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金剛經》在禅定中的妙用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人說,般若部經典是全部佛法的靈魂,而《金剛經》卻是全部般若部經典的靈魂。《金剛經》的精要,如果簡單地說,它是要我們發菩提心,明真心,伏妄心。是以無住爲體,無相爲宗,妙有爲用,要我們做到叁心不住,四相皆空,既破我執法執又不落于空執境界,還要我們能運“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廣修六度萬行。

  爲什麼修禅定要學《金剛經》持《金剛經》呢

  因爲《金剛經》是一部禅經。禅是千經所指,萬論歸宗的法門,我們修持佛法,若不修禅定功夫,是很難證道的。禅宗五祖弘忍大

  師說過:“自性若迷,禅何可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照自性識本心的。我們運用《金剛經》的圓通妙理,在禅定中行觀照般若,就易于通達實相般若,所以,修定必須持受讀誦《金剛經》。持受讀誦,先要明其理,通其義,然後才能利其行。行又重在心行。

  所以,把《金剛經》的要義專列一章。

  自從《金剛經》問世以來,它始終閃耀著智慧的光華,照耀著許多人去探求人生的真谛。許多持誦《金剛經》者,因此經而悟道。可以說從普通百姓到帝王將相、學者文人,受《金剛經》的影響者都不乏其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爲《金剛經》寫了“開經偈”和“雲何梵”,流傳至今,仍然刊在《金剛經》卷首。曾經編纂過《昭明文選》的昭明太子,爲《金剛經》分章節,立標題,一直爲後世沿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因聽到《金剛經》中“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悟道,故而禅宗一派,六祖以來始終以《金剛經》爲其主修經典。達磨祖師西來時,是以楞伽經爲印心經典,六祖作如此改動,大約是因爲《金剛經》文詞較易爲更多的衆生理解,更有利于普度衆生。

  從總的來講,《金剛經》是講無相無住的。般若智慧的實際,在于不著相,也就是無相。要做到無相無住,就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相之無,不是有無之無,無相是不著相之義。無住,是不住一切相。

  《金剛經》的要義,大約可概述爲以下幾個方面。

  1.發普度衆生之心 發普度衆生之心 (即菩提心 ),就是發親證菩提心之心。這是菩薩成佛的資糧。資糧,是佛家的說法,是指資助和糧食。如人遠行,必依靠糧食以助其身體之需要,修證佛果,也得借助福德資糧智德資糧以資助自身。如果世間沒有衆生,成佛就難了,因爲佛度衆生,衆生也度佛。自度度他,自他不二,因而可以說衆生是菩薩成佛的資糧。衆生之所以難度,是因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遮住了真心。欲破四相,最好的辦法是“大其心”,使心量如同虛空,心就自無系執了,這就是得度了。但,度了衆生,又“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因爲有能度之我,就是立了我相,著了我相;有所度之人是立了人相,能所對立,成衆生相。這種見抛不掉,像壽命一樣,叫壽者相。(關于四相,這裏結合經文而作的解釋,是對的。但四相的本義,須作一說明,四相皆依五蘊法而起:我相,于五蘊法中,計有實我,有我之所有。人相,于五蘊法中,計我爲人,以別于其余五道。衆生相,于五蘊法中,計我依五蘊而生。壽者相,于五蘊法中,計我一期之壽命成就而住,若用現代口語來說,就是愛惜自己的壽命,希望長壽。這在佛法中叫“我人四相”。離四相破四相均指此。佛法中還有“智境四相”:一、我相,衆生根據涅槃之理而修持,心有所證,便取其所證,心執著而不忘,認之爲我,名爲我相。二、人相,比上述之我相進了一步,不複認證爲我,但還執有我悟之心,是名爲人相。叁、衆生相。較前人相又進一步,雖已超過我相人相,尚存了證悟之相,是名衆生相。四、壽命相,比前衆生相又進一步,雖已超過證悟之心,尚存能覺之智,如其命根,潛續于內,是名壽命相。此外尚有“藏識四相”,指心體之生、住、異、滅。“果報四相”指生老病死。 )有四相,就成煩惱,所以應該不住法,不住相,無相無住就可成佛。

  無住有內外兩種功夫。內在的無住,就是內布施,把心內的一切放下。舍得放下,真正

  放下了就可算初證菩提了。(布施于此處之義是舍掉放下,有如把錢物施與別人,自己不要了。)外在的無住功夫,是外布施,把身外之物都放下。“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把色相法相一切相統統去掉,遠離諸相。能施之我,所施之彼,和中間布施之物,叁輪皆空,諸相不生,則根塵脫落。

  如此不住一切相,心量就如虛空一樣的廣大了。

  2.修法身《金剛經》講成佛之道,首先是發菩提心度盡衆生,以爲成佛的資糧。入手功夫則應修法身。什麼是法身

  各宗各派,解釋甚多。簡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性宗認爲,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性相不二,故真如亦即法性,真智亦即法性,此理智不二法性,隱爲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或者說以法性顯現之有爲無爲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謂之法身。法身有相還是無相,各有說法,但凡夫見不到佛之法身,這倒是確實的。佛之法身,唯菩薩可見,既可見,亦屬有相。當然不可以用凡夫的思維去測知其相狀了。菩薩之見,亦非用肉眼。所以應說法身既有相亦無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 (《法華經》 ),此是說法身有相。《涅槃經》說:“是故涅槃名爲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爲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大乘同性經》說:“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相,無報,無生,無滅,無譬喻。 ”

  對于法身有關知識,作上述簡單介紹。法身無相問題,有,是佛說的,無,亦是佛說的。讀者自去領悟,佛是不會說錯的。

  修法身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1)破法見離我慢障 實修中,難破的是法見,修持有成,往往因法見而生驕慢心。如果證得某一果位,如果認爲我能成道,認爲有道可成,這就不對了,這就立起了我人衆生四相。如來自己過去在燃燈佛那裏,于法亦實無所得,心地必如此清淨,才能入無诤叁昧。有“無所得心”,十分重要。根據無相這一真理,心中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叫無所得。《涅槃經》說:“無所得者,即名爲慧。有所得者,則名無明。”有些修持者,有點感應有點進展,便沾沾自喜,我又得了什麼,見了什麼。其實,還是在無明裏兜圈子。 (向師父談進境請求指點,不屬此例。 )應當明白,有所得心,是取相之心。無所得心,才是無分別智。

  佛在燃燈佛所,是證道時的境界,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證阿羅漢果,也不認爲自己有所證有所得,因爲那樣又著了我人衆生四相。有能證之我,有所證之果,能所對立,即落凡流,何得言證。經籍上記載佛在燃燈佛所授記的情形,敬錄于此,對修持者明理是很有用的:“海慧當知,菩薩有四,所謂初發心菩薩,修行菩薩,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此中初發心菩薩,見色相如來;修行菩薩,見功德成就如來;不退轉菩薩,見法身如來。海慧,一生補處菩薩,非色相見,非功德成就見,非法身見。何以故

  彼菩薩以淨慧眼而觀察故,依淨慧住,依淨慧行。淨慧者,無所行,非戲論,不複是見。何以故

  見非見,是二邊,遠離二邊,即是見佛。若見于佛,即見自身,見身清淨,見佛清淨。見佛清淨者,見一切法皆悉

  清淨,是中見清淨智,亦複清淨,是名見佛。海慧,我如是見燃燈如來,得無生忍,證無得無所得理,即于此時,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 (注,約爲五百多尺 ),一切智智,明了現前,斷衆見品,超諸分別,異分別遍分別,不住一切識之境界,得六萬叁昧。燃燈如來即授記我: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授記聲,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亦非我惛蒙都無所覺。然無所得,亦無佛想,無授記說,授受想,乃至廣說言無想者。顯是智證而無所取故。想者心法,非是語故,當知此中說智之境界,是故言以淨慧眼而觀察故。”佛在經中是在向我們介紹他成佛的心要,那就是不著相,不住相。(所引經文見《大集經大慧菩薩品第五》)

  上面提到“無诤叁昧”,附帶作一解釋。“無诤叁昧”是高層次的禅定 (叁昧即定之義 ),能安住于空理境界,人我俱忘,與他無诤,與物無诤。須菩提證得的即是無诤叁昧定。

  (2)生清淨心 自性真心即是佛土。佛土本來莊嚴,不勞衆生再去莊嚴,如果加上許多修飾品去莊嚴美化,那不是真正的莊嚴。這是說我們應當生清淨心,既能見境無住,又能見境而應,應而不染。染即系縛,住即執著,著即顛倒。有般若智慧的人,體用一如,于無所住中不廢其心。雖生其心,但生亦是不生,外不住六塵,內不住六根,中亦不住六識,所以叫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則名清淨,則名生清淨心。但是應當知道,心本無住,亦無所生。生其心者,非真有心可生,乃是妙用。無所住是表其體,生其心是表其用。

  (3)尊正教 教,梵語爲“阿含”,意譯爲教。“聖人之言,被于下者,在心雲法,法發于言雲教。 ”(《實用佛學辭典》)明白了教字之義,就易于明白尊正教之義了。尊正教就是要尊重佛所說的經典。經雖爲文字,卻非一般文字,是文字般若,悟者以之印自性般若,就非一非二了。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就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受是接受,持是執行,成就法身爲最上,成就報身爲第一,成就化身曰希有。《金剛經》有如此殊勝功德,若不尊重,若不受持讀誦,那就決非智者了。但如來所說法,畢竟性空不可得。不執于佛,不取于法,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既然是“非”,即不可取。但不偏空,仍存…

《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