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陰現前,凝明正心,魔不得便。他窮究衆生生滅本元,看到行陰的幽清常擾動元。由于見不到細相,遂起邪見,以爲是圓遍常住。便墮入外道的四遍常論。 a.他想弄清內心外境的本元之性從何而起,但他的修爲尚只能見到二萬劫內,十方衆生所有生滅,皆無因自有,生生死死,皆是循環相續,人死還爲人,畜死還爲畜,不曾散失,錯誤地認爲是恒常不滅。 b.這人乘著心開境現,見萬物皆由四大合和而成,因而想窮其根元,卻看見四大體性,本來常住,以其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皆依四大合和而成,而四大的體性既周遍而恒常,不曾散失,于是就認爲恒常不變。 c.這個人想窮究六根所具的六識,以及七識八識等的生滅根元,其性是恒常不變。他因修習能知八萬劫內,一切衆生輾轉循環,未曾散失,就認爲心意識是周遍而恒常不變。 d.這個人既窮盡想陰的元由,流止運轉的生滅想心,已由定力滅除。末那識不生不滅的理體,自然屬于行陰。殊不知這只是行陰第七識的我執種子,正在很細微的遷流中,並不是真的不生不滅。因爲認識錯誤,就以爲行陰恒常不滅。 由于這種認識,失去正遍知,落入外道,失去菩提常性,是第二種外道立圓常論。
(3)修定的人,想陰已盡,行陰現前,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究衆生生滅本元,觀察行陰常擾動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報沒有決定性,而妄起計度,墮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第一種是計我常他無常論。
這個修定者以爲行陰便是妙明真心,遍滿十方世界,湛然以爲這是究竟之神我,便認爲我能遍滿十方,凝明不動,故叫常。一切衆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滅,叫無常。這是外道之見。
第二種是計國土一半常一半無常。
這個修定的人,現在不觀其心,遍觀十方國土,見到遇劫而壞的國土,認爲是究竟的無常種性。見不壞國土,認爲是究竟真常。
第叁種是計心常身無常。
這個修定者現在只觀心,見到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而性無移改,能令此身生滅,叫我性常。而有生死的身體,從我流出,名無常性,這也是外道之見。
第四種是計行陰常、色受想陰無常。
這個修定者,見想陰盡而行陰流動,行陰常流,便計爲常性。色受想陰等今已滅盡,名爲無常。
由此執持一分常一分無常,成爲四種顛倒妄執,墮入外道,失去菩提性,名第叁外道一分常論。
(4)修定的人想陰已盡行陰現前,堅凝正心,魔不得便。他窮究衆生的生滅根本,觀察幽清常擾動元的相狀,于分位中妄起計度,是人墮入四有邊論。 第一種:這人以爲行陰是衆生生滅根元,所以見到流用不息,以爲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就是有邊,現在心相續不斷,便是無邊。
第二種:觀八萬劫則見衆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無邊。有衆生處,名爲有邊。這都違背中道之見,落入外道邊見。
第叁種:以爲我能周遍了知,得無邊性。衆生顯現在我的知性中,他不知道我的知性,衆生不能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第四種:修定的人窮究行陰,想滅除行陰。故在定中,覺行陰已滅,而出定後又覺行陰又生。以此揣度,一切衆生一身之中,都是半生半滅。那麼世界所有一切,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落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5)修定的人在想陰已盡行陰現前的定中,觀察到那種幽清常擾動元,心生妄念,于是墮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第一種是在行陰生滅中得出八種邪見。
他在觀一切變化的本元時,見行陰遷流處名之爲變,見相續處名之爲恒 (即常),見衆生生處名之爲生,見不到衆生生處名之爲滅。見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爲增(實則此一不斷之因是阿賴耶識 )。見到行陰在生滅相續中,中間有所離處,就叫做滅。見到衆生生處名有,衆生亡處叫無。雖然都是以行陰之理來觀察,因有妄心,故生邪見。還說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不論什麼時候,都亂語連篇,滿口矛盾。
第二種是于行陰生滅二相中,得出一切皆無的結論。他在觀察時,見到行陰生住二相都滅時,便以爲一切都無,既無所見,認爲已證得一切法皆無之理,有人來問,惟答一無字。
第叁種是于行陰生滅相中,妄計一切皆有。他在行陰當前時,觀察自心,各各生處,便以爲有生相必有滅相中,有滅亦必有生,認爲自己證得一切法皆有之理,回答問題時,只答一個是字。
第四種于行陰生滅相中,妄計亦有亦無。他在觀察時,既心念生處,亦見滅處,所見境界又分爲多枝,能觀之心亦昏亂,有人問法,回答: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回答混亂。
這是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6)修定的人在行陰現前的觀察中,生出計度,認爲行陰是諸動根元,色受想叁陰雖滅, 將來必有重生。墮入死後有相論,依顛倒心發的顛倒論。
或者固守身形,認爲四大之色,皆是我身。或者見到我性圓融,遍含十方國土,說四大之色,皆是我有,我大而色小。眼前之色,皆隨我回旋。或說我于行陰中遷流相續,行陰相續,我亦相續,我在色中,色大我小。皆是妄自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種相。
以此推計,菩提是菩提,煩惱是煩惱,兩性並驅,各不相觸。因爲妄計身後有相,墮入外道。這是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7)修定的人,在想陰盡後的定中觀察,見色受想叁陰已滅,妄生計度,墮入死後無相 (斷滅),發心顛倒。 他在定中見到色陰消滅,身形就無所依。觀察受陰消滅,色想二陰就失去連綴。觀察想陰消滅,則識心無所連系。叁陰俱滅,縱有生滅之行陰,而無受想,就沒有知覺,同草木一樣。
身中四陰尚無相可得,死後哪裏還有諸相呢
因此推測,死後一定無相。如此生滅循環,有八無相,由此推究計度,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由于妄計死後無相,就落入外道邪見。這是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8)修定的人在想陰既盡行陰現前的定中觀察,見叁陰已滅,行陰猶在,妄計未滅者是有,已滅者是無,以行陰之有,破叁陰之無,以叁陰之無,破行陰之有。這人墮入死後俱非,生起顛倒的謬論。 他在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陰顯現,遷流不息,又觀無不無(未現之前是無,既現之後是不無)。如是循環,窮盡四陰界限,就形成非有色受想行和非無色受想行等八種俱非相,隨便舉出一陰,皆言死後非有相非無相。
又因觀察行陰之性遷流不息,生滅不實,便生出邪悟,認爲所有一切法都是有無俱非,虛實無從把握。由于妄計死後俱非,以致認爲後路昏茫,得不出什麼結論,落入外道邪見,名爲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9)修定的人在想陰已盡行陰現前的定中觀察,見行陰在叁陰滅後亦會滅去,于是妄生計度,墮入七斷滅論。這種計度,就是指生人天七處 [六欲天(二際 ),四禅天 (四際),四空處 (一際)],死後亦皆斷滅,滅後畢不再生。這樣就墮入外道。這是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10)修定的人,在想陰已盡行陰現前的定中觀察,因見行陰念念遷流,相續無間,便妄計後必是有,便墮入外道的五種涅槃論。 或者以爲欲界爲轉生死成涅槃之處,因初得天眼,可見六欲天的光明清淨,生愛慕之心,誤認是涅槃真境;或以初禅天,離生喜樂地,性無憂故,當作涅槃真境;或以二禅天心無苦故,視爲涅槃之境;或以叁禅天極悅相隨爲涅槃境地;或以四禅天苦樂俱亡,不受輪回生滅
爲涅槃境地。
上面五處,都是有漏天,迷于此處,把它當作安穩的無漏,最殊勝的依歸處,如此循環觀察,妄執五處都是無上的究竟極果。于是,便墮入外道邪見。這是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上述十種邪見,都是禅定中,被行陰覆蓋,禅觀與妄心交互作用而産生的。修定者應當明白正理,持正見,方不致被自己的心魔所惑,不致落入外道邪見。因此,事先學習通達佛理,提高見地,就十分重要了。
5.識陰區宇 修定的人,行陰已盡,則世間衆生共同生滅所依的根元,清幽擾動的相狀,就會忽然消滅,向來爲生命網紐的中陰身,在輪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細命脈,就可以斷除它業力的感應而虛懸不著。
對涅槃寂滅的性天之境,將要大徹大悟,如雞鳴報曉,東方已露出精光。這時,六根虛靜,再不向外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根塵兩亡。這時識精顯露,明白了衆生受命元由,自己卻不受一切種類業力的感召。對于十方世界已見其同一識性,真精妙色和合的識陰已經顯現,這是識陰區宇。
若于諸多的業力感召中已經把握住它的共同根源,用精進正定,消磨六根的習氣和障礙,使之合開成就,六根互用,見聞通鄰,了無障礙,十方世界和身心,皆如琉璃,內外明徹,這是識陰盡。這人就可超越命濁,反觀識陰的由來,是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
識陰區宇雖已不受天魔擾惑,但仍有十種邪執,若不覺察,仍會墮入外道。
(1)修定的人已經破盡行陰,識陰顯現,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現在已能做到六根互用,還能與十方衆生同一見聞知覺,覺知相通吻合,就能證入圓妙覺元的識陰性體。這時若以所歸爲真常勝境,從而生出勝解,那就會墮入因所因執(識因本非真因,而執爲真因),與黃發外道所執歸的“冥谛”一樣,成爲他們的伴侶。是名第一種邪執,立所得心成所歸果,落入外道。
(2)修定的人在行陰已盡識陰現前的定中,若妄執識陰爲究竟,攬爲自體,以爲盡虛空遍法界。認爲所有衆生,皆從我身中識體流出。如此生出勝解,此人就墮入能非能執(我能生衆生,衆生不能生我 )。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這是第二邪執,立能爲心成能事果。生偏圓種。
(3)修定的人在行陰已盡識陰顯現的定中,若執識陰爲究竟之歸依處,自疑身心從識陰流出,十方虛空亦從它生起,于是,妄執它爲真常身,作無生滅解。現在識陰未滅,早計常住,既不認識不生的實相,也不認識生滅的本元,反而安住于沈迷,生出勝解,就墮入常非常執,成爲自在天波旬摩王的伴侶。這是第叁種邪執,立因依心,成妄計果,生倒圓種。
(4)修定的人,在行陰已盡,識陰顯現的定境中,若于所知的識陰,見其性廣大周遍,于是妄立邪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可以爲人,人死還可爲草木,不分有情無情,皆是有知,生出勝解。是人則墮知無知執,與外道同類,成爲伴侶。這是第四種邪執,計圓知心成虛謬果,生倒知種。
(5)修定的人,在行陰已盡識陰現前的定境中,若以六根互用圓融無礙便是造化之理,就妄執一切萬象莫不由四大産生,以四大物能就是世界的本因,常住不變。于是求火的光明,樂水的清淨,受風的周流,觀塵的成就,崇拜四大。是人就墮入生無生執,與拜火拜水求出離生死的婆羅門外道成爲伴侶。這是第五種邪執,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生顛化種。
(6)修定的人在識陰現前的定中,由于識陰的精真妙明尚未圓照法界。若于圓明境界中,認爲圓明也是子虛,不但群化幻滅,虛空也永滅無依,就以此理爲畢竟的歸依,生出這樣的見解,墮入歸無歸執,無想天人成其伴侶。這是第六種邪執。圓虛無心,成空亡果,生斷滅種。
(7)修定的人在識陰現前的定中,如把識精圓明的體性,認爲是圓滿常住,就希求自己的色身,亦和識陰一樣堅固常住,因此勤修堅固色身的法門,使色身常住,就等于精靈圓滿,生如此見解者墮入貪非貪執,諸長壽仙成其伴侶。這是第七種邪執,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生妄延種。
(8)修定的人,在識陰現前的定中,見到生命的本元,本來都是一體,可以互相通達,殊途同歸,因此不舍世間塵勞 (指性欲 ),反而恐其消滅淨盡,便于此際,用神通力,坐蓮花宮,化出衆多珍寶,多置美女,放縱其心,是人則墮入真無真執,天魔成其伴侶。這是第八種邪執。發邪思因,立熾盛果,生天魔種。
(9)修定的人在行陰已滅識陰現前的定中,已明白衆生各自受命的元由,知道識陰能含藏有漏無漏的種子,是凡聖共同依托之地,能夠分別凡粗聖細,聖道真,外道僞,知道世出世間都是因果關系,于是惟求感應(衆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謂之感應,此處言速證聖果),這樣反而違背一乘實相的清淨道。所謂見苦而想斷煩惱,爲證寂滅而修道,停留于寂滅境地,更不前進,生如是見解,是人則墮入定性聲聞,同那些無聞比丘、增上慢者成爲伴侶。這是第九種邪執,圓精應心,成趣寂果,生纏空種。
(10)修定的人,在行陰已盡識陰現前的定中,如因圓融無礙,清淨覺明,生發研求深妙之心,認爲這就是涅槃境界,不再前進,這人就墮入定性的獨覺乘。與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爲伴侶。這是第十種邪執。以泯心無念,入于圓覺,成就湛然清淨的湛明果,生于自覺圓明的境界,執著圓明而不化衆生,名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釋迦牟尼佛一再囑咐要將此一法門傳示末法時期,普令衆生都明白它的意義,消滅邪緣,不爲邪魔所惑,不入歧途,證得佛果。佛還說這一法門,過去諸佛如來,都因依此而得開悟,成就無上菩提道果。
釋迦佛還說,如果識陰盡,六根互用,再精進修持,便可進入菩薩的金剛乾慧地(即菩薩十地之初地 )。
五十種陰魔區就介紹完了。由于它所描繪的境界是菩薩地之前的禅定境界,對修四禅八定的人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並非每一個人都要經曆五十種魔區,釋迦牟尼佛是總結衆多古佛和古聖先賢們的修持經驗和觀察所得,每一區宇只介紹了十種主要的情況。作爲一個修持者,如果加行階段修得好,楞嚴咒持得好,心性修養好,持戒精嚴,通達佛理,那麼,可能在定中便不會遇到天魔幹擾,會很順利。依次第破除五陰,只是功夫精進的問題。如果修定的人我執很重,妄心很重,貪瞋癡疑慢均難斷除,邪見又多,那麼,在定中遇到的幹擾就多,仔細研讀五十種陰魔區的論述,意義就十分重大,就可避免入魔。總之,上中下叁種修持者,只要依本法門修行,都會克服困難,證得菩提道果,進入菩薩地。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與五十種陰魔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