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金刚经》在禅定中的妙用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人说,般若部经典是全部佛法的灵魂,而《金刚经》却是全部般若部经典的灵魂。《金刚经》的精要,如果简单地说,它是要我们发菩提心,明真心,伏妄心。是以无住为体,无相为宗,妙有为用,要我们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既破我执法执又不落于空执境界,还要我们能运“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广修六度万行。
为什么修禅定要学《金刚经》持《金刚经》呢
因为《金刚经》是一部禅经。禅是千经所指,万论归宗的法门,我们修持佛法,若不修禅定功夫,是很难证道的。禅宗五祖弘忍大
师说过:“自性若迷,禅何可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金刚经》就是教我们照自性识本心的。我们运用《金刚经》的圆通妙理,在禅定中行观照般若,就易于通达实相般若,所以,修定必须持受读诵《金刚经》。持受读诵,先要明其理,通其义,然后才能利其行。行又重在心行。
所以,把《金刚经》的要义专列一章。
自从《金刚经》问世以来,它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华,照耀着许多人去探求人生的真谛。许多持诵《金刚经》者,因此经而悟道。可以说从普通百姓到帝王将相、学者文人,受《金刚经》的影响者都不乏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为《金刚经》写了“开经偈”和“云何梵”,流传至今,仍然刊在《金刚经》卷首。曾经编纂过《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为《金刚经》分章节,立标题,一直为后世沿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因听到《金刚经》中“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悟道,故而禅宗一派,六祖以来始终以《金刚经》为其主修经典。达磨祖师西来时,是以楞伽经为印心经典,六祖作如此改动,大约是因为《金刚经》文词较易为更多的众生理解,更有利于普度众生。
从总的来讲,《金刚经》是讲无相无住的。般若智慧的实际,在于不着相,也就是无相。要做到无相无住,就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相之无,不是有无之无,无相是不着相之义。无住,是不住一切相。
《金刚经》的要义,大约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普度众生之心 发普度众生之心 (即菩提心 ),就是发亲证菩提心之心。这是菩萨成佛的资粮。资粮,是佛家的说法,是指资助和粮食。如人远行,必依靠粮食以助其身体之需要,修证佛果,也得借助福德资粮智德资粮以资助自身。如果世间没有众生,成佛就难了,因为佛度众生,众生也度佛。自度度他,自他不二,因而可以说众生是菩萨成佛的资粮。众生之所以难度,是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遮住了真心。欲破四相,最好的办法是“大其心”,使心量如同虚空,心就自无系执了,这就是得度了。但,度了众生,又“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因为有能度之我,就是立了我相,着了我相;有所度之人是立了人相,能所对立,成众生相。这种见抛不掉,像寿命一样,叫寿者相。(关于四相,这里结合经文而作的解释,是对的。但四相的本义,须作一说明,四相皆依五蕴法而起: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以别于其余五道。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寿者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若用现代口语来说,就是爱惜自己的寿命,希望长寿。这在佛法中叫“我人四相”。离四相破四相均指此。佛法中还有“智境四相”:一、我相,众生根据涅槃之理而修持,心有所证,便取其所证,心执着而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二、人相,比上述之我相进了一步,不复认证为我,但还执有我悟之心,是名为人相。三、众生相。较前人相又进一步,虽已超过我相人相,尚存了证悟之相,是名众生相。四、寿命相,比前众生相又进一步,虽已超过证悟之心,尚存能觉之智,如其命根,潜续于内,是名寿命相。此外尚有“藏识四相”,指心体之生、住、异、灭。“果报四相”指生老病死。 )有四相,就成烦恼,所以应该不住法,不住相,无相无住就可成佛。
无住有内外两种功夫。内在的无住,就是内布施,把心内的一切放下。舍得放下,真正
放下了就可算初证菩提了。(布施于此处之义是舍掉放下,有如把钱物施与别人,自己不要了。)外在的无住功夫,是外布施,把身外之物都放下。“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把色相法相一切相统统去掉,远离诸相。能施之我,所施之彼,和中间布施之物,三轮皆空,诸相不生,则根尘脱落。
如此不住一切相,心量就如虚空一样的广大了。
2.修法身《金刚经》讲成佛之道,首先是发菩提心度尽众生,以为成佛的资粮。入手功夫则应修法身。什么是法身
各宗各派,解释甚多。简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性宗认为,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性相不二,故真如亦即法性,真智亦即法性,此理智不二法性,隐为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或者说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谓之法身。法身有相还是无相,各有说法,但凡夫见不到佛之法身,这倒是确实的。佛之法身,唯菩萨可见,既可见,亦属有相。当然不可以用凡夫的思维去测知其相状了。菩萨之见,亦非用肉眼。所以应说法身既有相亦无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华经》 ),此是说法身有相。《涅槃经》说:“是故涅槃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大乘同性经》说:“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 ”
对于法身有关知识,作上述简单介绍。法身无相问题,有,是佛说的,无,亦是佛说的。读者自去领悟,佛是不会说错的。
修法身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破法见离我慢障 实修中,难破的是法见,修持有成,往往因法见而生骄慢心。如果证得某一果位,如果认为我能成道,认为有道可成,这就不对了,这就立起了我人众生四相。如来自己过去在燃灯佛那里,于法亦实无所得,心地必如此清净,才能入无诤三昧。有“无所得心”,十分重要。根据无相这一真理,心中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叫无所得。《涅槃经》说:“无所得者,即名为慧。有所得者,则名无明。”有些修持者,有点感应有点进展,便沾沾自喜,我又得了什么,见了什么。其实,还是在无明里兜圈子。 (向师父谈进境请求指点,不属此例。 )应当明白,有所得心,是取相之心。无所得心,才是无分别智。
佛在燃灯佛所,是证道时的境界,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证阿罗汉果,也不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得,因为那样又着了我人众生四相。有能证之我,有所证之果,能所对立,即落凡流,何得言证。经籍上记载佛在燃灯佛所授记的情形,敬录于此,对修持者明理是很有用的:“海慧当知,菩萨有四,所谓初发心菩萨,修行菩萨,不退转菩萨,一生补处菩萨。此中初发心菩萨,见色相如来;修行菩萨,见功德成就如来;不退转菩萨,见法身如来。海慧,一生补处菩萨,非色相见,非功德成就见,非法身见。何以故
彼菩萨以净慧眼而观察故,依净慧住,依净慧行。净慧者,无所行,非戏论,不复是见。何以故
见非见,是二边,远离二边,即是见佛。若见于佛,即见自身,见身清净,见佛清净。见佛清净者,见一切法皆悉
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海慧,我如是见燃灯如来,得无生忍,证无得无所得理,即于此时,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 (注,约为五百多尺 ),一切智智,明了现前,断众见品,超诸分别,异分别遍分别,不住一切识之境界,得六万三昧。燃灯如来即授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授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亦非我惛蒙都无所觉。然无所得,亦无佛想,无授记说,授受想,乃至广说言无想者。显是智证而无所取故。想者心法,非是语故,当知此中说智之境界,是故言以净慧眼而观察故。”佛在经中是在向我们介绍他成佛的心要,那就是不着相,不住相。(所引经文见《大集经大慧菩萨品第五》)
上面提到“无诤三昧”,附带作一解释。“无诤三昧”是高层次的禅定 (三昧即定之义 ),能安住于空理境界,人我俱忘,与他无诤,与物无诤。须菩提证得的即是无诤三昧定。
(2)生清净心 自性真心即是佛土。佛土本来庄严,不劳众生再去庄严,如果加上许多修饰品去庄严美化,那不是真正的庄严。这是说我们应当生清净心,既能见境无住,又能见境而应,应而不染。染即系缚,住即执着,着即颠倒。有般若智慧的人,体用一如,于无所住中不废其心。虽生其心,但生亦是不生,外不住六尘,内不住六根,中亦不住六识,所以叫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住,则名清净,则名生清净心。但是应当知道,心本无住,亦无所生。生其心者,非真有心可生,乃是妙用。无所住是表其体,生其心是表其用。
(3)尊正教 教,梵语为“阿含”,意译为教。“圣人之言,被于下者,在心云法,法发于言云教。 ”(《实用佛学辞典》)明白了教字之义,就易于明白尊正教之义了。尊正教就是要尊重佛所说的经典。经虽为文字,却非一般文字,是文字般若,悟者以之印自性般若,就非一非二了。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就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受是接受,持是执行,成就法身为最上,成就报身为第一,成就化身曰希有。《金刚经》有如此殊胜功德,若不尊重,若不受持读诵,那就决非智者了。但如来所说法,毕竟性空不可得。不执于佛,不取于法,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既然是“非”,即不可取。但不偏空,仍存…
《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