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人體的修煉之道,開發之道,解脫之道

  摘自《禅定指要》

  禅定,人體的修煉之道,開發之道,解脫之道(代序)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已經說的上很發達了。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對地球的認識仍然談不上深刻。許多“謎”仍然解不開,問題在哪裏呢?問題是我們對人類自身認識太不夠,對自身潛能開發得也很不夠。所以,不客氣地講,地球人類的發展是緩慢的。人類的智慧的開發,也是緩慢的。翻開近代或現代曆史,我們看到的傑出科學家,人數並不很多,愛因斯坦只有一個,霍金也只有一個。有人發過這樣的奇想:假如人類社會湧現成千上萬的愛因斯坦,可能我們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就可以真正地騰飛了。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有人研究過,大約需要十萬個一流科學家創造的學術環境和氛圍,才能造就一個愛因斯坦式的人物。當然,這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分析的。其實,傑出科學家的出現,除了人類社會自身的諸多條件外,還需要宇宙條件。由于我們對宇宙認識很膚淺,不能利用也不能把握,這就使傑出科學家出現的機率更低了。加上人類社會自身的製約因素,也在製約科學的發展。比如現代科學形成的思維定勢,就是一個重要的自我製約因素。比如,光速是極限啦,凡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定律法則的便是僞科學啦等等。

  禅定這種修煉人體、開發人體、解脫人體的方法是古已有之的。在釋迦牟尼之前,它就已存在了二千多年,古印度稱它爲瑜伽。可見,我們人類的祖先們,很早就十分重視人體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學的方法來修煉、開發人體,進而求得人的解脫。這方面,無論是古印度和古代中國都有令人矚目的成就。到了釋迦牟尼時代,他系統全面地總結發展了人體的修煉開發解脫之道,創立了十分輝煌的佛法、佛學和佛教。佛法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如道家、儒家、醫家、武術等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互相吸取,互相促進,使我國的人體修煉之道,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特別是禅定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豐富和發展,爲後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財富。現在我們分別論述一下。

  1.禅定是人體的修煉之道

   人類自古以來即在探求人身人體的修煉之道,修煉的近期目的是強化自身,使身心從煩惱疾病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得到安樂。修煉的遠期目的即是解脫自身。所謂解脫並不是“死”的代名詞,而是使人體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超凡入聖,修成不同層次的佛果。(這裏不得不多說幾句。所謂佛、菩薩、羅漢乃至道家所說的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在當時,都是指修行達到的層次,都是人修出來的,毫無神秘可言,把仙佛神秘化那是後人所爲。用現代觀點看,現代人只要認真如法修持,同樣可以超凡入聖,修成佛果。而禅定,的確是必經之途,是最有效的方法。)

   從佛法的角度說,人要修成佛,必須要見到無法用語言說清的那個自性。佛學認爲,自性有如下特點:一是它洞徹靈明,它能覺知一切,照見一切,毫無障礙。二是它寂然常恒,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不與染法相應,也不與諸塵合流。亘古以來它就是湛然不動的。叁是它非濁非清。它不具色相,所以它是無由汙染也無從汙染的。它又具足本性光明,它既不取一法,也不離萬法。四是它無背無向。所謂無背,是指它不背離當下一念,卻又照見宇宙萬物。所謂無向,是指它不趨向任何外物,而萬法又依之爲宗。中國科學院牛實爲教授認爲:“今天有些物理學家把意識看成一種特殊的量子場稱爲意識場,這個量子場的基態即可叫做自性。實際上要真正認識性靈,必須自修自悟,無法言诠,也難思慮。”《氣功與環境》(1994.4,44頁)牛教授從科學的角度推測了一下那個自性,是很有意義的,是一種可貴的探索。二千多年來,有許多佛法修持者,已經在實修中見到了自性,從體驗中證知了自性的存在。

   要見性就必須進行修煉,佛家對此一問題的做法,大致可分爲叁種。

   第一種可稱之爲修身見性。這種方法以禅定爲代表。佛家的各宗各派對此都十分重視。它的理論依據是調整好色身的經絡氣脈,使色身逐步轉換,使色身的精微物質與宇宙中的精微物質不斷交換。用佛家術語說,是把凡體換成聖體,換成金剛體或是金剛琉璃體。換體又叫轉換色身。色身轉換的過程中或轉換完成之時,容易見性。因爲人體是個複雜的超巨系統,其中任何一個小系統有毛病(出現病態)或構成的基質材料質量不高或磨損過甚,都會反映到大腦中,使意思場越來越厚重,識見自性的障礙越來越多。通過禅定的修煉,人體脈絡暢通,能量聚集,穩態逐漸增強,爲見性創造出有利的條件。

   第二種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禅宗爲代表。它是直指心源,內求真心,明見自性。嚴格地講,禅宗實爲心宗。禅宗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是如來藏緣起論。認爲衆生本具佛性,與佛無異,只因妄念遮蔽而不顯。若于當下頓除妄念,則明見自心佛性。所以禅宗又稱頓悟法門。傳燈錄達摩章記載,“迄九年矣,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說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

   這一則故事最能說明禅宗的特點。所謂禅髓,禅的精華,是離于言诠的。但得皮得肉得骨也並非不好,只不過是次第不同。禅宗的修煉,也須循一定次第,如上述故事中的得皮得骨得肉得髓一樣。“不執文字,不離文字,以爲道用”,恐怕初學禅的人都必須先得此皮,若不然,不明佛理,無從上進,亦無從明悟本心。

   第叁種是念佛見性。念佛修行,屬于淨土宗。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很容易爲廣大群衆所接受。千多年來,因念佛而成就者,人數是很多的。應該說,念佛是見性的捷徑。有的人貶低念佛的作用,實是一種偏見。念佛的作用是不斷回向自性,時間久了,自性的靈明洞徹與湛寂常照均會顯現。

   筆者在本書中所倡導的禅定,是叁種方法都兼容的,特別適宜現代人修煉,而且對不同根器,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適用。所以,以禅定爲人體的修煉之道,確實是明智之見。

  2、禅定是人體的開發之道

   佛學中講不講開發人體?這個問題一定得先弄清楚,不然,讀者會懷疑此一命題是否有違佛理。開發這個詞是現代語彙,佛典中沒有出現過。但用古代語言譯述的經典中,可以看到“定能生慧”“心生萬物”“得大神通”“轉化色身”“修成金剛身”……等等的論述。這些描述或論述,就是在講人體的開發變化。佛法中對修持有成或已見性的人,還強調“用”。所謂用,就是將已開發出的智慧,用于實際弘法中去引導衆生,指迷開悟。所以,佛法是講人體開發的,人體開發的核心是智慧的開發。智慧開發了,人體的各種潛能都易于顯現了。

   由于人體的千差萬別,修煉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在加行階段就會出現一些潛能,就會使世間智大大提高。有的人則要進入初禅或二禅才有明顯的變化。   那麼,在現代社會裏,用禅定這種古老的傳統的方法開發人體有沒有意義呢?回答是肯定的。不僅有意義,而且意義十分重大。簡言之,它可提高人的智慧,使人具有更高的功能和適應能力。可以促進現代科學的快速發展,又可以促進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從自然科學的發展來看,開發人體的潛能,意義是十分重大的。許多科學上的難題,比如微觀世界的測不准問題,宇宙的起源問題,最小粒子的結構問題,真空零點的能量問題,低溫核聚變問題,人的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等等,如果讓見性的人利用自性來觀照,這些難題是不難解決的。

   也許有人會說,修持過程中出現神通功能都是副産品,如果有意追求,會影響大道的修持。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古聖先賢也多次講過類似的話。開發人體的核心是智慧,包括凡智和般若智。在修成佛果的過程中,智慧在不斷被開發。大乘佛法強調佛法須于五明處求,規定菩薩須勤學五明。五明是什麼?是古印度的五門學科,即“聲明”,含語言、聲韻、語法;“因明”,指邏輯、論辨等學科;“醫方明”包含醫藥學、養生學、體育學;“工巧明”包含與社會生活有關的百工技藝;“內明”指佛學佛法,專講如何修煉自心,達到最終解脫證道之法。這些要求我們可以無誤地理解爲與開發人體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內明是講自身修煉的。修持進展了,智慧提高了,其它四明的掌握就不會困難。強調勤學五明,達到妙谙五明的要求,這對佛法修持者來說,無疑在全面素質上就遠遠高于衆生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利益衆生,普度衆生,才不會成爲空話。也許有的讀者會感到奇怪,佛法不是講出世講超脫麼,爲什麼還要學這麼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豈不是佛法修持者都成了通才型的專家了麼?是的,按大乘佛法的要求,是應該如此。這與釋迦牟尼的基本思想是不矛盾的。“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無世間法即無佛法”,這些著名的論述,表明了佛法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勤學五明,是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是被人們逐漸忘記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要求,重新提出這個問題,不僅爲了說明運用佛法修持開發人體這一命題是契合佛法的,更爲了說明,在現代社會裏修持佛法,也必須去學習、掌握、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如此才符合佛法的要求。   筆者指導過一些大學生用禅定方法開發智慧提高學習成績,都有顯著的效果,而成績的提高與修持的進展是成正比的。我們還看到許多研究生自覺運用佛家或道家方法來修煉自身,開發智慧,這是很可喜的,僅憑這一點…

《禅定,人體的修煉之道,開發之道,解脫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