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與五十種陰魔區

  八、四禅八定與五十種陰魔區

  禅定會不會出偏,會不會入魔,這是修定的人們最爲關心的問題。

  修定同做其他事一樣,會出現差錯。比如走路,不小心會摔一跤,但我們決不會因爲走路摔過跤就不走路了。禅定出偏或入魔,大多由于心態不好,功法不當,或見地不夠,因此我們只要注重修心修德,持正法,持正見,出偏或入魔的情況就可以避免。這裏還需說明一個問題,練氣功的人出偏,與修禅定出偏,區別比較大。禅定的出偏,是指進入初禅以後出現偏差。進入初禅,古人稱之爲凡聖分界,即進入聖境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有可能出偏。而氣功的出偏,相對說來還處于凡夫階段,出偏大多由于心態上急切追求一些奇妙幻景,妄想心特別強烈,導致氣路混亂,特別是反應在腦部時,會出現神經失常;反應在胸腹部時,是胸悶腹脹;反應在肢體上時,會導致肢體運動障礙。對于修禅定的人來說,在加行階段,如果心態不好,也有可能遇到此類麻煩。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練功者中,出偏是極少極少的。只要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不去作種種妄想,加上慎重選擇功法,那麼,平安率是很高的。

  有明師指點,是不出偏的根本保證。

  對于修定的人們來說,前人已爲我們總結出了一整套避免出偏的理論和方法,只要我們能細心鑽研閱讀,並以之作爲鏡子,常常警惕自己,那麼,禅定之途是光明而坦蕩的。特別是《楞嚴經》中關于五十種陰魔區的論述,對我們是太重要了。

  《楞嚴經》是一部談修大定的書,是爲修大乘佛法者而說的,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人們學會辨別正邪,以保證自身沿正法修持,不出偏不入魔道。所以,它像照妖鏡一樣,是佛是魔,一照便知。這對于當時和現在,都有重要的意義。因爲有的修持者自稱爲佛,自稱爲菩薩,自稱爲上師,令廣大修法者真僞難辨,無所適從。但只要明白《楞嚴經》中關于五十種陰魔區的論述,你就掌握了辨別正邪的武器,同時也掌握了自身修定時如何防治出偏入魔的方法。所以,《楞嚴經》問世以後,令修正法者歡欣,令入魔道者恐懼,也就容易理解爲什麼有人指斥《楞嚴》爲僞經。我們以《楞嚴經》的標准去觀察世間的修持者,就容易看出他是正是邪。用《楞嚴經》來指導自身,就可以保持正定,防範入邪。

  雖然《楞嚴經》是爲修大乘者說的法,但對任何一位修正法者,無論其現在的修持處于何等境界,都具有巨大的指導教化作用。各種陰魔的幹擾,對修四禅八定的人來說,都有警惕作用,並非只是對修楞嚴定的人才有用,所以,把它作爲重要的一章來寫。

  1.色陰區宇 當你入定時,能離雜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就像明目人處于大幽暗中,未見光明。這就是色陰區宇,特點是定中所見是一片黑暗,因爲心光未發。

  如果定力深厚,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開,皆成光明世界,這時可以外觀山河大地,內視五髒六腑,巨細分明,這就叫色陰盡。色陰的由來,是堅固妄想。

  色陰區的魔有十種:

  (1)在色陰將盡時,精研妙明真心,四大交織的色身障礙,就如雲如影,豁然虛融,頃刻之間,身能出礙,這叫精明流溢于當前根塵堅實之境。這是定力深厚暫時出現的境界,稍一懈怠,就會失去,不是證得聖境 (聖境是一證永證不再退失的 )。如果不作聖證想,不生歡喜心,就名善境界。如果認爲自己證得聖果了,就會受到群魔的擾惑,落到邪魔陷井中去。 (2)如用這種定心來精研妙明,就能心光內徹,可以見到體內的蛔蟲蛲蟲,並且用手把蟲抓出來,身體也不受損傷,這是心精妙明流溢于形體,內外虛融。這是定力精深暫時出現的境相,不是證得聖果。如不作聖解,就是善境界,爲將破色陰之先兆。如果認爲證得聖果,心生歡喜,便會受到群魔的幹擾。 (3)又用定心內外精研,就能使內身外境均虛融透徹,忽然魂魄意志精神 (除身根受識執持之外)能互相涉入,互爲賓主,忽然聽到虛空中有說法的聲音,或者聽見十方都在演說秘密義理。這是精神魂魄相合而出現的境界,只是暫時顯現,不認爲是得證得聖果,不生歡喜心,那就是善境界。如認爲是證得聖果,就會受到群魔的惑擾。 (4)在定心中,深伏煩惱,定心清淨明徹,內發光明,照見十方世界遍作紫光之色,一 切有情衆生化爲諸佛如來,忽見毗盧遮那佛,坐于天光臺上,千佛圍繞,百億國土以及蓮花,同時出現。這是心魂靈悟所染,修習出的心光,照十方世界而暫時顯現的境相,不是證得聖果。如不作聖解,不生歡喜心,是善境界。如認爲是證得聖果,就會受群魔的惑擾。

  (5)又以此心精研妙明,不停觀察,降伏妄念,製止出現定超于慧的現象,使定慧平等。這時忽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妨礙,青黃赤白,清晰明了。這是定中用心抑製過分,暫時顯現的境相,並非證得至果。不作聖解,是善境界。如作聖解,生歡喜心,就會受到群魔的惑擾。 (6)又以此心精修,使定慧均等,精光不亂,清明淨徹,忽于黑夜在室內可以看清種種物品,和白天所見一樣,而暗室中物亦不滅除,這是因心光細密,故能見幽察微。這只是暫時境界,不是證得聖果。不作聖解,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心生歡喜,便會受群魔惑擾。 (因修持者情況不同,有的人天眼在定中開了,並不自動退失,入定均有所見,仍應持不喜不憂、無取無舍的態度,不生執著。不然,群魔仍可乘虛而入。此系筆者見解,非原經之意,故加括號,以示區別 )。

  (7)又此心圓入虛融,內身外境,又有又無,真空無礙,此時身體同于草木,刀砍火燒,全無感覺,這是色塵消散,四大排遣之先兆,因心力純一,故能忘身,實則四大色身暫起變化,亦是暫時境界,不是證得聖果。不作聖解,是善境界。若認爲是證得聖果而生歡喜心,便會受群魔惑擾。 (8)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達到精純,忽見十方山河及大地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無量無數的諸佛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均無障礙。這是平時欣羨佛土和厭見地獄之心,經時日久而化成的,不是證得聖果。不生歡喜心,是名善境界。如果認爲是證聖果,就會受群魔的惑擾。 (9)在此禅定心中,研究深遠之處,色塵也不能障礙,忽于半夜,看見遠方的市井街巷,親族眷屬,如在目前,還能聽見他們談話之聲。這是禅之力逼心,令心光外射,故能隔遠可見可聞,是暫時現象,並非證得聖果。不認爲是證得聖果,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就會受到群魔的惑擾。 (10)又以禅定心,研究至精至極境地,忽然見到修持的師友,形體作種種變化。這是由于偶起雜念,受到鬼魅的眩惑,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把持其精神,發其狂慧,能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這不是證得聖果。不生歡喜心,魔事自滅。若作聖解,即受群魔惑擾。 以上十種禅定中之現境,都是色陰與心相互作用而顯現的,不能認爲是證得聖果。如未證言證,不僅令邪魔趁虛而入,還會墮無間地獄,故須特別小心。

  故釋迦牟尼佛諄諄告誡說:“汝等當依,如來滅後,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2.受陰區宇 修定的人,在靜慮中進行微密觀照時,已超越色陰區宇,見到光明境界,似乎見到自性光明,不過像見到鏡中之像一樣,似見其體,又不得其用,因心雖出竅,但心根猶存,還是有感受的執著,如人受夢魇,雖然聞見不惑,但四肢不能動。這就叫受陰區宇。

  若夢魇完了,受陰破了,身體才得自由,沒有執受,心離其體,能反觀自己的面貌,來去自由,不再有所留礙,不受內身的牽製,這就叫受陰盡,就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

  受陰區也有十種魔境:

  (1)修定的人,在受陰未破時,得到大光耀,心中明白了衆生迷妄,而墮苦海,內心自責,恨不能早悟以度衆生,因而用功太急,忽然生出無窮悲心,乃至遍觀蚊蟲等物,亦猶如赤子。心生憐憫,不覺流淚。這是用功過分了而出現的狀況,不同于聖人所證的同體大悲。認識到了,及時覺悟,提起正念,日久此種狀態自然消歇。若作聖解,就會招致悲魔,潛于五髒六腑之內,一見人就悲啼哀泣,以致失去正受而成邪受,導致墮落。 (2)修定的人見到色陰消盡,受陰明白,見佛之勝相,感激過分,發心猛利,立志等齊諸佛,還說一念就可超越叁僧祗而得證果,這是功用過猛,欲求淩越而生自大之心。如果覺悟了就無妨礙,認識到這不是證果,久之自消。若作聖解,則狂魔入心,見人就自誇,我慢無比,乃至上看不起佛,下看不起人,失去正受,妄起邪見,終至沈淪墮落。 這一條太重要了,自大我慢的人當引以爲戒。世上有的人稱自已是這個佛那個菩薩,要人們對他頂禮膜拜,這表明他已狂魔入心,墮入邪道。還應當認識到修持是應按步就班,依循次第,精進而不能過分,否則就失于中道,生起邪見。

  (3)修定的人,見色陰消盡,受陰明白,想向前,一時不能照破受陰,無新證境界出現,想退後,因色陰已盡,故居已失,由于定多慧少,便于色受二陰之間進退不得,心中忽然生出大枯竭,而且長時間處于沈憶枯竭之中,錯誤地認爲這便是精選。這是修心無慧,定多慧少所造成的失誤。悟到它不是證聖果就沒有妨礙。若作聖解,就有憶魔入心,控製他的神識,使他身不由己,懸心一處,失去正受正定,沈淪墮落,不能自拔。 (4)修定的人,在定中見色陰消盡,受陰明白,由于慧多定少,因過于猛利而造成失誤,常認爲自己已證得自心是佛,已與諸佛心等同,甚至懷疑自己就是盧舍那佛,用不著修行了,得到一點點便很滿足。這就是用心失去正知正見,不能經常審知得失偏正,陶醉在邪知邪見中。悟到不是證得聖果,便無妨礙,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見人就宣稱自己已得無上菩提第一真…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與五十種陰魔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