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P4

  ..续本文上一页就因一念无明,就把妙明圆觉的自性,束缚在四大六根里面,妄认四大六根为自体,对于五大六尘的物质世界,又执为心外实法,妄生取着,因此,我们就不能超脱三界,了脱生死。

  六根之性是不变的,它是由于依真起妄,起惑造业,颠颠倒倒,在圆融的自性中幻化出六根来,于本来非一非六的精明体,生出一和六的虚妄分别。就好像虚空,本来无形无相,但若加上不同的器皿,就有方形圆形的分别,如拿掉器皿,只剩一个虚空了,又说虚空是一。其实,一也没有,虚空是永恒不变的,无同无异,更不能说是一非一。

  我们的六受用根是怎么来的呢

  弄清楚是很有好处的。

  先说眼根,它是由明暗两种色尘,粘着在元妙圆融的真性里,真妄和合,发为见精。见精与色尘结合,成为眼体,这是胜义根。这根元名清净四大,佛眼法眼才能看见,它像葡萄一样。依胜义根,生出浮尘根,即肉眼。见精寄托在浮尘根之肉眼,向外攀缘一切色尘境界,根随尘转,流逸奔色,终日执着在色相上。

  耳根。是由动静二相相搏击,粘着于妙圆真心中,产生闻精,闻精和声尘结合,便成胜义根的耳体。依胜义根生出浮尘根,即肉耳。耳体是清净四大,浮尘根则向外攀缘声尘境界,流逸奔声。

  鼻根。是由通塞二相互相显发,粘着于妙圆真心中,发为嗅精,嗅精与香尘结合,便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鼻体,再依胜义根变为浮尘根,即肉鼻了,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肉鼻上,向外攀缘一切香尘境界,流逸奔香,循尘转动。

  舌根。由恬淡和多味两种相互相参杂,粘着在妙圆真心中,发为尝精。尝精对映味尘,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即舌体,依胜义根变为浮尘根,即是肉舌,亦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尝精就寄托在肉舌,向外攀缘一切味尘境界,终日流逸奔味。

  身根。由于隔离和接合二种触尘互相摩擦,粘着在妙圆真心中发出觉精。觉精和触尘对映,搏取触法而成内清净四大胜义根,即身体。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亦即肉体之身,也是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觉精就寄托在肉身上,攀缘各种触尘,终日流逸奔触。

  意根。由于生灭两种法尘相互连续,粘着在妙圆真心中,发生知觉的作用,叫知精。知精对映法尘,揽取法尘,成为内清净四大胜义根。依胜义根而变为浮尘根,亦即肉团心,也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尘的意思上。肉团心是不可见,内照法尘却能知道和思量,随法所转,终日流逸奔法。

  上面所说六根之性,本来都是妙圆真心,如来藏性,由于有了加觉加明,就变为妄觉妄明,失去真实之性,把本有之精的功能都失去了。因为和妄明妄觉粘在一起,成为第八识见分,其体虽真,其用则妄。真性和妄尘胶合在一起,发出见分之光。原本是一精明,因为揽尘结根就变成六和合有六种作用了。

  我们需要明白:“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触觉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就是说,离开客尘,都成妄体。一定要明白,揽尘结根,是妄体,元明照用,才是真体。

  分清了真妄,我们就应不循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相。任随选拔一根,

  不让它和妄尘粘合,而使它潜伏于内,归于本元真心,就会发出本有的明耀。只要发出本有的光耀,就既不受内根的局限,又不为外尘所滞碍,真心便会显现,其余五根,自然也会同时解脱。

  只要我们不随外尘所起的妄知妄见,本有之真知真觉,不用靠胜义浮尘二根,而能发出灵明之功能。这时,根尘都脱掉了,六根便能互用,任何一根,都具有其余五根的作用,这就叫六根清净,自在无碍。

  如果六根都得解脱,自性里面就会发出玉一般的智光,那么一切浮尘及器世界的种种变化相,都会像滚汤浇冰一样,你的心光就会变成无上真知真觉。

  从任选一根修起,任随一根得解脱,都会使我们到达六根清净,妙觉圆明,这是《楞严经》的一大要旨,因为“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根和尘有内外之分,根是八识之见分,尘是八识之相分,像是蜗牛的两只角,伸出来为二,缩回去便是一个八识。既然同源,向外跑便是根尘,向内伏便是解脱。能分别之识心,是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无实体,同病眼看到的空华一样,是虚妄的。

  “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由于有六尘,引发六根之知见,根是依尘才能有用,尘要托根才显出相分来,见分和相分都没有独立的自性。就像交并的芦荻一样,一根倒了,另一根也随之倒下失去作用。所以,在知见上再立一个知见,是妄上加妄,是无明的根本。如果能修到知而无知,见而无见,一念不生,一尘不染,那才是无漏无妄之真净境界。

  要解脱六根,也应逐一来解,先解第一结分别我执,离开尘相;再解俱生我执,除尽根结。尘消根尽,证得人我空,便能超出分段生死。然后再解分别法执、俱生执,得到空性圆明,亦就是法解脱。解脱法执之后还要返照,俱空之境不生,就能得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真定,亦是证得楞严大定。这就是菩萨从三摩地中得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根结尽解,妙心已悟,空性圆明。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