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念清靜、不苦不樂、定。
(1)舍 舍棄叁禅中深心之樂的擾動,不生厭悔,以使真定生發。心不念著,自能舍離,這是四禅的主要特征。故四禅又稱俱舍禅。 (2)念清淨 心離諸念,明智照了。 (3)不苦不樂 心超越苦樂境界。苦與樂都是心未完全寂定的反應,要入真定,必得離苦離樂。 (4)定 四禅之定,較前叁禅更爲寂靜,雖對衆緣,心無動念,如明鏡止水。在此種定心中,修學神通等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均易成就。 四禅的修法,也應先明叁禅的過患,叁禅階段,勤求得樂,是很辛苦的,得到之後要守護它,怕失去,亦是苦。在這種樂中,樂法覆住了心念,使心念不清淨,既見有如此過患,應在叁禅邊地修六行觀,亦用不著、诃責、觀析叁法遣去叁禅之過患。叁禅謝,即有中間禅現前,與觀相應。于中間禅勤修不止,得入未到地定,特點是心無動散。亦稱四禅方便定。在方便定中繼續修習,定心豁然開發,安穩寂然,出入息隨之停息,但此系修行所致,並非人爲斷息。這一點十分重要,切記切記。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空明淨寂,十種善法眷屬,亦隨之生發,但喜樂動轉等均不發生,這種狀態下,心如明鏡,亦如淨水無波,妄念斷絕,正念堅固,猶如虛空,所以叫世間真實定,一點染垢都沒有。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也不依惡,無所依倚,無種種色相,而內成就淨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現,而于定法無所損減,因爲是真色定。就如明鏡,體爲淨色,自可得現諸色,如無淨色根本,是不能于虛空中現諸色相的。
證得四禅後,學一切事,隨意成就,神通變化,亦由此出,故稱爲根本禅定。
十叁步:觀出散 (對破空無邊處定 )
先解釋空無邊處定。在四禅寂定心中,一心觀想廣大虛空,便可入此定境。“入此時,心念明淨,遠離苦樂覺受,唯見虛空無邊,不見有自身及世界,由此脫離了色界身體與物質的束縛,精神有如“籠破鳥飛”。”(陳兵《佛教氣功百問》 58頁)
這裏需要說明,四禅定的修持中,也有觀空。但那是由于心細不見粗色之相,心粗時即可見色,是因尚未用觀色破散色法去斷絕色之束縛,故不能稱前四禅定爲空定,而空無邊處
定是永斷色相的。
本步修煉觀出散,就是修空處定。出,就是出離色界。散,就是散叁種色。出散,就是出離色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爲色法束縛。凡夫得此定,認爲真空安穩,會心生取著。觀出散,即可明初入之虛空處,亦是四陰合和故有,並無自性,不可取著。
修空處定,要明所修境和能修之心。空處定所修之境有二,一是障境,二是相成境。障境有叁,需滅叁種色障,一種是可見之障礙色,二是不可見障礙色,叁是不可見的無障礙色。超越一切色相,即可滅有障礙色相,不念一切相,可以入虛空處,滅不可見無障礙色。破此叁色障境,即可入相成之定境了。
明能修之心,有兩點:
一、诃贊,想修空處定,應思色法過患,若有色身,即有饑渴病痛,諸多煩惱。色身實是諸苦之本,不可執著于此。一切色皆系縛于心,令心不得自在,徒增煩惱,實系心之牢獄。此是诃責。贊,贊歎虛空無色,虛豁安樂,恬然寂靜,無煩惱束縛,此亦修習六行之法。
二、觀析,在四禅邊境,應思念此定,依欲界身,具足色法,爲什麼沒有見到呢
于是內觀己身,一切毛道孔穴,都現虛疏相,或內外相通,或重重無實,深入觀察,可以看到如篩、如甑、如蜘蛛網,逐步變得細微,最後人都不見了,內身除盡,外色也一樣看不見了。眼見內外色消盡,名叫過色 (過色,超越色法 )。有障礙之色相、無障礙之色相、可見不可見之色均除盡了,一切色法既滅,一心緣空,念空不舍,色定便離了。但此時空定未發,尚處于中間禅境,要很好把握,無憂無悔,一心念空,勤加精進,一定會證得空處定的。
在中間禅中,念空不舍,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此是未到地相,于後其心豁然開發,與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更增長。于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無色束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鳥在籠,籠破得出。諸色不生,諸相不起,心不憶念,空法持心,此即證得空處定之相。
空處定亦有深淺,大凡初得虛空定,即離叁種色,心與十方虛空相應,于後定既重發,心識更爲明淨,見空亦更廣,定又增深,如是可直至九品。
進退亦如四禅定,也有退分、住分、進分、達分等。
十四步:觀離欲 (對識無邊處定 )
“一切愛著外境,皆名爲欲。從欲界乃至空處,皆是心外之境,若虛空爲外境,識來領受此空,即以空爲所欲。今識處定,緣于內識,能離外空欲,故離欲。若凡夫得此定,無慧眼照了,謂言心與識法相應,真實安穩,即生染著。今言離欲者,得此定時,即觀破析,若言以心緣識,心與識相應,得入定者,此實不然。何以故
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識,皆不與現在心相應故,雲何言心與叁世識相應
定法持心,名爲識定,故知此識定,但有名字,虛诳不實,故名離欲也。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 )
識無邊處定,于空處定中,滅除虛空無邊的觀念,內觀自心,便能入識處定,入此定時,不見一切,唯見現在的心識念念不住。過去心識已滅,未來心識將起,心識在時間上無限,在空間上廣大無垠,內心明利清靜。
修行方法有二:
(1)诃毀空處,贊歎識處。 空處定的過患有二,其一是虛空是外法,緣外法入定,定從外生,則不安穩。其二,空處定與虛空相應,虛空無邊,心緣虛空,緣多則散,定亦不穩,而識處是內法,緣內法入定則寂靜安穩,故诃空處而贊識處。
(2)觀破空處,系緣識處。 用八聖種觀,總觀空處定是四陰合和而有,並無實性。別觀空處定,亦得出無可貪樂之結論,易生厭離,這樣就觀破空處定。
所謂八聖種觀,是指觀緣空受、想、行、識和無常、苦、空、無我。前四是事觀,是對治之法,如病,對治受陰,如癰對治想陰,如瘡對治行陰,如刺對治識陰。四無常等是對觀四陰之理相。無常觀識陰,苦觀受陰,空觀想陰,無我觀行陰。
系緣識處,是指通過上述觀析後,已知空定過患,舍離空定,系念心識,念念不離,一心緣識無異念,空定即謝,識定未生,此即中間定。
在中間定中,一心緣識,心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此爲未到地定。其後,心忽然開發,與識相應,心定不動。在定中,不見余事,唯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未來應起之識,無量無邊,都在定中顯現,與識法相應,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淨寂靜,心識明利,其境已難于用語言描述。
十五步:觀滅 (對無所有處定 )
“此定緣無爲法塵,心與無爲相應,對無爲法塵,發少識故,凡夫得之,謂之心滅,深生愛著,爲之所縛,今言觀滅者,得此定時,即此識雖少,亦有四陰和合,無常無我虛妄,譬如糞穢,多少俱臭,不可染著,是名觀滅。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七 )
無所有處定亦名不用處定,因爲修此定時,不用內外一切境界,在識處定中觀心識亦無所有,一心內淨,空無所依,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從生理上看,入此定時身中諸脈及心髒跳動都停息了,但此是定相,絕非死相,修定者要明白,以免驚惶失措,而導致出偏。
修此定的方法有二,一爲诃贊,二爲觀行。
首先明識處定之過患,在識處定中,心緣于識,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心識無量無邊,若心緣無邊,緣多則易使定散壞。其次,空處定時是緣空(外)入定,識處定是緣識(內)入定,不論緣內還是緣外,皆非寂靜,皆非真實,故應诃責,唯有心無所依,才是安穩,所以應贊無所有處定。
觀行,應觀受想行識,如病如瘡,如痛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所緣之識,合和而成,虛
妄不實。如是則舍棄識處定,心系無所有處。無所有處既無所依,緣心識即內靜息,求不用一切心識之法,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爲法塵,無有分別,靜息其心,念無所有法。這時,識定即謝,入于中間定。
于中間定中,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依,不見諸法,寂然安穩,心無搖動,此爲證得無所有處定定相。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故又名無想定。
十六步:觀棄舍 (對非想非非想處定 )
此定名稱不易理解,先解釋一下,因爲入此定時已離無所有的想念,故名“非想”,但還有“非有非無”“離有離無”的細微觀念存在,並未離絕一切觀念,故又是“非非想”。
智者大師說:“非想是兩者之對治,從初禅以來,但有偏舍,無有兩舍,故未與棄舍之名。今此非想,既有雙舍有無,故名棄舍,亦以此定,是舍中之極,故最後受名,若凡夫得此定時,謂爲涅槃,無有觀慧覺了,不能舍離。今明棄舍者:得此定時,即知四陰、十二入、叁界,及十種細心數等和合所成,當知此定,無常、苦、無我、虛妄不實,不應計爲涅槃,生安樂想。既知空寂,即不受著,是名觀棄舍。雖求定相,而亦成就此定,爾時即具二種舍棄:一、根本棄舍,二者涅槃棄舍,永棄生死,故雲觀並舍。 ”
本定修行方法:
(1)诃贊 先明無想中之過患,無所有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明覆被,無所覺了,無可愛樂,故“摩诃衍”雲:觀于識處,如瘡如箭,觀無想處,如癡,皆是心病,非真寂靜處。更有妙定,名曰非想,無諸過罪,我當求之。 (2)觀行修習 “行者爾時谛觀,無所緣受想行識,如病如痛,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欺诳不實,和合而有,非實有,如是觀已,即便舍離。”心觀于非有非無,心是非有,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可得,無有形相,亦無處所。故是非有。爲何又說非無
若言是無,何名爲無
心是無爲,離心是無,若心是無,不名爲心,以無覺無緣故,若心非無,更無別無,何以故
無不自無,破有故說無,無有則無無,故言非有非無。如是觀時,不見有無,一心緣中,不念余事,這就是修習本定之法,如能常念非有非無不舍,則無所有處定便自謝滅,而非想非非想定未發,入中間定。 于中間定中,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住在緣中,于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叁界無過,外道證之,謂是中道實相涅槃,常樂我淨,愛著是法,更不修習。凡夫證此定法,如繩系鳥,繩盡則還,以其不知四和合,而有自性。然其雖無粗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以不知故,謂是真實。
在世間定中,此定智定空有均平,是安穩之定,最爲尊勝,等智所不能破。
十六特勝觀就介紹到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作爲一種法門,自有其次第,必須全部介紹,但對于悟道來說,未必就要修完十六種觀法,可能從二叁種觀法中,即有機緣契合,從而悟道,也有在隨息時,便悟道了,所以要按次第認真修習,何時悟道,是因人而易的,它應是一種不定禅法,其可貴處,其科學性,此是一也。從易到難,均扣根本,步步止觀雙運,深
明禅定之精髓,此其特色之二也。適應性廣,不論利根鈍根,皆可習修,此其特色之叁也。定慧雙修,定成慧具,實爲上上法門,此其特色之四也。
般若滅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本法門中每修一步,均以觀法滅上步之法,因其滅諸法故,能生後勝法,故本法門皆般若氣分所攝。
四禅之後的四定沒有詳寫,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如果能證得前四禅,自會獲得足夠之智慧去修習後四定和滅盡定,不寫滅盡定,也是同一原因。從進入初禅起,即應很好領悟“四禅八定與五十種陰魔區”一章的內容,以防止出偏入魔。因此,決心修持四禅八定證道的讀者,均應通過精讀本書,明白義理,達到識見精純,方可指導修行,引發聖解。
注㈠覺支:即覺法。觀支,即觀法,覺支和觀支密切相聯,當覺發時,本對于觸,覺觸中冷暖,即是覺支,當覺時,立即分別,知冷異暖,即是觀支。此處覺觀合用,故名覺觀支。覺和觀如以心念論,粗念爲覺,細念爲觀。
《禅定指要 六、十六特勝觀——系統的四禅八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