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

  爲方便起見,我們把佛法修持劃分爲叁個階段。如下:

  加行地 禅定地 菩薩地

  如圖所示,加行地對芸芸衆生來說,是比較長的,有的人一生都處在加行地階段,原因很多,有方法問題,有指導問題,也有功德資糧問題,此處不作分析。讀者應當明白,修習四禅八定,關鍵是在加行階段。因爲加行階段修不好,就不能進入初禅,四禅八定的修習就成一句空話了。

  加行,是指入于正位之准備,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在實踐中,修持者們認識到,加行階段的修行,實際是指入正位前之所有修行,因此,對不同條件不同根器不同素質的人來說,方法的選擇,時間的長短,都是有差異的,但都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有的人說加行就是修行,此話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討論加行時,應把尺度放得寬一些。一個人從決心修持並付諸行動,到獲得正位,這一段時間的修持活動,都可稱爲加行,可能是幾年,十幾年,乃至一生。需要說明的是,進入初禅境界,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一些修煉氣功的人,因爲入靜修得好,也曾有進入初禅的體驗,但可惜因爲不明白,未把握住,又退轉了。他們修煉氣功的時間只有幾年,也就是說,現代人可以用幾年時間修完加行的。筆者還見到一位某大學的女研究生,修持不到叁個月即進入初禅,也因爲見地不夠,心理准備不夠,也退轉了。

  現在我們從廣義的角度來討論加行。這個加行,是指獲正位前的全部修行,這樣有利于處于不同進程甚或還未下決心的人們。

  1.對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們通常談到佛教、佛法、佛學,從概念上講,是有區別的。釋迦牟尼當年創立的是一門修持人體、開發人體、解脫人體的學問,博大而精深。從法上講,有八萬四千法門,適用于不同條件的衆生;從理上講,有對宇宙人生的精粹而深邃的見解,形成獨特的佛家的哲理,爲人類文化開辟了一條通向未來的廣闊道路。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對微觀世界的觀察提出了兔毛塵、水塵 (能自由通行于水空隙中 )、金塵 (能自由通行于金的空隙中 )、實微 (七倍實微則爲金塵者)、極微 (七倍極微則爲實微 )等觀念。我們研究一下佛家的微觀學說,是很有意思的。佛學中把極微分爲二類,一類是極微之微,是指色香味觸五境與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

  (物質)之分至不可再分的微細物。二類是色聚之微,又稱鄰虛,是界于虛空與色 (物質)之間臨界狀的細微物質,是非有色之體用,亦非現量所得,是用慧法漸漸分析而至究竟,慧眼才能看見,肉眼是看不見的。它聚集的形式是六面形再加上中間的核心,稱爲七聚。這很容易使人想到碳原子的 6個電子,而我們現代社會,直到 1978年日本科學家才拍出第一張原子的照片。我們不能確定釋迦牟尼在用天眼觀察時究竟看到的是微觀世界的哪一個層次,但可以從經籍的描述上大體知道,當時,他已看到金屬內部結構是有空隙的,所以把“金塵”這種微粒的特性,描述爲能自由通過金屬之間隙。然而,這麼小的“金塵”,已是極微質的 49倍。可以推知,釋迦牟尼的觀察已進入原子或電子中子層次。與釋迦牟尼大體同時代的希臘哲學家德谟克利特就已提出原子的概念,並認爲:“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無的空間。 ”“根據現實的感覺,有甜與苦,熱與冷,芳香和色彩的存在。但在本質上,僅有原子與空間的存在。我們認爲是本體的每一樣物體,僅僅只有原子與空間才是真正的實質。”釋迦牟尼的理論體系與德谟克利特的學識體系是不一樣的,但對微觀世界的看法卻有相同之處。一是以理論推知,一是以觀察實證。

  我們還需重複一下中學生就懂的知識。原子只有一億分之一到一億分之四厘米大小,把五十萬個原子排成一行,只相當于頭發絲的直徑。把五百萬個原子排成一行,也只相當于書本中句號的直徑,這麼小的物質,釋迦牟尼居然觀察到了,而現代人用電子顯微鏡看到原子,是1970年的事。佛學中談到肉眼可見之微塵叫日光塵,它是極微塵的 823543倍,其倍數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堪稱是一個謎。

  佛法修持,與微觀世界有密切的關系。只有在定中才能對微觀世界進行觀察,才能利用宇宙中的微觀物質及其能量,轉換或序化我們這個肉身,這叫“以法界透入色身”,“以色身透入法界”。如果與微觀世界的物質溝通了信息,加上相應的修持方法,就可得虹霓法身,面如童子,體如霓虹,抓不住,死時全身虹化,只留下指甲頭發。當代修佛法密宗成就很高的根造上師說,修徹卻(相當于定)和脫噶(光)的人,在定中所見的情景是相同或相似的,足見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他還說,他看原子彈爆炸的電影時,爆炸時顯現的彩色光,與他在定中所見到的情景相同。他認爲:“這個情況應該引起科學家的重視,加以探討研究,使這種東西向內 (身心)發展。若一味向外發展或製造殺人武器,其威力雖然不可思議,但不能直接與人類發生關系 (即不能以法界透入色身,同時不能以色身透入法界 )。若能向內發展爲人們謀幸福,使人們能健康長壽,返老還童,以至虹化而去,皆成佛道,豈不是來得更親切。 ”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法,是以微觀世界的精微物質與人類色身的精微物質相聯系相統一相交換爲其科學基礎的,因此,佛法有它自身的科學性。佛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以現代觀念來看,佛法的確可以開發人的智慧,人的潛能。佛法的誕生和發展,一直伴隨著體驗、實證和科學的觀察。當然,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形式化的傾向,一些形式化的東西掩蓋了實質的修煉。

  釋迦牟尼所述的佛法,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平等觀。他主張佛與衆生平等,佛與佛平等,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是覺者之義,並無神秘色彩。其二是佛法修持,主要靠自己,雖然也提倡有助緣 (他力),但起決定作用的是自己的內因。其叁是這個宇宙沒有一個造物主,沒有一個主宰者。引起因果輪回的,是衆生自己起惑造業所致。所以,衆生可以成爲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的命運的。其四是主張內求,不主張外求。其五是佛法修持,步步可以驗證,它的科學性、實踐性很突出,佛法修持,強調實修實證,反對只談理論而不實修。其六是佛法因類設教,對根器不同的衆生提出了多種多樣的法門。佛法認爲衆生均有

  佛性,但仍然在許多方面存在個體的差別。其七是佛法修持強調心和德的修持,有利于淨化衆生心靈。佛法主張爲普度衆生而修,這一心願是非常宏大的,積極的;還強調慈悲心善心,提倡廣行利益衆生的功德,提倡扶危濟困,治病救人。這些主張都有利于社會文明的發展。其八是佛法還有一個不被人們認識且常被誤解的特點,那就是修持佛法的人,不僅允許從事有利國計民生的任何職業,而且還主張並鼓勵從事各行各業 (正業 )的修持者,成就要比不修持佛法的人高,對社會的貢獻要比別人大,主要的原因是修佛法可以開發智慧,行善積德,不做惡事,就自然可以調整好人際關系,爲所從事的事業創造良好的環境。特別是定力高的人,常憑直覺感知判斷甚或預測事物,准確性都很高。

  這說明,佛法是積極的,不是消極悲觀者避世的方法(但卻是消極悲觀厭世者對治自身苦難的妙方,佛法可以幫助他們振奮起來,樹起普度衆生利益衆生之心,而成爲一個大有益于社會的人),寺院也不是消極悲觀厭世者的避風港。這裏要回答有的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修持佛法是不是要出家

  不,修持佛法以在世間修爲主。因爲按佛教的教義,出家是一種大福報,只有極少數人有這種福報,夠出家的條件,一般人都不具備這種條件。還有一個問題,修持佛法是不是只有在寺院裏修才能獲得成就

  也不是。修持能否成就,主要取決于自身的努力,靠自己的“信願行”,靠自己能否堅持,能否精進。 (當然還需助緣,如明師的指導,同修之間的交流切磋,相應方法的選擇,必要的客觀條件如經濟條件等的具備。)這對于出家人或在家人來說,並無區別。修到一定層次,是需要閉關一定的時間,閉關場所要求與外界隔絕,不受幹擾。

  其九是佛法講權巧方便,以利衆生修行,對于形式上的做法,可行可不行。佛教發展過程中,有形式化的傾向,把儀軌搞得很繁瑣,是並不利于修持的。還有一種理論化的傾向,專門致力于研究艱深的理論問題,而不注重實修,這也是不好的。對于不同層次的修持者,在讀經明理上,應有不同的要求。對于有文化的知識階層,可讀懂幾本重要經典。對文化低的修持者,能聽懂法師講經說法即可。爲什麼如此要求

  人們開悟的層次是逐步提高的,隨著修持境界的提高,悟性也在不斷提高,智慧也在不斷開發,到大徹大悟時,便獲得般若智慧。因而,在不斷開悟的過程中,都在不斷認知不斷證得真理,所以,以實修爲主,是正確的途徑。若初修之人即讀許多理論書籍,常因智慧不夠,被各種名詞術語和權巧方便之說弄得不知所從,或形成所知障,影響修持。

  所謂權巧方便,是從衆生情況的多樣性而定的,因類設教,因才施教,因時因地的不同而施相應的教化方法。這正表現了佛法的科學性,教化方法的靈活性。但開權巧之門,是爲了顯實,權巧不是目的,而是方便。用權巧方便的法去引導衆生自修自證,自證了的佛理,就是實。釋迦牟尼在教化弟子時,善于根據對象的情況施權巧之法。如有一位非常愚鈍的學法者,別人教他一句偈語,他念了一年還未念會。釋迦牟尼知道這件事後,便親自去教他。看見他正在掃地,便教他念掃帚二字,並告訴他,修持如同用掃帚掃地,把身上的塵垢煩惱通通掃光。這位一年學不會一句偈語的大笨人,卻因念“掃帚”悟掃帚之理而悟道,成爲大阿羅漢。

  權巧方便,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不是隨便亂來,如果自身還沒有修到一定層次,最好不要…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