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喀巴大師一派的禅定
宗喀巴大師在他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佛法修持的次第和方法都有精辟獨到的論述,對于修定的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此書的主要內容作一介紹,對于讀者是十分有益的。
《廣論》中講了叁種要道,這就是: 1.出離心, 2.菩提心, 3.清淨見。
1.出離心 簡單說就是求解脫之心。學佛修定的人,如沒有真正的求解脫之心,所作的一切功德,都不能形成解脫生死的正因。如果以出離心爲動機和動力,情況就不一樣,所作的功德不論大小,都可以成爲解脫生死的資糧。修學出離心也有次第,須先思惟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息滅淫欲心和貪心。再認識到業果不虛,生死衆苦等道理,認識到人生之苦,才會生發出離心。由此修戒定慧叁學,才能證得解脫涅槃。如果沒有出離心,就發不起菩提心,所以出離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個要點。
現代人一聽出離心就有點惶然,誤以爲出離就是出家,這是誤解。其實這是一種佛學的哲學思維。認識到人生的煩惱太多,要徹底從這種煩惱中解脫出來,才能從世間哲學家所說的必然王國飛躍到自由王國,成爲“我”的真正主人(其實用“成爲”只是方便,嚴格說是找到見到那個真我,那個真主人公 )。那時,就沒有煩惱,沒有貪欲了。
至于解脫生死問題,現代科學對此尚無傑出的研究,我們姑且不去議論它,但佛學對此早已有透徹的說明。只要認真修習禅定,自然會明白是怎麼回事。
還要說明的是,出離心不是消極悲觀厭世,而是一種最積極的最勇敢的信念。通過修持
特別是禅定的修持,是一定可以改變人的生理、心理素質,開發人體的潛能的。這種出離心還是一種最堅定地把人類習慣了的成千上萬年的習性加以徹底變革的動力因素,把全人類推向一個和平美好善良無私具有超凡創造力的境地。所以,出離心的真正含義和重要性也在于此。
2.菩提心 簡單說,菩提心就是不光爲自己解脫,還要普度衆生,幫助衆生都得到解脫,自己修持,也爲度衆生而修,這樣的心量就是寬廣無邊的。現代社會裏,也是一種極爲崇高的心願,這決非任何悲觀厭世者或心量狹小者所能行所能爲的。
修菩提心,要以出離心爲基礎,進一步思維一切衆生,都爲煩惱所苦,被無明所遮,因此起惑造業,始終在苦海中沈淪。自己發出大慈大悲之心,決心幫助衆生脫離煩惱苦海,爲了利益衆生,願犧牲自身的安樂,這樣就可發起大菩提心。再由此修習六度四攝(六度即六波羅密:忍辱、布施、持戒、精進、禅定、般若等。四攝是一布施攝,衆生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便于接受佛法;二,愛語攝,隨衆生根性,用善言慰喻,使其易于接受佛法;叁,利行攝,以身口意之善行利益衆生;四,同事攝,用法眼觀察衆生根性,根據他們所樂見的特點,分形示現,與他們一起,作一些使他們得益的事,從而利于度化他們)。圓滿福德智慧,進而修成菩提道果。
金洲大師關于修菩提心的七重因果法是這樣的: (1)知母,思維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2)念恩,思維一切有情皆有恩于我。 (3)報恩,思維當報答一切有恩于我的有情。 (4)慈意悅,見一切有情如母見子生歡喜心。 (5)大悲,思維一切有情,于生死苦海中受盡無量之苦,我當設法令其得離此苦。 (6)增上意樂,經常思維自己擔負著令衆生離苦得樂的責任。 (7)菩提心,要具備兩種欲樂: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二、欲成無上菩提道果。如只利他而不欲成佛,僅算大悲心,不是菩提心。如只求成佛,不去利他,這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既要度化衆生又要自身成佛,二者缺一不可。以上七法中,從 (1)到(6),都是修利他心。但已明白只有自身成佛才能夠度化他人,這樣具有爲度化衆生而成佛的思想,成爲上進的動力,精修無上菩提,就可以稱得上真正的菩提心了。
在修“知母”以前,還須以修平等舍心爲基礎。什麼叫平等舍心
平等就是無差別一視同仁。要有平等心,就必須舍棄親疏愛怨,因此,平等心中,就含有舍義。舍有七種:一心性平等,情無所著,這就是舍,親疏愛怨的情懷都沒有了;二于衆生舍離一切怨親等障礙;叁舍一切貪瞋等過;四見生得脫,不複憂念;五證空平等離相;六自舍己樂,施與他人;七利益衆生,不求報答。修好平等舍心,才能無差別地對一切衆生生起“知母”心。其次還須用“自他相換法”。自他相換,就是把自利之心換一個位置,放在他人身上,愛他如己,能犧牲自利,利益他人。 (1)先要明白利他能成佛,自利是凡夫的道理。這種利他精神,當前社會中也是值得提倡,令人崇敬的。(2)相信、深信自他相換的心定能修起。 (3)要會對治兩種障礙。一種是覺得自他二身各不相關,應認識到自他是相對安立的,如我們站在此山時,覺得其他的山是他山,待我們上到他山時,又覺他山是此山了。第二種障礙是覺得他人的痛苦與我無關,無損于我。這時,應觀我和他是相依而存,有如手足,足痛雖無損于手,但並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 (4)正修。首先要認識到凡夫無始以來,由于我執我愛,産生無明及諸多煩惱,起惑造業,沈淪苦海,不得解脫,如今修持,就應使我執我愛,未生不生,已生者予以斷除,製住它不讓再起。其次要思維諸佛菩薩由愛他之心生起許多功德利益,拔濟
衆苦,度化衆生,發心學習諸佛菩薩利他愛他之心,使自己的愛他之心未生者生,已生者不斷增長,而且長住不退轉。 (5)進行一切修持,都把功德回向給衆生,利益衆生。
有的修持者發心之後,時常出現動搖、懈怠乃至退轉,除了缺乏正知正見正信外,不懂得菩提心也需要修,才能圓滿堅固。如果深究一下,菩提心之義,即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又可分爲一、緣事菩提心,以四弘願爲體: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菩提誓願證。二、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證菩提道果 )下化 (度化衆生 )之願行。
3.清淨見 所謂清淨見即是中道正見,是離開增益損減的。一切法本來依因緣而生起或安立,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但衆生由于無始以來的妄執習氣,把這種無實性的法執爲實性,這就是增益執,又名有見、常見。一切法雖然沒有實性,但依一定因緣生立,又並非全無,如果認爲諸法無實性,就什麼都沒有,所見所聞都是錯亂,這是損減執,也叫無見、斷見。這種斷、常二見,都偏于一邊,不合真理,所以又叫邊見。中道正見,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否認它的存在。這樣,就既不落于常邊,也不落于斷邊,故名中道。無始以來,衆生的無明和執著,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用這種清淨見才能斷除,如果沒有這種清淨見,僅有出離心、菩提心,不管你如何修習,終不能斷任何煩惱。所以清淨見是一切大小乘的命根,十分重要。這一觀點,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重要觀點,讀者不可放過,要仔細領悟明白,用于指導修習。
修清淨見,是要通達“我空”和“法空”。
先說通達我空的辦法。這就需運用“四理”或“七相”的方法。
四理就是:(1)認識所破的我,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假我。 (2)決定我與五蘊心或一或異,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我與五蘊是一,那麼“我”與五蘊應成一性。 (3)認識我與五蘊是一的不合理,其理由是,如果“我”與五蘊是一,那麼所執之“我”應成無用。因爲是“我”在取舍五蘊,“我”用眼觀色,“我”用體去感受,“我”用心去想,“我”用身體去行,離開所取的五蘊,哪裏還有我。其次,若“我”與五蘊爲一,那麼一人有五蘊,也應該有五個我。如“我”有一個,蘊也應只有一蘊。第叁,如果五蘊即是我,我應有生滅。假合之我有生滅,是合乎道理的,但若自性之我有生滅,就大錯特錯了。 (4)認識我與五蘊是異的不合理。如果我與五蘊是異,就應有我可得,但是把五蘊除去,又實在無我可得。以此四理觀察,身心之上無我可得,這樣可以破除我執,得到“我”空。
用七相的方法來觀察,其理相同。七相是我與五蘊是一;我與五蘊是異;我能依五蘊;五蘊依我(所依);具有(我有五蘊);五蘊合聚爲我;五蘊組合的形式爲我。從這七個方面認識執我的不合理。
依上理,同樣可以得法空。諸法雖無性但有緣起因果,能見到這一點,就可以破除內的法執,了達諸法實無自性,才是真正的中道正見。持有這樣的正見,由見空來破常執,而且用見有來破常邊;既用見有來除斷執,又用見空來破斷邊。得到中道正見,就會有如此殊勝的妙用。
關于修止除沈,宗喀巴大師也有精辟的見解。修定 (止)有兩大突出的障礙,一是掉舉,一是沈沒。掉舉是心隨境轉,特別是隨心愛之境轉,它表現出來的境相是散動的,修定的人容易覺察。而沈沒之相很隱晦,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爲是定境,不易認識。有的修定的人,處于沈沒境界,以爲是在定中,如果久了,對修定的人有害,會增長愚癡和妄念。不能正確辨知沈沒,是因爲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爲只要在定中沒有昏沈就是正定了,修定者把昏沈和沈沒當成一回事了。實際上昏沈和沈沒的性質是不同的。昏沈屬于大隨煩惱(指與染心相應之煩惱,如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沈等),沈沒是定心對所緣的境相執持力弛緩,或不明了。心雖澄淨,但只要所持守的境相不明了,就是沈沒。
宗喀巴大師認爲,産生沈沒的原因,主要是心太向內收攝,失去攀緣力。不守根門(六根因能漏出種種煩惱,入種種妄塵,像門戶一樣,所以叫根門。此處指定中不能守住六根,使其隨塵轉),或食過多過少,貪睡,無巧便之智慧 (修得太死板 ),或系初修禅定,尚未純善,…
《禅定指要 七、宗喀巴大師一派的禅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