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P4

  ..续本文上一页,行阴现前,凝明正心,魔不得便。他穷究众生生灭本元,看到行阴的幽清常扰动元。由于见不到细相,遂起邪见,以为是圆遍常住。便堕入外道的四遍常论。 a.他想弄清内心外境的本元之性从何而起,但他的修为尚只能见到二万劫内,十方众生所有生灭,皆无因自有,生生死死,皆是循环相续,人死还为人,畜死还为畜,不曾散失,错误地认为是恒常不灭。 b.这人乘着心开境现,见万物皆由四大合和而成,因而想穷其根元,却看见四大体性,本来常住,以其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皆依四大合和而成,而四大的体性既周遍而恒常,不曾散失,于是就认为恒常不变。 c.这个人想穷究六根所具的六识,以及七识八识等的生灭根元,其性是恒常不变。他因修习能知八万劫内,一切众生辗转循环,未曾散失,就认为心意识是周遍而恒常不变。 d.这个人既穷尽想阴的元由,流止运转的生灭想心,已由定力灭除。末那识不生不灭的理体,自然属于行阴。殊不知这只是行阴第七识的我执种子,正在很细微的迁流中,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因为认识错误,就以为行阴恒常不灭。 由于这种认识,失去正遍知,落入外道,失去菩提常性,是第二种外道立圆常论。

  (3)修定的人,想阴已尽,行阴现前,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究众生生灭本元,观察行阴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没有决定性,而妄起计度,堕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第一种是计我常他无常论。

  这个修定者以为行阴便是妙明真心,遍满十方世界,湛然以为这是究竟之神我,便认为我能遍满十方,凝明不动,故叫常。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灭,叫无常。这是外道之见。

  第二种是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

  这个修定的人,现在不观其心,遍观十方国土,见到遇劫而坏的国土,认为是究竟的无常种性。见不坏国土,认为是究竟真常。

  第三种是计心常身无常。

  这个修定者现在只观心,见到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而性无移改,能令此身生灭,叫我性常。而有生死的身体,从我流出,名无常性,这也是外道之见。

  第四种是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

  这个修定者,见想阴尽而行阴流动,行阴常流,便计为常性。色受想阴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由此执持一分常一分无常,成为四种颠倒妄执,堕入外道,失去菩提性,名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4)修定的人想阴已尽行阴现前,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穷究众生的生灭根本,观察幽清常扰动元的相状,于分位中妄起计度,是人堕入四有边论。 第一种:这人以为行阴是众生生灭根元,所以见到流用不息,以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就是有边,现在心相续不断,便是无边。

  第二种: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这都违背中道之见,落入外道边见。

  第三种:以为我能周遍了知,得无边性。众生显现在我的知性中,他不知道我的知性,众生不能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四种:修定的人穷究行阴,想灭除行阴。故在定中,觉行阴已灭,而出定后又觉行阴又生。以此揣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都是半生半灭。那么世界所有一切,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落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5)修定的人在想阴已尽行阴现前的定中,观察到那种幽清常扰动元,心生妄念,于是堕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第一种是在行阴生灭中得出八种邪见。

  他在观一切变化的本元时,见行阴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即常),见众生生处名之为生,见不到众生生处名之为灭。见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实则此一不断之因是阿赖耶识 )。见到行阴在生灭相续中,中间有所离处,就叫做灭。见到众生生处名有,众生亡处叫无。虽然都是以行阴之理来观察,因有妄心,故生邪见。还说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论什么时候,都乱语连篇,满口矛盾。

  第二种是于行阴生灭二相中,得出一切皆无的结论。他在观察时,见到行阴生住二相都灭时,便以为一切都无,既无所见,认为已证得一切法皆无之理,有人来问,惟答一无字。

  第三种是于行阴生灭相中,妄计一切皆有。他在行阴当前时,观察自心,各各生处,便以为有生相必有灭相中,有灭亦必有生,认为自己证得一切法皆有之理,回答问题时,只答一个是字。

  第四种于行阴生灭相中,妄计亦有亦无。他在观察时,既心念生处,亦见灭处,所见境界又分为多枝,能观之心亦昏乱,有人问法,回答: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回答混乱。

  这是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6)修定的人在行阴现前的观察中,生出计度,认为行阴是诸动根元,色受想三阴虽灭, 将来必有重生。堕入死后有相论,依颠倒心发的颠倒论。

  或者固守身形,认为四大之色,皆是我身。或者见到我性圆融,遍含十方国土,说四大之色,皆是我有,我大而色小。眼前之色,皆随我回旋。或说我于行阴中迁流相续,行阴相续,我亦相续,我在色中,色大我小。皆是妄自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种相。

  以此推计,菩提是菩提,烦恼是烦恼,两性并驱,各不相触。因为妄计身后有相,堕入外道。这是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7)修定的人,在想阴尽后的定中观察,见色受想三阴已灭,妄生计度,堕入死后无相 (断灭),发心颠倒。 他在定中见到色阴消灭,身形就无所依。观察受阴消灭,色想二阴就失去连缀。观察想阴消灭,则识心无所连系。三阴俱灭,纵有生灭之行阴,而无受想,就没有知觉,同草木一样。

  身中四阴尚无相可得,死后哪里还有诸相呢

  因此推测,死后一定无相。如此生灭循环,有八无相,由此推究计度,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由于妄计死后无相,就落入外道邪见。这是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8)修定的人在想阴既尽行阴现前的定中观察,见三阴已灭,行阴犹在,妄计未灭者是有,已灭者是无,以行阴之有,破三阴之无,以三阴之无,破行阴之有。这人堕入死后俱非,生起颠倒的谬论。 他在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阴显现,迁流不息,又观无不无(未现之前是无,既现之后是不无)。如是循环,穷尽四阴界限,就形成非有色受想行和非无色受想行等八种俱非相,随便举出一阴,皆言死后非有相非无相。

  又因观察行阴之性迁流不息,生灭不实,便生出邪悟,认为所有一切法都是有无俱非,虚实无从把握。由于妄计死后俱非,以致认为后路昏茫,得不出什么结论,落入外道邪见,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9)修定的人在想阴已尽行阴现前的定中观察,见行阴在三阴灭后亦会灭去,于是妄生计度,堕入七断灭论。这种计度,就是指生人天七处 [六欲天(二际 ),四禅天 (四际),四空处 (一际)],死后亦皆断灭,灭后毕不再生。这样就堕入外道。这是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10)修定的人,在想阴已尽行阴现前的定中观察,因见行阴念念迁流,相续无间,便妄计后必是有,便堕入外道的五种涅槃论。 或者以为欲界为转生死成涅槃之处,因初得天眼,可见六欲天的光明清净,生爱慕之心,误认是涅槃真境;或以初禅天,离生喜乐地,性无忧故,当作涅槃真境;或以二禅天心无苦故,视为涅槃之境;或以三禅天极悦相随为涅槃境地;或以四禅天苦乐俱亡,不受轮回生灭

  为涅槃境地。

  上面五处,都是有漏天,迷于此处,把它当作安稳的无漏,最殊胜的依归处,如此循环观察,妄执五处都是无上的究竟极果。于是,便堕入外道邪见。这是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上述十种邪见,都是禅定中,被行阴覆盖,禅观与妄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修定者应当明白正理,持正见,方不致被自己的心魔所惑,不致落入外道邪见。因此,事先学习通达佛理,提高见地,就十分重要了。

  5.识阴区宇 修定的人,行阴已尽,则世间众生共同生灭所依的根元,清幽扰动的相状,就会忽然消灭,向来为生命网纽的中阴身,在轮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细命脉,就可以断除它业力的感应而虚悬不着。

  对涅槃寂灭的性天之境,将要大彻大悟,如鸡鸣报晓,东方已露出精光。这时,六根虚静,再不向外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根尘两亡。这时识精显露,明白了众生受命元由,自己却不受一切种类业力的感召。对于十方世界已见其同一识性,真精妙色和合的识阴已经显现,这是识阴区宇。

  若于诸多的业力感召中已经把握住它的共同根源,用精进正定,消磨六根的习气和障碍,使之合开成就,六根互用,见闻通邻,了无障碍,十方世界和身心,皆如琉璃,内外明彻,这是识阴尽。这人就可超越命浊,反观识阴的由来,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区宇虽已不受天魔扰惑,但仍有十种邪执,若不觉察,仍会堕入外道。

  (1)修定的人已经破尽行阴,识阴显现,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现在已能做到六根互用,还能与十方众生同一见闻知觉,觉知相通吻合,就能证入圆妙觉元的识阴性体。这时若以所归为真常胜境,从而生出胜解,那就会堕入因所因执(识因本非真因,而执为真因),与黄发外道所执归的“冥谛”一样,成为他们的伴侣。是名第一种邪执,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落入外道。

  (2)修定的人在行阴已尽识阴现前的定中,若妄执识阴为究竟,揽为自体,以为尽虚空遍法界。认为所有众生,皆从我身中识体流出。如此生出胜解,此人就堕入能非能执(我能生众生,众生不能生我 )。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是第二邪执,立能为心成能事果。生偏圆种。

  (3)修定的人在行阴已尽识阴显现的定中,若执识阴为究竟之归依处,自疑身心从识阴流出,十方虚空亦从它生起,于是,妄执它为真常身,作无生灭解。现在识阴未灭,早计常住,既不认识不生的实相,也不认识生灭的本元,反而安住于沉迷,生出胜解,就堕入常非常执,成为自在天波旬摩王的伴侣。这是第三种邪执,立因依心,成妄计果,生倒圆种。

   (4)修定的人,在行阴已尽,识阴显现的定境中,若于所知的识阴,见其性广大周遍,于是妄立邪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可以为人,人死还可为草木,不分有情无情,皆是有知,生出胜解。是人则堕知无知执,与外道同类,成为伴侣。这是第四种邪执,计圆知心成虚谬果,生倒知种。

   (5)修定的人,在行阴已尽识阴现前的定境中,若以六根互用圆融无碍便是造化之理,就妄执一切万象莫不由四大产生,以四大物能就是世界的本因,常住不变。于是求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受风的周流,观尘的成就,崇拜四大。是人就堕入生无生执,与拜火拜水求出离生死的婆罗门外道成为伴侣。这是第五种邪执,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生颠化种。

  (6)修定的人在识阴现前的定中,由于识阴的精真妙明尚未圆照法界。若于圆明境界中,认为圆明也是子虚,不但群化幻灭,虚空也永灭无依,就以此理为毕竟的归依,生出这样的见解,堕入归无归执,无想天人成其伴侣。这是第六种邪执。圆虚无心,成空亡果,生断灭种。

  (7)修定的人在识阴现前的定中,如把识精圆明的体性,认为是圆满常住,就希求自己的色身,亦和识阴一样坚固常住,因此勤修坚固色身的法门,使色身常住,就等于精灵圆满,生如此见解者堕入贪非贪执,诸长寿仙成其伴侣。这是第七种邪执,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生妄延种。

  (8)修定的人,在识阴现前的定中,见到生命的本元,本来都是一体,可以互相通达,殊途同归,因此不舍世间尘劳 (指性欲 ),反而恐其消灭净尽,便于此际,用神通力,坐莲花宫,化出众多珍宝,多置美女,放纵其心,是人则堕入真无真执,天魔成其伴侣。这是第八种邪执。发邪思因,立炽盛果,生天魔种。

   (9)修定的人在行阴已灭识阴现前的定中,已明白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知道识阴能含藏有漏无漏的种子,是凡圣共同依托之地,能够分别凡粗圣细,圣道真,外道伪,知道世出世间都是因果关系,于是惟求感应(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此处言速证圣果),这样反而违背一乘实相的清净道。所谓见苦而想断烦恼,为证寂灭而修道,停留于寂灭境地,更不前进,生如是见解,是人则堕入定性声闻,同那些无闻比丘、增上慢者成为伴侣。这是第九种邪执,圆精应心,成趣寂果,生缠空种。

  (10)修定的人,在行阴已尽识阴现前的定中,如因圆融无碍,清净觉明,生发研求深妙之心,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不再前进,这人就堕入定性的独觉乘。与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为伴侣。这是第十种邪执。以泯心无念,入于圆觉,成就湛然清净的湛明果,生于自觉圆明的境界,执着圆明而不化众生,名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释迦牟尼佛一再嘱咐要将此一法门传示末法时期,普令众生都明白它的意义,消灭邪缘,不为邪魔所惑,不入歧途,证得佛果。佛还说这一法门,过去诸佛如来,都因依此而得开悟,成就无上菩提道果。

  释迦佛还说,如果识阴尽,六根互用,再精进修持,便可进入菩萨的金刚乾慧地(即菩萨十地之初地 )。

  五十种阴魔区就介绍完了。由于它所描绘的境界是菩萨地之前的禅定境界,对修四禅八定的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并非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五十种魔区,释迦牟尼佛是总结众多古佛和古圣先贤们的修持经验和观察所得,每一区宇只介绍了十种主要的情况。作为一个修持者,如果加行阶段修得好,楞严咒持得好,心性修养好,持戒精严,通达佛理,那么,可能在定中便不会遇到天魔干扰,会很顺利。依次第破除五阴,只是功夫精进的问题。如果修定的人我执很重,妄心很重,贪瞋痴疑慢均难断除,邪见又多,那么,在定中遇到的干扰就多,仔细研读五十种阴魔区的论述,意义就十分重大,就可避免入魔。总之,上中下三种修持者,只要依本法门修行,都会克服困难,证得菩提道果,进入菩萨地。

  

  

《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