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关于《楞严经》传来中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据经籍记载,《楞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来的。当时 (大约是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六百多年,相当于汉朝桓帝时期 ),印度将此经视为国宝,禁传国外。唐初,玄奘法师去印度求法时,并未带回此经。到武则天时期,一位名叫般刺密谛的印度法师,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了。他为了逃避印度边关的检查,先用极细薄的白(左疊右毛 )写好经文,然后割开手臂,将经文藏于皮下,待创口平复,才带出印度国境。到了广州,与被贬的丞相房融相遇。房融请他到广州的一座大寺院制止寺翻译此经,所以,现在我们才有幸看到这部经书。

  与此经相关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义。

  隋代的高僧智者大师,对佛学很有研究。他创立了“三观”学说,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都是很大的。有次他遇到一位从印度来的和尚,双方讨论佛学,智者大师也谈了自己的观点。那位印度和尚听了后说:“你的理论与印度的《楞严经》意旨相符合。 ”智者大师听了后很高兴,他就向西方叩拜,希望能看到《楞严经》。他拜了十八年,始终未能见到《楞严经》。《楞严经》是在他圆寂以后一百零八年才译为中文的,那时已经是唐中宗神龙元年 (公元 705年)了。

  《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用《楞严经》所说的法来指导修定,最为殊胜。明末高僧智旭曾经评价说:“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楞严经》的全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值得说一下的是“密因”二字。什么叫密因

  一个人定力的本体叫密因,是人人都有的,但人人都不知道,它是个秘密,所以叫密因。除了这一意义外,佛在《楞严经》中还说了一些修证大乘佛果的密因,仔细地研读,就会发现这些秘密。佛讲这些密因干什么

  是用来“修证了义”的。“了义”是什么

  学到极点,证到极点,无法可学,无法可证了,就叫了义。《楞严经》的用途,就是用佛讲的密因去修证至高无上的佛果的。

  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有六种因缘,明白这六种因缘,对理解持受《楞严经》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第一因缘是“恃多闻,忽定力”。

  有的人仗恃自己博闻强识,便忽视了修定力,不去参禅打坐,不懂解行并重的道理。闻法闻经是解,修定是行,解行并重才是正修。《楞严经》主要是谈修定的,对小乘大乘及未入乘的众生都有用,是广被三根的。

  第二因缘是“警狂慧,护邪思”。

  修持禅定的人,如果慧多定少,便会出狂慧,而狂慧很易生邪思,也易接受邪思,为自己的种种邪思辩解,便会害己害人。所以要警告忽视修定的人,只有重视修定,定慧等持才能顺利前进证得菩提道果。

  第三因缘是“指真心,显根性”。

  为众生指示真心乃是本有的佛性,不是肉团心。明心见性,必须明白真心是什么才有可能见到它(见性)。经中指出,我们的常住真心是不去不来,不动不变,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既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

  第四个因缘是“示性定,劝实证”。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我们修定,要修正定,不修邪定,在定上面,正邪的区分,从性定上下功夫,把妄想的根连根拔掉,达到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就是正定。定和慧是等持的,慧多定少是狂慧,定多慧少是枯禅,定慧等持,是真定,是性定。如把心识当真心,虽也能出现寂灭境,但都不实在,一有机会妄念仍会出来,仍是不得究竟。性定是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第五因缘是“销倒想,除细惑”。

  众生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都有颠倒想,把苦看作乐,把无常看作恒常,把假我看作真我,把不净看作净。总之一切都作颠倒想。《楞严经》就是要帮助我们“销倒想”,还要“除细惑”,细惑是什么

  是细微的颠倒想,要帮助众生除去一切颠倒想。

  第六因缘是“明二门,利今后”。

  二门之义有数种,《楞严经》所明之二门,也并非一。其一是权、实二门 (又称平等法门与方便法门),权是权宜之义,是在实法中善巧运用,是暂时性的,方便性的。在弘法中,运用权巧方便法门,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入实法之门。实法则是永远不会变易的。明白这两种法门,有利于度化众生。

  其二是定、慧二门。定门,就是修定,智照法界而心性常湛然,谓之照而寂,是诸佛菩萨之定门。慧门,心性虽湛然不动而常照法界不出错谬,谓之寂而照,是诸佛菩萨的慧门。明白定慧二门的道理,修持中定慧等持,止观双运,就能顺利证得道果。《楞严经》是有很大一部份内容谈修定的,对定和慧、寂和照的关系有明确的阐述。定慧等持,止观双运,是

  禅定的基本路线。

  其三是福德门和智慧门。菩萨六度万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均属福德门。智慧门是了知诸法实相,即般若波罗密。

  其四,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真如,真是真实,如是如常,真心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名真。常住而不变,故名如。《楞严经》所讲之禅定,属真如三昧定,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及至根除。《楞严经》用许多篇幅为人们揭示自性真心实相,攀缘心之虚妄不实,以此引导修持者认识自家的主人公,应内求而不外求。心生灭门,指意识心 (肉团心 ),依因缘合和离散而有生灭,虚妄不实,众生颠倒,以妄为真,以虚为实,迷却自性,而不能脱离苦海。明此二门,当一心修定,运用妙观察智,去照见五蕴皆空,方可度一切苦厄。

  为了让读者能较好运用《楞严经》的思想来修定,我们再深入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1.修定必须破妄显真 妄是妄心,真是真心。佛学中的“心”的概念比较难于理解。每个人都有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湛然常住的,真心自性是清净光明的。真心既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虚空大地山河海洋连同我们自身,都在真心之中。如果一旦见到真心,就是真正的悟道了。真心启用,人的潜能就得到彻底的开发了,不仅有无上智慧,而且有巨大的神通(世间叫特异功能,悟道后出现的特异功能,是世间特异功能大师们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就是佛学的真心观。修持佛法的人,必须明此理,树此观,修持才能有成就。

  那么是什么东西障碍了我们遮蔽了我们,使我们见不到自性真心呢

  那就是无明。无明是从梵文 Aritya意译而来,有愚昧、暗昧、无有智慧、不明真实之义,特指对佛学所说的真实的事、理、谛等的无知,亦称痴 (moha),根本烦恼之一。佛教诸乘诸宗几乎皆以无明为众生生死流转的最终原因,乃至罗汉、缘觉、菩萨未能圆满成佛的根源。无明是佛学上的专用名词,与世间的不明白事理还不是同义。所以,哪怕你是学问家,有硕士博士学位,若不明佛法中所说的有关真实的事理,仍然是无明。即令是研究佛学,精通三藏,什么道理都懂了,就是不去行,不依法实践,只把佛法当作理论和学问,个人行为中,仍然是追名逐利,贪瞋痴疑慢丝毫未除,也是无明。所以无明又不仅是明与不明的问题。

  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

  《楞严经》中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有位禅师,把这四句话的标点改了一下,使原句成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样,原句的含义更明晰易懂了,这位禅师因此而悟道。《楞严经》告诉我们,知见是无明的根本,只要做到知见不生,就达到了涅槃境界。这里也解释一下“涅槃”。一般人常把涅槃误认为是死之义,不是的,涅槃是修持的圆满境界,所以《楞严经》说达到知见不生,就是涅槃境界。

  那么,我们用六根六尘六识所生起的知见为什么是无明呢

  为什么不能明白佛法所讲的真实事理呢

  是因我们的妄心在起作用,它虽依真而起,但却妄加分别,随境攀缘,生起各种妄心妄见来。有以下几种:

  身见。又叫我见我所见,不知道身体是五蕴假合而成,把身体看为实有,因而妄生贪爱,忘记了真我。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妄认为实为我所有物。把我见和我所见合起来叫身见。这个身见是很厉害的,使我们迷失本性,不能自拔。

  边见。常常不是执空,就是执有,总是落在断常二边,不能得中道了义。

  邪见。不承认事物的因果关系,认为没有可以招致结果的原因,也没有由原因而招致的结果,因此认为恶不足恐,善亦不值得称为好,这种见是见中最邪恶的。

  见取见。以低劣的见解为根据,取种种劣事,并把它看作最殊胜最美妙的事物。

  戒禁取见。一种是非因计因的戒禁取见。有这种见的人,把鸡犬戒当做生天之因(效鸡一足独立,效狗吃粪便等 )。二是非道计道的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释迦佛在世时,印度有许多外道就是如此持戒。

  以上五种妄见称为见浊,又称五利使,能使众生很快造业而堕落。还有以五钝使为体的烦恼浊,也是五种妄心。

  贪心。于顺情境上生贪而无厌之心,指以占有欲为本的贪爱贪求,如贪名利,贪色等。

  瞋心。于逆情境上,生瞋怒怨恨之心。是一种有害于他人的仇恨心理。

  痴心。痴迷不能觉察之心,亦即无明。

  慢心。即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之心。

  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持受。

  由于种种妄心妄想妄见,生起了众多的烦恼,遮蔽了真心。错把妄心为自性,反而把真心忘却(但没有遗失 )。每个人的自性真心与佛心是相同的。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并不因为缺少真心,而是忘却了真心,遮蔽了真心。所以,修持佛法,就是要破除妄心,让真心显露。修定,是破妄显真的有效办法。

  我们的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和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相对时起了认识,叫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