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喀巴大师一派的禅定
宗喀巴大师在他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佛法修持的次第和方法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对于修定的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此书的主要内容作一介绍,对于读者是十分有益的。
《广论》中讲了三种要道,这就是: 1.出离心, 2.菩提心, 3.清净见。
1.出离心 简单说就是求解脱之心。学佛修定的人,如没有真正的求解脱之心,所作的一切功德,都不能形成解脱生死的正因。如果以出离心为动机和动力,情况就不一样,所作的功德不论大小,都可以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修学出离心也有次第,须先思惟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息灭淫欲心和贪心。再认识到业果不虚,生死众苦等道理,认识到人生之苦,才会生发出离心。由此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证得解脱涅槃。如果没有出离心,就发不起菩提心,所以出离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个要点。
现代人一听出离心就有点惶然,误以为出离就是出家,这是误解。其实这是一种佛学的哲学思维。认识到人生的烦恼太多,要彻底从这种烦恼中解脱出来,才能从世间哲学家所说的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成为“我”的真正主人(其实用“成为”只是方便,严格说是找到见到那个真我,那个真主人公 )。那时,就没有烦恼,没有贪欲了。
至于解脱生死问题,现代科学对此尚无杰出的研究,我们姑且不去议论它,但佛学对此早已有透彻的说明。只要认真修习禅定,自然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还要说明的是,出离心不是消极悲观厌世,而是一种最积极的最勇敢的信念。通过修持
特别是禅定的修持,是一定可以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开发人体的潜能的。这种出离心还是一种最坚定地把人类习惯了的成千上万年的习性加以彻底变革的动力因素,把全人类推向一个和平美好善良无私具有超凡创造力的境地。所以,出离心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也在于此。
2.菩提心 简单说,菩提心就是不光为自己解脱,还要普度众生,帮助众生都得到解脱,自己修持,也为度众生而修,这样的心量就是宽广无边的。现代社会里,也是一种极为崇高的心愿,这决非任何悲观厌世者或心量狭小者所能行所能为的。
修菩提心,要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维一切众生,都为烦恼所苦,被无明所遮,因此起惑造业,始终在苦海中沉沦。自己发出大慈大悲之心,决心帮助众生脱离烦恼苦海,为了利益众生,愿牺牲自身的安乐,这样就可发起大菩提心。再由此修习六度四摄(六度即六波罗密:忍辱、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等。四摄是一布施摄,众生乐财则布施财,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便于接受佛法;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用善言慰喻,使其易于接受佛法;三,利行摄,以身口意之善行利益众生;四,同事摄,用法眼观察众生根性,根据他们所乐见的特点,分形示现,与他们一起,作一些使他们得益的事,从而利于度化他们)。圆满福德智慧,进而修成菩提道果。
金洲大师关于修菩提心的七重因果法是这样的: (1)知母,思维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2)念恩,思维一切有情皆有恩于我。 (3)报恩,思维当报答一切有恩于我的有情。 (4)慈意悦,见一切有情如母见子生欢喜心。 (5)大悲,思维一切有情,于生死苦海中受尽无量之苦,我当设法令其得离此苦。 (6)增上意乐,经常思维自己担负着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 (7)菩提心,要具备两种欲乐: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二、欲成无上菩提道果。如只利他而不欲成佛,仅算大悲心,不是菩提心。如只求成佛,不去利他,这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既要度化众生又要自身成佛,二者缺一不可。以上七法中,从 (1)到(6),都是修利他心。但已明白只有自身成佛才能够度化他人,这样具有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思想,成为上进的动力,精修无上菩提,就可以称得上真正的菩提心了。
在修“知母”以前,还须以修平等舍心为基础。什么叫平等舍心
平等就是无差别一视同仁。要有平等心,就必须舍弃亲疏爱怨,因此,平等心中,就含有舍义。舍有七种:一心性平等,情无所着,这就是舍,亲疏爱怨的情怀都没有了;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障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五证空平等离相;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利益众生,不求报答。修好平等舍心,才能无差别地对一切众生生起“知母”心。其次还须用“自他相换法”。自他相换,就是把自利之心换一个位置,放在他人身上,爱他如己,能牺牲自利,利益他人。 (1)先要明白利他能成佛,自利是凡夫的道理。这种利他精神,当前社会中也是值得提倡,令人崇敬的。(2)相信、深信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 (3)要会对治两种障碍。一种是觉得自他二身各不相关,应认识到自他是相对安立的,如我们站在此山时,觉得其他的山是他山,待我们上到他山时,又觉他山是此山了。第二种障碍是觉得他人的痛苦与我无关,无损于我。这时,应观我和他是相依而存,有如手足,足痛虽无损于手,但并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 (4)正修。首先要认识到凡夫无始以来,由于我执我爱,产生无明及诸多烦恼,起惑造业,沉沦苦海,不得解脱,如今修持,就应使我执我爱,未生不生,已生者予以断除,制住它不让再起。其次要思维诸佛菩萨由爱他之心生起许多功德利益,拔济
众苦,度化众生,发心学习诸佛菩萨利他爱他之心,使自己的爱他之心未生者生,已生者不断增长,而且长住不退转。 (5)进行一切修持,都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利益众生。
有的修持者发心之后,时常出现动摇、懈怠乃至退转,除了缺乏正知正见正信外,不懂得菩提心也需要修,才能圆满坚固。如果深究一下,菩提心之义,即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又可分为一、缘事菩提心,以四弘愿为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菩提誓愿证。二、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证菩提道果 )下化 (度化众生 )之愿行。
3.清净见 所谓清净见即是中道正见,是离开增益损减的。一切法本来依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但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这种无实性的法执为实性,这就是增益执,又名有见、常见。一切法虽然没有实性,但依一定因缘生立,又并非全无,如果认为诸法无实性,就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是损减执,也叫无见、断见。这种断、常二见,都偏于一边,不合真理,所以又叫边见。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否认它的存在。这样,就既不落于常边,也不落于断边,故名中道。无始以来,众生的无明和执着,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用这种清净见才能断除,如果没有这种清净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不管你如何修习,终不能断任何烦恼。所以清净见是一切大小乘的命根,十分重要。这一观点,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重要观点,读者不可放过,要仔细领悟明白,用于指导修习。
修清净见,是要通达“我空”和“法空”。
先说通达我空的办法。这就需运用“四理”或“七相”的方法。
四理就是:(1)认识所破的我,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假我。 (2)决定我与五蕴心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我与五蕴是一,那么“我”与五蕴应成一性。 (3)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其理由是,如果“我”与五蕴是一,那么所执之“我”应成无用。因为是“我”在取舍五蕴,“我”用眼观色,“我”用体去感受,“我”用心去想,“我”用身体去行,离开所取的五蕴,哪里还有我。其次,若“我”与五蕴为一,那么一人有五蕴,也应该有五个我。如“我”有一个,蕴也应只有一蕴。第三,如果五蕴即是我,我应有生灭。假合之我有生灭,是合乎道理的,但若自性之我有生灭,就大错特错了。 (4)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如果我与五蕴是异,就应有我可得,但是把五蕴除去,又实在无我可得。以此四理观察,身心之上无我可得,这样可以破除我执,得到“我”空。
用七相的方法来观察,其理相同。七相是我与五蕴是一;我与五蕴是异;我能依五蕴;五蕴依我(所依);具有(我有五蕴);五蕴合聚为我;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个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
依上理,同样可以得法空。诸法虽无性但有缘起因果,能见到这一点,就可以破除内的法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真正的中道正见。持有这样的正见,由见空来破常执,而且用见有来破常边;既用见有来除断执,又用见空来破断边。得到中道正见,就会有如此殊胜的妙用。
关于修止除沉,宗喀巴大师也有精辟的见解。修定 (止)有两大突出的障碍,一是掉举,一是沉没。掉举是心随境转,特别是随心爱之境转,它表现出来的境相是散动的,修定的人容易觉察。而沉没之相很隐晦,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定境,不易认识。有的修定的人,处于沉没境界,以为是在定中,如果久了,对修定的人有害,会增长愚痴和妄念。不能正确辨知沉没,是因为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在定中没有昏沉就是正定了,修定者把昏沉和沉没当成一回事了。实际上昏沉和沉没的性质是不同的。昏沉属于大随烦恼(指与染心相应之烦恼,如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等),沉没是定心对所缘的境相执持力弛缓,或不明了。心虽澄净,但只要所持守的境相不明了,就是沉没。
宗喀巴大师认为,产生沉没的原因,主要是心太向内收摄,失去攀缘力。不守根门(六根因能漏出种种烦恼,入种种妄尘,像门户一样,所以叫根门。此处指定中不能守住六根,使其随尘转),或食过多过少,贪睡,无巧便之智慧 (修得太死板 ),或系初修禅定,尚未纯善,…
《禅定指要 七、宗喀巴大师一派的禅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