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家的調息妙法“六妙法門”

  佛家的調息妙法“六妙法門”

  摘自《禅定指要》

  

   傳入中國的修息法門,還有六妙門。因其修習的進程有數、隨、止、觀、還、淨六步,所以稱爲六妙門。這一法門是爲慧性多而定性少的修持者設置的。修這一法門,常在欲界初禅中,即能出現大飛躍式的頓悟,所以也不可小看六妙門。任何易修的法門,只要能與修持者相應,就會出好的效果。六妙之妙,是指可以通向涅槃境界。六妙門屬于不定禅法,只要巧行六法,在任何一個階次上,都可生發無漏,迅速證道。

  1.數

  方法是上座之後,靜心息慮,屏除外緣,調和氣息,全身放松。氣息應調至緩細勻長,不澀不滑,然後默數呼吸。一呼一吸爲一息,從一數到十,再從頭數,如此往複循環,用數息來控製心念。體弱者,可數在吸上;健康者可一日數吸,一日數呼。先是修數,待能任運自如,感覺息變得虛凝,心相也漸細了,自己也覺得數也是粗了,不想再數,那麼就可以修“隨”了。

  2.隨

  修隨,放棄數法後,一心依隨氣息之出入,心念微微,體察觀照,切忌念重,心念始終隨息而不分散。這是本步中之第一境界。

  待修隨進入較好境界,心念漸細,無論息長短出入,都能相依,十分自如,心態怡然凝靜,這就是與隨相應的境界。這時覺得隨息也是粗相,不想再停留于這一境界了,那麼,就應舍隨修止了。

  3.止

  修“止”是心不念“數”,也不念“隨”,靜凝自心,不緣不想,時間久了,就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此種定境,亦須鞏固。有的人修數息和隨息的時間都比較長,但從隨入止就比較容易,這是因爲前兩步都是爲止創造條件。但須明白,易得即易失,故應鞏固,以提高定力。

  4.觀

  心處于止的狀態久了,會出現輕度的昏沈遲鈍(即了知事物的能力降低)或精神不振的現象,這時應舍止修觀。這裏,先要求作簡單的觀,即觀照息入息出息遍全身的狀況,觀息的冷暖澀滑的狀況。若在觀中,細微的思察,突發勝解,那是好事,但若不發,也不去追求。但如上法觀之即可,能去掉沈沒不振等現象。

  5.還

  觀久了,心會浮動散亂,應舍觀修還,即回複到數息隨息上去,重新達到止。這時的止,境界就提高了,經過多次循環反複,得到的定,就與以前大不相同。

  6.淨

  經過一定時間的修持,定中不起散亂,不現掉舉沈沒之相,能較久地處于定中,而且久坐不疲,心也泯泯轉細,出現細住之相,後覺得定心自然明淨,不起妄想分別,這就是修淨。淨的境界也是由淺入深的。心離欲界而入初禅是一種淨;照見五蘊皆空,塵垢皆除,是更高的淨。

  六妙門亦稱不定止觀,即是說修持者以不同的指導思想來修觀,會有不同成就。若以上述方法修,屬世間禅。若以小乘佛教的教理修觀,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苦觀空,觀無我,達到契證無我而空的空叁昧,這就是出世間禅了。如果以大乘教理修觀,反觀心性,從而契證真實,則成爲“圓頓”的出世間上上禅了。若于六妙門中任選一適合自己的方法入手而入定境,也是可以的。若所選不當,修之無效,則可于六門中再選一門作爲入手功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