在升華的過程。不能夠我們放生,對小生命都那麼慈悲愛護他們,反過來,對人,對你身邊的人,那麼地惡劣,那麼地抱怨。這個不對呀,這個慈悲心是假的。
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事情延伸出來,把這個意義擴大。我們提倡的是自然與人類的和諧,提倡的是愛心的升華,通過愛這些小動物,升華到我們愛每一件事,每一個物體,都要去愛,這就對了。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要愛這個地球,愛這個地球的環境;我們生活在這個民族,我們要愛這個民族;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要愛這塊土地。所以我們佛教徒當中沒有矛盾。因爲我們內心深處沒有矛盾,所以不應該對社會産生矛盾。
如果我們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佛教的本質,佛教不是單單的宗教、單單的信仰,而是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溶入無量的智慧,就對了。佛教形式具體是怎樣的呢?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說他的形式是什麼樣的呢?只要能夠幫助衆生覺悟,只要能夠幫助一切衆生提升靈性,有一個正知正見,這就叫佛教。這就對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框框架架的東西打破,你的人生就能愉快。我們一看,這是基督教,那是天主教,我們是佛教,你有障礙了,有分別心。他們說了,其他的教都不好,就他的教是最好的。這都是錯誤的。爲什麼呢?我們佛門裏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哪一個人離開這太虛空了,離開法界了?沒有離開啊。佛的心量就全部包容了。他學基督教的,也沒有離開太虛空啊,佛能包容,學天主教的也能包容,所以他能成佛成菩薩,所以佛能夠容納一切。而其它的教派,他們不懂,他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有排擠之心。
但是在我們衆生份上,這個心量是很難拓開的,都在執著于一個個體生命:“我”怎麼樣怎麼樣。那佛菩薩告訴你,個體生命是不存在的,那該怎麼辦?你說你這個個體小生命,哪個地方是你,哪一天是你?誰也找不到。你說鼻子是你,還是眼睛是你,還是耳朵是你?哪塊是你呢?找不到啊。要說鼻子是你,耳朵跟你吵架。要說耳朵是你,那眼睛又要跟你吵架了。哪一塊是你呢?你說整體這個身體是你,那整體這個身體他每天都在變呀,哪一天是你呢?你說今天是,那今天過去了,明天是誰呢?明天是,那今天又是誰呢?所以在我們這個生命當中,這個個體生命,是業力的變現,刹那不住地轉變的。
佛告訴我們,什麼才是自己?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的根性是自己。這是真正的自己,是大的自己。我們衆生,都是執著我們小的這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什麼呢?一個業力牽引感應的業報身而已啊。所以他刹那不住,在變。衆生之所以爲衆生,爲這些妄念、爲這些業力的種子不斷牽纏,所以沒有辦法從業力的轉變當中解脫出來,所以苦惱不斷,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才需要修行。
佛他找到真正的自己,把真正的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所以我們就明了了,哪一個人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找回自己,就稱之爲佛,稱之爲菩薩。所以他不分宗教信仰,也不分領域,也不分工作。無論你是男女老少,只要你圓滿覺悟了,只要你真正找到你的永遠不變的真心真性了,你就成佛了。沒有這個框架,這就正確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當中,很多的框框架架,把我們給框住了,心量不能夠擴大。真正佛本意告訴我們,“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佛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呢?過去佛,是過去成佛的衆生,他們已經成佛了;現在佛,是現前成佛的衆生,他們也成就了;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未來佛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那我們也是衆生裏面的一分子啊,我們也是未來佛。佛告訴我們叁世,過去、現在、未來,共同的一個法身,共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才是自己。那是自己的真身。那既然一切衆生和自己是同一個身體,這個矛盾在哪裏呢?沒有一個人跟自己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是對立的。所以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大我,這個宇宙的真相,這才是佛要講明白的。
怎麼樣才能證得呢?老實念佛。佛告訴我們,念佛成佛。關鍵你有沒有信心,你有沒有這個願力,真正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然後你才能夠成就無量的智慧,來學習無量的法門,成就無上的佛道。願力有沒有發呢?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要提起自己的願力,這才可以。我念佛,是爲了度衆生而念佛,是爲了大家的和諧而念佛。起心動念把自己給忘了,你才能夠有機會找到真正的自我。起心動念就是“我怎麼樣”,那就出問題了。因爲你的主觀意識已經形成了,必然的會有種種障礙。
有人就問了,如果真正把自己忘了,還有沒有自己呢?如果沒有自己了,怎麼辦呢?多恐慌呀。自己都沒有了!修了半天佛,把自己都找不到了,這不就麻煩了嗎?不是這個道理。是煩惱的這個我沒有了,憂慮的這個我沒有了,有障礙的這個我沒有了。充滿智慧的自己現前了,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這個我出現了,這才是正確的。所以不要煩惱,不要恐怖,說我都沒有了,修了半天爲什麼要修呢?就有憂慮。
所以我們對佛教的了解不夠,缺太多了。怎麼辦呢?大家就應該定期誦經,念佛,修行,這才可以。如果聽一天,這麼一接觸,大家都開悟了,那太好了,這麼多人一天就成佛了,那衆生太好度了,那佛就不會到極樂世界去示現涅槃了,天天在這個世界度衆生了,一天能度那麼多。爲什麼不行呢?就是我們這個世界衆生的根性,非常劣,妄念特別多。聽到佛法了,歡喜心起來了,心也發出來了,願也發出來了,無量的歡喜心。可是一出門,我這個心跑哪裏去了呢?找不到了,又被煩惱充滿了。念了一天佛很清淨,可是出了佛堂,壞了,煩惱又來了。總是不斷地被煩惱襲擊。所以我們還沒有成就,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能夠不間斷地修學,這一生就能夠真正地有所成就。所以我們年輕人,一邊工作、照顧家庭,抽出一部分時間來誦經、念佛,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種的是佛業、佛種、善業,能帶過去。大家應該抽出一些時間,有這個條件在一起,誦誦經念念佛,淨化下心靈,非常有必要。現在不能夠全職用來念佛修行,不得已,要盡量拿出些時間來修行。因爲你每修的一分,每修的這些成績,你都能夠自己帶走,自己受用。你修行不是爲別人修的,你念佛不是爲別人念的,甚至于你放生也不是爲別人放的,你爲誰放的?一點一滴的這些福報、佛緣、善根,都種在自己的命運當中,是自己的。所以我們明了以後才知道,沒有必要去宣揚我修了多少功,我做了多少善事。都存在你的八識田中,一點都沒有少,比電腦還靈啊,電腦有時候被病毒侵害了,裏面數據還會丟失,但你意識裏面這些種子,無論是善還是惡的,都不會消失。
——2010年6月17日開願法師在北京“大願講堂”的開示
《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