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的结合(一)
今天我们的缘分非常殊胜,有这么一次机会聚在一起,非常地难得。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聚在一起是来探讨佛教的文化,来明白我们人生真正的意义,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样去处事,去更加恰当地把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能够充分地使用起来。我们有的是已经入佛门了,有的是对佛教的认识还不够,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现在,工作都非常地繁忙,人心很不容易静得下来,很需要文化的滋润,更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和磁场,来把我们这颗浮躁的心平息下来。那怎么样办呢?很多人都在寻求这么一个平衡点。惟有佛教,它的文化,能够让我们生活当中有一个具体的指导。在我们心乱的时候会让你平静下来,在我们人生没有目标方向的时候,它会给你指点一个正确的方向。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觉悟的教育,是启迪我们人生当中,生命里面最有意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应该有佛性。这个佛性是什么呢?佛性就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每个众生不应该有烦恼,应该是充满了智慧,生活在智慧的世界、祥和的世界里。恰恰我们现在的人生,很浮躁,烦恼很多。原因在哪里呢?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我们的烦恼把我们的人生打乱了。所以我们要明了,佛法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它的意义和价值,最基础地讲,为我们的人生,一个正确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往往现代人为了工作,忽视了家庭,忽视了你周边的人,变成种种不和谐,生许多的烦恼。我们佛教徒,最基础的心态就应该是孝养父母、尊长爱幼。应该在过去当中很正常的一个生活规律,现在都打乱了,都被人给遗忘了。你说你没有痛苦吗?你没有烦恼吗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浮躁的环境当中清净下来,把我们的心平和下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大愿讲堂,所谓的大愿讲堂,这个内容,希望能够在我们现代生活的人群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为我们的人生能够找到一个平和的这么一个磁场,大家可以在这么一个氛围当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是一个平台,让我们的心,开始逐步地能够接受到圣贤的教育。所以我们很有福报。生活在大都市,我们也有责任,我们不要去想社会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要有一颗报恩之心,我们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我们要有一颗善的心,爱的心,来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国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更何况我们是三宝弟子。
所以我们要学的第一课就是佛法与世间法的结合,佛教生活与世间生活的结合。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个基础。尤其是我们现代人,在这种高度变化的生活当中如何修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你想回归到古代的修行氛围,不大现实。现在交通那么便捷,讯息那么发达。过去一个人一生当中所能够到的地方都非常有限,甚至于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出过他的镇或者县,那么小的一个范围,那个时候的人心是多么清净。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当中所接触的信息量,都比过去人活一生的量还要大。可见有多乱!在这种情况之下,哪个信息是对的,哪个信息是好的?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些东西产生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所以把我们搞得这么累。佛教导我们,其实人生很简单。为什么那么复杂那么累呢?是你被外面的世界干扰了,是你的心先乱了,才造成了你的生活疲惫不堪。
我们学佛以后,要有冷静的思考。你这一生当中,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来了,为什么。你身边有那么多好的缘分是什么原因?有那么多不好的缘分,很憎恨的人,很令你烦恼的人,又是什么原因?都是缘分。所能够遇到的人、事、物,与自己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缘分,遇都遇不到。所以我们明了以后,才知道,善的缘分要保持,恶的缘分我们要用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把它化解掉。内心、心量要放大,这才可以。
我们学佛了,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一个正确的信念:佛教不仅仅是信仰,它超越信仰。为什么?佛是觉悟者。他是教导我们智慧,教导我们文化,是让我们学习。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是老师。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才明了,佛菩萨是教我们智慧的,教我们处世待人的方法。不仅仅是我们信佛就能得救,信了佛以后佛就会保佑,而是佛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按照佛的教导,我们就可以趋吉避凶、吉祥如意。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这不仅仅是信仰。一般他们认为的信仰,就是我们很信佛,我们对佛很崇拜,初一、十五,我都给他敬香、敬花、敬水果了。这是搞的什么?形式啊。如果仅仅存于一种形式,我们对佛教的认识远远不够。
我们佛门里面,燃香,表什么呢?表信心。表戒定真香。因为这个香的烟,是无限地高,表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教导有信心。我们这个真诚的信心,能和佛菩萨沟通,感应道交。表我们真正地能够依教奉行,学习佛门的智慧,成就我们自身的戒定慧。这是燃香。
供花。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我们人看到花以后都会生欢喜心,所以这个欢喜心就会让你很漂亮,会让你全身的细胞都能够很健康。所以佛门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听说,在佛菩萨面前供花,来生会长得很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要常生欢喜心。你一欢喜,就把烦恼、把忧愁都给抛掉了。抛掉了以后,你的笑容来了,你的法喜来了,这个时候美容养颜了,就对了。
我们供水,是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不可以供茶。我们在佛面前,每天供一杯清水,是表法。佛菩萨不喝我们的水,这是供给我们看的。但是我们要有一颗真诚的信心,和感恩之心。当我们真正奉献上鲜花、水的时候,就感觉佛菩萨就在我们面前,在加持着我们,注视着我们,让我们每个人都尽快地能够成材。所谓的“成材”,都能够吸收到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不需要这些东西啊,我们初一、十五给佛菩萨供上点水果,难道佛菩萨真的来吃吗?不会的呀。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可以说是无所求,更不会责怪我们。所以我们这个心一定要平和下来。是不是我初一、十五没有供果没有供花,佛菩萨就会责怪我了、惩罚我了?不会的。
供水果,是表我们要种好的因,将来结好的果。因果。我们看到果,就知道,果实来之不易。它的这个培养。所以在我们看到水果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多少的时间、多少的精力,才能够开花结果。想吃一个水果,要等好几个月。所以我们种了善因,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总有一天会结果。你不断地种好的因,去增加它的养分,增加它的成长率,总有一天这个果实会成熟。不要去求。如果我们做一些事情,立刻想求得什么回报、求得什么果报,这个心,就会障碍这个果报的来临。因为你的心,在做的时候它已经有了这个种子,但它如果想开花结果,变成一个现实的成果,需要很多条件、很多因素才可以。所以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好的,你的人生很快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我们这个人生当中,你天天有感恩的心,天天有一颗仁爱之心,你每天过得都会很开心。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很快就转变过来。我们应该每天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应该是这样。我们的衣食住行,虽然是我们花钱买来的,但是这个金钱的价值,比不上这些人民劳动的辛苦。我们每天在吃饭,吃一碗饭,有多少人在辛勤劳动。农夫在插秧、浇水、施肥,还要等好几个月,然后才能够稻米成熟,把它收割了,变成大米,运输到你面前。有多少人在付出,在辛苦。所以我们这个人类众生是一个群居的生活方式,要互相地依存、互相地帮助,他才能够更完美。如果地球上只剩一个人两个人,我估计这一两个人,也活不下去。衣服没有人去做了,吃的东西也没有人去种了,肯定活不下去。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恩这个社会,感恩这个国家,感恩每一个人,天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有多么欢喜。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心态的话,这个世界就祥和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
那再从小的说呢,现在父母对儿女有意见,儿女对父母也有意见,隔阂很大。如果能够想明白,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关键的是没有遇到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佛教。所以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应该做一个表率。你学佛了,你是佛弟子了,首先把你家庭的氛围和谐了,很重要。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成就世间法,这是一个基础。现在一般的大众不明了如何孝养父母、孝养公婆,学佛的弟子应该学会智慧,学会如何孝养老人。社会大众不知道如何去教导儿女,溺爱或者是偏激的教育,都是不对的。佛教弟子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让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有一个祥和的家庭,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过去社会生活节奏没这么快,所以人们清净的时间很多。现在静不下来,佛告诉我们,怎么办呢?多念阿弥陀佛。把你这个散乱的心,暂时放下,多念佛。用一句佛号,把你的心全部收回来。然后你就会有智慧解决很多的事情。
我们能够遇在一起,都是缘分。大家都应该珍惜彼此相遇的缘分,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人和人聚在一起,要广结善缘,这就对了。尤其是我们发心在一起,共同做一些善事,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善举。首先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量要扩大,真正能够做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为他人去考虑。每个人都这么做,整个团体才能健康发展。所以要敦伦尽分。每一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认认真真地去做,你自自然然就能够和整体融在一起。这个整体就是健康的。如果我们这个心量不够大,经常生烦恼,那你还哪有时间去做事情,哪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呢?佛法告诉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想度众生,首先要帮助众生才行。你帮助他了,这是最基…
《佛法与生活的结合(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