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勝觀——系統的四禅八定
--摘自《禅定指要》 作者:逸塵
十六特勝觀是以四禅八定爲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種系統性強的禅定方法。按佛家禅定理論,先止而後觀,觀中必然有止,雖以觀命名,但仍屬止觀雙運禅定方法。相傳釋迦牟尼佛開始弘法時,曾教一些弟子修不淨觀以斷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淨觀後産生極端厭世思想,有些人自殺了。爲防止再出現這種事件,佛便改教弟子們修十六特勝觀。這種禅定方法,在修持過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領受喜樂,並可令修持者雖入正定而不染著于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證,易于堅定信心,直至菩提。這些特點,較許多法門更爲殊勝,故稱特勝觀。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稱十六特勝觀。在佛典中,十六特勝觀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無具體解釋,經後世修持者的實踐研究,始成一系統完備具體明確的禅定方法。隋朝的著名佛學大師智者在其著作《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中,對十六特勝觀有較詳的論述。
現在依十六步之順序,介紹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觀息入
從息入觀起,最易入手,開始時仍應結跏趺坐(或單盤、散盤),結定印,外絕萬緣,正身正意,調心調息,第一步只觀入息,不觀出息。觀息從鼻入,至于臍下(功夫深後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歸于息。出息時,不隨不依,聽之任之。入息粗細輕重澀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細加體察。待修至能觀入息之各種相狀時,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觀息出
觀息從臍起出于鼻端,一心隨息而不亂,觀息出時,不觀息入,唯細心體察出息粗細輕重澀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對呼吸之氣的體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應把它調細。出入息的粗細,人各有別,有的入息粗,出息細,有的人相反,原則上講,要逢粗則調。輕重相,不是指氣的輕重,是指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入息時覺體輕(這是感覺,實際重量並沒有減輕),出息覺體重。澀滑相,一般是入息滑,出息澀。冷暖相,是有變化的,功夫深了,入息暖,可以暖遍全身。初始,應細心體察自身的出入息的冷暖相,不用追求與別人相同。
觀息數息,都爲了達到心依于息的境地,使心不散,就爲禅定創造好條件了。從觀息開始,人人可行,但又不可輕視,因爲這是叁世諸佛必經之途,我輩凡夫,更應堅信此理,恒行此法,必然會有收效的。
一二步之所以分觀,是因爲這樣做可以使意念不過重,不易疲勞,能持久,身心處于比較適度的松緊狀態。因系入門初步,故宜如此。
叁步:觀息長短(修欲界定)
這一步是出入息俱觀,需要掌握明白以下狀況。
1.觀心靜與息長短之關系。若心定時,會感覺到入息長,出息短。心定則住于內,息隨心入,所以感覺入息長。心不外馳,所以感覺出息短。
2.觀心粗細與息粗細之關系。如果息長,則心細,息短則心粗,心細息就會細,綿綿之息,從鼻到臍,微緩而顯長相,出亦如此。心粗則息粗,出入均如此。
3.如心已轉靜,情況就變了。息短覺心細,息長覺心粗。這時,入息從鼻至咽喉就知息盡,出息從臍至胸即盡,因爲心進入較好之定境,所以感覺到息短。所以,心細則息短,相反,心粗則仍明顯感覺入息從鼻至臍,清晰綿長,出息亦然。
4.短中覺長則定細,長中知短則是粗。
《釋禅波羅密》卷七說:“如息從鼻至胸則盡,此行處雖短,而時若大,久久方至臍,此則行處短,而時節長也。若就此而論,短中覺長則定細,覺長中而短是粗者。如心粗故,息從鼻至臍,道裏極長,而時節短,忽然之間,即出至鼻,何以故,心粗氣息行疾(快)故,雖長而短。然此息短,則是心粗也。故雲:短中長而細,長中短而粗也。如此長短時節,知無常由心生滅不定故,令息長短,相貌非一。得此定時,覺悟無常,轉更分明,證欲界定,故名亦愛。觀行覺無常,故名亦策。”
欲界定,是初禅之前最低級的定境,修定過程中,由于調整身心,除滅沈掉,心漸虛凝,不複緣慮,名爲粗住。粗住時,必有“持身法”生,令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此後,其心泯泯轉細,名爲細住。細住以後“于覺心自然明淨,與定相應,定法持心,從淺入深,或經一坐,無分散意,所以說此名欲界定”。欲界定雖然空淨,而猶見身心之相,定心易失,所以它是最初級的定境,但也不應小看欲界定,若依此定,會疾發無漏,以此無漏智斷煩惱而得慧解脫,這是指在欲界定中出現頓悟,當然要根器好的,見地也較精順的人,才會把握此種悟境。
四步:觀息遍身(未到地定)
先解釋一下,未到地定是超過欲界定而未到初禅之間的定境,亦即初禅的近分定,亦稱初禅未到地定,特點是“身心泯然虛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首床敷,猶若虛空”(《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上》卷五),到此境界,易發見思真解,相當于《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初證奢摩他。這是很重要的初禅之前的定境,在此定中方可生初禅。
發未到地定時,由于覺身相如虛空如雲影,覺出入息遍全身毛孔,知道息長短相等(息細而勻),息入無積聚,息出無分散,無常生滅,覺得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刹那不住,叁事和合(根、境、識和合),故有定生。叁事既空,則定無所依,知空不空,于定中不執著,即可破根本未到地。
以上已分別說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的定相和修證,還應明白得失。比如欲界定,功夫還淺,定力不夠,難得反而易失,得欲界定時,如果不善用心,草率馬虎,會退失禅定,或得定後向人示定相,說定景,都會生障心退失禅定。此外,還有六種心態易使人失禅定,一希望心;二疑心;叁驚怖;四大喜;五重愛;六憂悔。未入定前希望心是障心,入定中則疑、怖、喜、愛四心是障心。出定後則憂悔是障心。如果離六心,易得不失,如有此六心,難得也易失,修定的人是必須明白這一道理的。
還須注意,如果定心過明,見到外境界清晰明了,各種顔色鮮明耀眼,或見日月星辰,宮殿樓閣等;或一日至七日均不出禅定,見一切事,如得神通,以上所述,都不是正定,不可執著,要去掉它抛棄它。另一種情況是過暗,入定時,如同睡眠,無所覺知,能使人生顛倒心,也應及時棄之。
五步:除諸身行(初禅覺觀支)
在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初動時,還覺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有從上發的,有從下發的,有從腰發的,漸漸遍及全身。一般說來,下發多進,上發多退。這個時候有十種境界出現(典籍稱爲十種善法眷屬):一定、二空、叁明淨、四喜、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經過一段時問(各人根器不同,長的可達一年,短的一日或數日),會有八觸發生,這是宇宙中的極微質與身體之極微質相互作用,相互交換引發的。八觸是:(1)動觸,定中全身起動之象;(2)癢觸,全身發癢;(3)輕觸,身輕如雲如塵,有飛行之感;(4)重觸,自覺身重如石,不能動彈;(5)冷觸,身如冷水;(6)暖觸,身熱如火;(7)澀觸,身如木皮;(8)滑觸,身滑如乳。以上稱爲正八觸,還有副八觸:(1)掉(搖動)、(2)猗(輕盈)、(3)冷、(4)熱、(5)浮、(6)沈、(7)堅、(8)軟。共十六觸,總稱禅觸,禅觸發生時,均有十種善法眷屬隨同發生。如在未到地定中,證得禅觸成就,就是初禅生發之相。
此外,入初禅者還有“外動”發生,室內諸物均動而發出響聲,或不動而發出響聲,有時,室外諸物亦出響聲,聽之任之,不爲所驚即可,不可驚惶失措,而退失良機。至于是什麼原因,證得後自然明了。
需要注意的是,初習打坐,有時也會有內觸發生,但那不是因禅而發之觸,禅觸發生必伴有十善法眷屬與之俱動,否則,就不是禅觸。那麼,非禅觸之內觸發生是什麼原因呢
一種是病,打坐久了,雖未得定,但身心已得到一定調整,在靜態中,由于體內外細微物質的交換,會激發潛在的疾病,如感覺重澀,是地大病生,輕動觸,是風大生病,熱癢等觸是火大生病,冷滑等觸,是水大生病。這些生理性的反應,又會影響心理,如暖熱癢等會生貪淫欲蓋(障也),重滑沈等會生睡眠蓋,動浮冷等會生掉悔蓋,強澀等會生疑蓋。
現在講除身行。什麼叫除身行
身行,是指欲界身所起種種善惡行,入初禅後,心眼開明,觀察到身內諸物都不淨,則不造善惡業,就叫除身行,除身行,是除去了貪著肉身的心理活動。
初禅還必須具五支,所謂五支,即覺支、觀支、喜支、樂支、一心支。略釋如下:
1.覺支 覺是感覺,覺悟,入初禅時,一是覺到八觸的發生,二是悟到得諸善法功德大異于往昔,叁是覺身中諸物虛假不實,故名覺支。
2.觀支 細心分別名爲觀,在初禅中,思量分別諸觸與善法俱生時,與欲界中的善法和未到地等法都大有差別。觀十六觸時,相各不同,知粗則離,知善則修。
3.喜支 經細心分別十六觸等相,是微妙珍寶,昔所未逢,深心慶悅,躍踴無量,故名喜支。
4.樂支 歡喜之後,心情安靜而舒適,叫樂支。
喜與樂是兩種狀況,可以說心中踴躍而喜叫喜,心中恬靜而喜叫樂,或者說粗喜叫喜,細喜叫樂。
5.一心支 經久受樂,心息雖然仍有覺觸發生,但心不攀緣,不分散,定于寂靜中,故名一心支。
五支的生發,可能有先後,也可能同時俱發,五支的生發是與定同時的。
六步:受喜(破初禅喜支)
初禅中的喜支,是在煩惱(垢)隱沒,覺觀後生起的,由于未用觀行破剖,觀慧照了,所以仍然會生起煩惱,應該用智慧觀到“覺觀”性空㈠,那麼依之而生的喜支亦空,故于喜中不著不染,這樣産生的真實知見,得到真實的法喜,才叫受喜。
七步:受樂(破初禅樂支)
初禅樂支,因無觀慧,易生染著,故不…
《十六特勝觀——系統的四禅八定(逸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