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

  禅定会不会出偏,会不会入魔,这是修定的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修定同做其他事一样,会出现差错。比如走路,不小心会摔一跤,但我们决不会因为走路摔过跤就不走路了。禅定出偏或入魔,大多由于心态不好,功法不当,或见地不够,因此我们只要注重修心修德,持正法,持正见,出偏或入魔的情况就可以避免。这里还需说明一个问题,练气功的人出偏,与修禅定出偏,区别比较大。禅定的出偏,是指进入初禅以后出现偏差。进入初禅,古人称之为凡圣分界,即进入圣境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可能出偏。而气功的出偏,相对说来还处于凡夫阶段,出偏大多由于心态上急切追求一些奇妙幻景,妄想心特别强烈,导致气路混乱,特别是反应在脑部时,会出现神经失常;反应在胸腹部时,是胸闷腹胀;反应在肢体上时,会导致肢体运动障碍。对于修禅定的人来说,在加行阶段,如果心态不好,也有可能遇到此类麻烦。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练功者中,出偏是极少极少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不去作种种妄想,加上慎重选择功法,那么,平安率是很高的。

  有明师指点,是不出偏的根本保证。

  对于修定的人们来说,前人已为我们总结出了一整套避免出偏的理论和方法,只要我们能细心钻研阅读,并以之作为镜子,常常警惕自己,那么,禅定之途是光明而坦荡的。特别是《楞严经》中关于五十种阴魔区的论述,对我们是太重要了。

  《楞严经》是一部谈修大定的书,是为修大乘佛法者而说的,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人们学会辨别正邪,以保证自身沿正法修持,不出偏不入魔道。所以,它像照妖镜一样,是佛是魔,一照便知。这对于当时和现在,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有的修持者自称为佛,自称为菩萨,自称为上师,令广大修法者真伪难辨,无所适从。但只要明白《楞严经》中关于五十种阴魔区的论述,你就掌握了辨别正邪的武器,同时也掌握了自身修定时如何防治出偏入魔的方法。所以,《楞严经》问世以后,令修正法者欢欣,令入魔道者恐惧,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人指斥《楞严》为伪经。我们以《楞严经》的标准去观察世间的修持者,就容易看出他是正是邪。用《楞严经》来指导自身,就可以保持正定,防范入邪。

  虽然《楞严经》是为修大乘者说的法,但对任何一位修正法者,无论其现在的修持处于何等境界,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教化作用。各种阴魔的干扰,对修四禅八定的人来说,都有警惕作用,并非只是对修楞严定的人才有用,所以,把它作为重要的一章来写。

  1.色阴区宇 当你入定时,能离杂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就像明目人处于大幽暗中,未见光明。这就是色阴区宇,特点是定中所见是一片黑暗,因为心光未发。

  如果定力深厚,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可以外观山河大地,内视五脏六腑,巨细分明,这就叫色阴尽。色阴的由来,是坚固妄想。

  色阴区的魔有十种:

  (1)在色阴将尽时,精研妙明真心,四大交织的色身障碍,就如云如影,豁然虚融,顷刻之间,身能出碍,这叫精明流溢于当前根尘坚实之境。这是定力深厚暂时出现的境界,稍一懈怠,就会失去,不是证得圣境 (圣境是一证永证不再退失的 )。如果不作圣证想,不生欢喜心,就名善境界。如果认为自己证得圣果了,就会受到群魔的扰惑,落到邪魔陷井中去。 (2)如用这种定心来精研妙明,就能心光内彻,可以见到体内的蛔虫蛲虫,并且用手把虫抓出来,身体也不受损伤,这是心精妙明流溢于形体,内外虚融。这是定力精深暂时出现的境相,不是证得圣果。如不作圣解,就是善境界,为将破色阴之先兆。如果认为证得圣果,心生欢喜,便会受到群魔的干扰。 (3)又用定心内外精研,就能使内身外境均虚融透彻,忽然魂魄意志精神 (除身根受识执持之外)能互相涉入,互为宾主,忽然听到虚空中有说法的声音,或者听见十方都在演说秘密义理。这是精神魂魄相合而出现的境界,只是暂时显现,不认为是得证得圣果,不生欢喜心,那就是善境界。如认为是证得圣果,就会受到群魔的惑扰。 (4)在定心中,深伏烦恼,定心清净明彻,内发光明,照见十方世界遍作紫光之色,一 切有情众生化为诸佛如来,忽见毗卢遮那佛,坐于天光台上,千佛围绕,百亿国土以及莲花,同时出现。这是心魂灵悟所染,修习出的心光,照十方世界而暂时显现的境相,不是证得圣果。如不作圣解,不生欢喜心,是善境界。如认为是证得圣果,就会受群魔的惑扰。

  (5)又以此心精研妙明,不停观察,降伏妄念,制止出现定超于慧的现象,使定慧平等。这时忽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妨碍,青黄赤白,清晰明了。这是定中用心抑制过分,暂时显现的境相,并非证得至果。不作圣解,是善境界。如作圣解,生欢喜心,就会受到群魔的惑扰。 (6)又以此心精修,使定慧均等,精光不乱,清明净彻,忽于黑夜在室内可以看清种种物品,和白天所见一样,而暗室中物亦不灭除,这是因心光细密,故能见幽察微。这只是暂时境界,不是证得圣果。不作圣解,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心生欢喜,便会受群魔惑扰。 (因修持者情况不同,有的人天眼在定中开了,并不自动退失,入定均有所见,仍应持不喜不忧、无取无舍的态度,不生执着。不然,群魔仍可乘虚而入。此系笔者见解,非原经之意,故加括号,以示区别 )。

  (7)又此心圆入虚融,内身外境,又有又无,真空无碍,此时身体同于草木,刀砍火烧,全无感觉,这是色尘消散,四大排遣之先兆,因心力纯一,故能忘身,实则四大色身暂起变化,亦是暂时境界,不是证得圣果。不作圣解,是善境界。若认为是证得圣果而生欢喜心,便会受群魔惑扰。 (8)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达到精纯,忽见十方山河及大地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无量无数的诸佛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均无障碍。这是平时欣羡佛土和厌见地狱之心,经时日久而化成的,不是证得圣果。不生欢喜心,是名善境界。如果认为是证圣果,就会受群魔的惑扰。 (9)在此禅定心中,研究深远之处,色尘也不能障碍,忽于半夜,看见远方的市井街巷,亲族眷属,如在目前,还能听见他们谈话之声。这是禅之力逼心,令心光外射,故能隔远可见可闻,是暂时现象,并非证得圣果。不认为是证得圣果,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就会受到群魔的惑扰。 (10)又以禅定心,研究至精至极境地,忽然见到修持的师友,形体作种种变化。这是由于偶起杂念,受到鬼魅的眩惑,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把持其精神,发其狂慧,能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这不是证得圣果。不生欢喜心,魔事自灭。若作圣解,即受群魔惑扰。 以上十种禅定中之现境,都是色阴与心相互作用而显现的,不能认为是证得圣果。如未证言证,不仅令邪魔趁虚而入,还会堕无间地狱,故须特别小心。

  故释迦牟尼佛谆谆告诫说:“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2.受阴区宇 修定的人,在静虑中进行微密观照时,已超越色阴区宇,见到光明境界,似乎见到自性光明,不过像见到镜中之像一样,似见其体,又不得其用,因心虽出窍,但心根犹存,还是有感受的执着,如人受梦魇,虽然闻见不惑,但四肢不能动。这就叫受阴区宇。

  若梦魇完了,受阴破了,身体才得自由,没有执受,心离其体,能反观自己的面貌,来去自由,不再有所留碍,不受内身的牵制,这就叫受阴尽,就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受阴区也有十种魔境:

  (1)修定的人,在受阴未破时,得到大光耀,心中明白了众生迷妄,而堕苦海,内心自责,恨不能早悟以度众生,因而用功太急,忽然生出无穷悲心,乃至遍观蚊虫等物,亦犹如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这是用功过分了而出现的状况,不同于圣人所证的同体大悲。认识到了,及时觉悟,提起正念,日久此种状态自然消歇。若作圣解,就会招致悲魔,潜于五脏六腑之内,一见人就悲啼哀泣,以致失去正受而成邪受,导致堕落。 (2)修定的人见到色阴消尽,受阴明白,见佛之胜相,感激过分,发心猛利,立志等齐诸佛,还说一念就可超越三僧祗而得证果,这是功用过猛,欲求凌越而生自大之心。如果觉悟了就无妨碍,认识到这不是证果,久之自消。若作圣解,则狂魔入心,见人就自夸,我慢无比,乃至上看不起佛,下看不起人,失去正受,妄起邪见,终至沉沦堕落。 这一条太重要了,自大我慢的人当引以为戒。世上有的人称自已是这个佛那个菩萨,要人们对他顶礼膜拜,这表明他已狂魔入心,堕入邪道。还应当认识到修持是应按步就班,依循次第,精进而不能过分,否则就失于中道,生起邪见。

  (3)修定的人,见色阴消尽,受阴明白,想向前,一时不能照破受阴,无新证境界出现,想退后,因色阴已尽,故居已失,由于定多慧少,便于色受二阴之间进退不得,心中忽然生出大枯竭,而且长时间处于沉忆枯竭之中,错误地认为这便是精选。这是修心无慧,定多慧少所造成的失误。悟到它不是证圣果就没有妨碍。若作圣解,就有忆魔入心,控制他的神识,使他身不由己,悬心一处,失去正受正定,沉沦堕落,不能自拔。 (4)修定的人,在定中见色阴消尽,受阴明白,由于慧多定少,因过于猛利而造成失误,常认为自己已证得自心是佛,已与诸佛心等同,甚至怀疑自己就是卢舍那佛,用不着修行了,得到一点点便很满足。这就是用心失去正知正见,不能经常审知得失偏正,陶醉在邪知邪见中。悟到不是证得圣果,便无妨碍,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见人就宣称自己已得无上菩提第一真…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