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一)

  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一)

  今天我們的緣分非常殊勝,有這麼一次機會聚在一起,非常地難得。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聚在一起是來探討佛教的文化,來明白我們人生真正的意義,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樣去處事,去更加恰當地把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能夠充分地使用起來。我們有的是已經入佛門了,有的是對佛教的認識還不夠,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現在,工作都非常地繁忙,人心很不容易靜得下來,很需要文化的滋潤,更需要一個清淨的環境和磁場,來把我們這顆浮躁的心平息下來。那怎麼樣辦呢?很多人都在尋求這麼一個平衡點。惟有佛教,它的文化,能夠讓我們生活當中有一個具體的指導。在我們心亂的時候會讓你平靜下來,在我們人生沒有目標方向的時候,它會給你指點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是啓迪我們人生當中,生命裏面最有意義、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應該有佛性。這個佛性是什麼呢?佛性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每個衆生不應該有煩惱,應該是充滿了智慧,生活在智慧的世界、祥和的世界裏。恰恰我們現在的人生,很浮躁,煩惱很多。原因在哪裏呢?我們的心不夠清淨。我們的煩惱把我們的人生打亂了。所以我們要明了,佛法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它的意義和價值,最基礎地講,爲我們的人生,一個正確的目標,奠定了基礎。往往現代人爲了工作,忽視了家庭,忽視了你周邊的人,變成種種不和諧,生許多的煩惱。我們佛教徒,最基礎的心態就應該是孝養父母、尊長愛幼。應該在過去當中很正常的一個生活規律,現在都打亂了,都被人給遺忘了。你說你沒有痛苦嗎?你沒有煩惱嗎

  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浮躁的環境當中清淨下來,把我們的心平和下來,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大願講堂,所謂的大願講堂,這個內容,希望能夠在我們現代生活的人群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爲我們的人生能夠找到一個平和的這麼一個磁場,大家可以在這麼一個氛圍當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這是一個平臺,讓我們的心,開始逐步地能夠接受到聖賢的教育。所以我們很有福報。生活在大都市,我們也有責任,我們不要去想社會給予了我們什麼,我們要有一顆報恩之心,我們爲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做些什麼。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我們要有一顆善的心,愛的心,來愛這個社會,愛這個國家。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更何況我們是叁寶弟子。

  所以我們要學的第一課就是佛法與世間法的結合,佛教生活與世間生活的結合。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一個基礎。尤其是我們現代人,在這種高度變化的生活當中如何修行,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你想回歸到古代的修行氛圍,不大現實。現在交通那麼便捷,訊息那麼發達。過去一個人一生當中所能夠到的地方都非常有限,甚至于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出過他的鎮或者縣,那麼小的一個範圍,那個時候的人心是多麼清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當中所接觸的信息量,都比過去人活一生的量還要大。可見有多亂!在這種情況之下,哪個信息是對的,哪個信息是好的?我們沒有辦法對這些東西産生堅定的信念和信心,所以把我們搞得這麼累。佛教導我們,其實人生很簡單。爲什麼那麼複雜那麼累呢?是你被外面的世界幹擾了,是你的心先亂了,才造成了你的生活疲憊不堪。

  我們學佛以後,要有冷靜的思考。你這一生當中,到這個世界來,幹什麼來了,爲什麼。你身邊有那麼多好的緣分是什麼原因?有那麼多不好的緣分,很憎恨的人,很令你煩惱的人,又是什麼原因?都是緣分。所能夠遇到的人、事、物,與自己都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沒有這個緣分,遇都遇不到。所以我們明了以後,才知道,善的緣分要保持,惡的緣分我們要用一顆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把它化解掉。內心、心量要放大,這才可以。

  我們學佛了,一定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一個正確的信念:佛教不僅僅是信仰,它超越信仰。爲什麼?佛是覺悟者。他是教導我們智慧,教導我們文化,是讓我們學習。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是老師。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這才明了,佛菩薩是教我們智慧的,教我們處世待人的方法。不僅僅是我們信佛就能得救,信了佛以後佛就會保佑,而是佛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按照佛的教導,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吉祥如意。是這個道理。所以我說,這不僅僅是信仰。一般他們認爲的信仰,就是我們很信佛,我們對佛很崇拜,初一、十五,我都給他敬香、敬花、敬水果了。這是搞的什麼?形式啊。如果僅僅存于一種形式,我們對佛教的認識遠遠不夠。

  我們佛門裏面,燃香,表什麼呢?表信心。表戒定真香。因爲這個香的煙,是無限地高,表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教導有信心。我們這個真誠的信心,能和佛菩薩溝通,感應道交。表我們真正地能夠依教奉行,學習佛門的智慧,成就我們自身的戒定慧。這是燃香。

  供花。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我們人看到花以後都會生歡喜心,所以這個歡喜心就會讓你很漂亮,會讓你全身的細胞都能夠很健康。所以佛門裏面常講“常生歡喜心”,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常常聽說,在佛菩薩面前供花,來生會長得很漂亮,就是這個道理。教我們什麼呢?教我們要常生歡喜心。你一歡喜,就把煩惱、把憂愁都給抛掉了。抛掉了以後,你的笑容來了,你的法喜來了,這個時候美容養顔了,就對了。

  我們供水,是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不可以供茶。我們在佛面前,每天供一杯清水,是表法。佛菩薩不喝我們的水,這是供給我們看的。但是我們要有一顆真誠的信心,和感恩之心。當我們真正奉獻上鮮花、水的時候,就感覺佛菩薩就在我們面前,在加持著我們,注視著我們,讓我們每個人都盡快地能夠成材。所謂的“成材”,都能夠吸收到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不需要這些東西啊,我們初一、十五給佛菩薩供上點水果,難道佛菩薩真的來吃嗎?不會的呀。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可以說是無所求,更不會責怪我們。所以我們這個心一定要平和下來。是不是我初一、十五沒有供果沒有供花,佛菩薩就會責怪我了、懲罰我了?不會的。

  供水果,是表我們要種好的因,將來結好的果。因果。我們看到果,就知道,果實來之不易。它的這個培養。所以在我們看到水果的時候就會想到,要多少的時間、多少的精力,才能夠開花結果。想吃一個水果,要等好幾個月。所以我們種了善因,也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總有一天會結果。你不斷地種好的因,去增加它的養分,增加它的成長率,總有一天這個果實會成熟。不要去求。如果我們做一些事情,立刻想求得什麼回報、求得什麼果報,這個心,就會障礙這個果報的來臨。因爲你的心,在做的時候它已經有了這個種子,但它如果想開花結果,變成一個現實的成果,需要很多條件、很多因素才可以。所以我們只要認認真真去做,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爲,都是好的,你的人生很快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我們這個人生當中,你天天有感恩的心,天天有一顆仁愛之心,你每天過得都會很開心。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很快就轉變過來。我們應該每天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應該是這樣。我們的衣食住行,雖然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但是這個金錢的價值,比不上這些人民勞動的辛苦。我們每天在吃飯,吃一碗飯,有多少人在辛勤勞動。農夫在插秧、澆水、施肥,還要等好幾個月,然後才能夠稻米成熟,把它收割了,變成大米,運輸到你面前。有多少人在付出,在辛苦。所以我們這個人類衆生是一個群居的生活方式,要互相地依存、互相地幫助,他才能夠更完美。如果地球上只剩一個人兩個人,我估計這一兩個人,也活不下去。衣服沒有人去做了,吃的東西也沒有人去種了,肯定活不下去。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恩這個社會,感恩這個國家,感恩每一個人,天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你有多麼歡喜。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心態的話,這個世界就祥和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災難發生。

  那再從小的說呢,現在父母對兒女有意見,兒女對父母也有意見,隔閡很大。如果能夠想明白,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關鍵的是沒有遇到傳統文化,沒有遇到佛教。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做一個表率。你學佛了,你是佛弟子了,首先把你家庭的氛圍和諧了,很重要。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成就世間法,這是一個基礎。現在一般的大衆不明了如何孝養父母、孝養公婆,學佛的弟子應該學會智慧,學會如何孝養老人。社會大衆不知道如何去教導兒女,溺愛或者是偏激的教育,都是不對的。佛教弟子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讓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祥和的家庭,這是一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

  過去社會生活節奏沒這麼快,所以人們清淨的時間很多。現在靜不下來,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多念阿彌陀佛。把你這個散亂的心,暫時放下,多念佛。用一句佛號,把你的心全部收回來。然後你就會有智慧解決很多的事情。

  我們能夠遇在一起,都是緣分。大家都應該珍惜彼此相遇的緣分,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人和人聚在一起,要廣結善緣,這就對了。尤其是我們發心在一起,共同做一些善事,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善舉。首先一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量要擴大,真正能夠做到處處爲別人著想,甯願自己吃虧,爲他人去考慮。每個人都這麼做,整個團體才能健康發展。所以要敦倫盡分。每一個人都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認認真真地去做,你自自然然就能夠和整體融在一起。這個整體就是健康的。如果我們這個心量不夠大,經常生煩惱,那你還哪有時間去做事情,哪有時間去幫助別人呢?佛法告訴我們,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想度衆生,首先要幫助衆生才行。你幫助他了,這是最基…

《佛法與生活的結合(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