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重,是衆生生死輪回,不能脫離苦海的根源,既然是爲了生死而修佛法,戒殺生是十分必要的。
應該明白的是,真正的戒是戒心。心雖無相,但還有一無相在,仍屬有相。只有到淨空無我,無能作,無所作,無能戒,無所戒,這樣才算得上大戒具足了。按戒的層次來說,初學者有有相之戒,有相可見,易于領悟實行。對上根之人,則說戒體,以殺盜淫爲果,貪瞋癡爲因。如意業清淨,則惡業自除,此名戒心,心淨則佛土淨。對上乘人說,則體相不二,同一緣空,心不可得,惡從何起,能所雙忘,戒亦無戒了。所以,不戒之戒,才名大戒。佛滅度時囑大家以戒爲師,是要大家以自心爲依止,借戒法以範其心。若僅守形相威儀,不求內心清淨,就不得要領了。
4.明八忌 無論修何種法門,都有一些禁忌,是先賢聖哲的寶貴經驗,亦是修持佛法的一般規律。
(1)忌求神通 爲什麼忌求神通
從根本上講,求神通是貪得。從規律上講,無論佛家道家,都視神通爲修大道的副産品。如果以修神通爲目的,是本末倒置,易落入邪道,不得不慎之又慎。本體起用叫神,達于外者叫通,神通實是心意通達的表現。神力有大小不同,通力也有靈拙之別。人的神通,是潛能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本來就有的,就像火本有光一樣。未開發出來,是因有七情六欲所蔽,有塵垢所遮,本體難于起用。
按《寶藏論》所說,神通有五種,一是妖通,如狐狸木石精靈依附而顯現;二報通,如鬼神逆知,神龍隱變,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視聽出現特異現象;叁依通,如利用符咒請神等,特點是必有所依。以上叁種功能,都是會退轉的,所以叫假通。四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五道通,以道爲體,神通爲用。六漏盡通。修持中,證得我空以爲體,然後緣化萬有,無心應物以爲用,神通自然出現,是在明心證得淨空開發覺慧的基礎上而出現的,故稱爲副産品。開發覺慧,是指得真智而言。所謂真智,不是指通古今、達俗事的外智,也不是指斷煩惱、得寂靜的內智,而是指聖凡不二,情見皆空,解了無物,體用如如,這就是道通之境地。
如今社會上許多氣功功法,以求神通爲目的,如貪根未除,法空未證,我執未去,面對神通所見境界,就容易爲境所轉,對境生親疏情愛喜怒,最容易入魔。所以,正法修持,必得先修根本,證得法空,順逆一如,無相無住,有體有用,方名究竟。若不得究竟,神通就落入術的範疇,只是暫時之得,遲早會退轉。佛法修持,以先明心悟空證空爲根本,得神通也不輕易用。佛法視五神通爲平庸,不那麼看重它,這對修持正法獲得正果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佛法以求解脫爲根本,如偏重于神通,心就會被神通所持,心性仍擺不脫貪得的境地,很難明心見性,卻極易入魔。
因此,要有正確的神通觀,方不致入迷途。神通本非外來,證得我空,自心清淨,必生妙有,自然物物相通。用般若智慧之力去運用神通妙法,自會有利衆生,方便說法。修大道
的人,若突發神通應當棄置不用。因爲佛法重在修無漏無取,無相無住,但安于理,即是事通,若專求通,必礙于理。了生死證涅槃才是大神通,以無漏而顯道通,是佛法所貴,這個道理必須明白。
(2)忌疑 疑與信是相對的,修持中,欲樹正信,必先破疑。什麼是疑
遇事辨別不清,猶豫不定就叫疑。疑則使人心亂。想要明心,入手功夫當是破疑。破疑有許多方法,但重要的一條是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以斷己之疑,除己之惑。二是用實踐去驗證,把理和事融合起來,心內就無疑了。佛法上叫明于理,證于事;現代社會叫用實踐去檢驗真理,又叫知與行,用行去證知。
現代生活中,魔說邪說魔法邪法都在流行,我們要用正知正法去加以辨別,識其真僞,這十分必要。如對魔說邪說一概不疑,聽之信之,那就是愚癡了。用什麼方法去辨別邪正
用《楞嚴經》。《楞嚴經》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區就像照妖鏡一樣,是很易識別正邪的。此外,要明白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情的道理。
(3)忌急于求成 急于求成,是違背修持次第的,修持如學習,是須循序漸進的。有人會問修持不是主張精進麼
六波羅蜜中也有精進波羅蜜,急一些快一些,不就符合精進的要求了麼
這是對精進有不正確的理解。精是純一,是指在正法上用功夫,心地純淨。進是前進不退,它實際所指的是不快不慢,如法堅持,亦不間斷,這就叫精進。貪多猛進,不是精進。起手太高,不能持久,也不是精進。朝秦暮楚,東修一下,西修一下,更不是精進。急欲見到功效,必然會氣粗心浮,修持反而會慢,所謂欲速則不達。法見太多,百法皆曉的人,易于一事無成。
與急于求成相反,是易于滿足,稍有進展,便自滿自傲,停步不前,這也是大忌。
(4)忌以情代法 初修佛法的人,常常是法隨人轉,人情關系好了,明知所修之法不相應,也不再改;明知此法只是初步,已經完成,也不願舍。應當明白,修持中自我是本位。有效之法,上手快之法,與自我相應,就應堅持,否則,應速更改,以免贻誤自身。
初修者易犯的毛病,一是盲從,二是瞎練,叁是自足。
(5)忌重法門輕見地 有兩種情況,一是對師父的法門,只要有效,便認爲是好師父,好法門,而不問師父的見地是魔說邪說還是佛說菩薩說。比如有人說:“要想成佛,只有一條唯一的道路,那就是男女合修。”如果信了這種說,那就遠離佛法了。佛爲普度衆生,說法四十九年,爲方便各種不同根器素質的衆生,設置了八萬四千法門,佛從未說過哪一法門是唯一可成佛的法門,更未說過男女合修是成佛的唯一法門。二是自身只重實修,不注重提高見地,認爲等到一旦徹悟便什麼都明白了。要知道,理論是指導實踐的,見地不夠,實修進展便慢,甚或出偏了
還不自知。不重見地,在末法時期尤爲危險。
還要提到一種情況,是只重空談。有的師父以各種空談空見來炫耀自己的高深莫測,使人不得要領,甚或使人對佛法産生敬而遠之離之的態度。這樣的師父,常常又拿不出一法來教人,以自稱爲禅宗來開解。其實,這是對禅宗的極大的不敬。
真正的佛法是事理雙融,明理與實修並重的。
(6)忌失覺照 覺照是斷苦證真的妙法,我們爲煩惱所苦,是因爲不覺不明,只要有外境來擾,就隨它跑了,而且不問逆順。如果用慧力去覺照,知道外境外物的虛妄,自然不受其惑,無喜無瞋,不造惡因,不起惡緣,自然不受苦果。覺是覺在事前,照是練習抵抗力。久之,力自充足。覺照並非只用在修煉時打坐時,要知道,我們修煉,只是一段時間,大部份時間要從事于正業,要在平時學會用覺照功夫。如果用上了,那麼待人接物,處事應事,行住坐臥都在修煉中了。而且,對境練心,是絕好的修持方法。特別是那些使人激動刺激性大的事件,越能鍛煉和驗證自己的定慧力。
(7)忌呆板執著 修持是要用智慧的,能工巧匠之所以能造出精妙莊嚴的建築來,是因爲他們有技術有巧思。修持也如能工巧匠造屋,需要巧思,不可呆板執著。佛家道家都有一句話,叫法無定法。因爲各人根器不同,很難定一種法門,涵蓋種種個別性。所以,修持者不可呆板執著,不可死守不化,要有活潑處,要有靈巧處,以自我爲本位。依于法而不死守,靈機便會發動,收事半功倍之效。
(8)忌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自己的修行境界,自己知道,如有小得,本屬修行之果,不用到處宣傳,徒增慢心,形成障礙。切勿未得言得,不證言證,那樣是大妄語,是犯戒的。對于別人的修持,也不要妄加評論,如果別人未證未得,你去妄評一通,說人家證到了什麼,那樣的妄語是害人害己的。社會上會聽到一些人的自吹,什麼“我已證得佛果”,“我已證得菩薩果位”,“我已證得大阿羅漢果位,已來去自如了”,就聽這麼一句話,可以斷言他什麼也沒有證得。真正證得果位的人是什麼也不會說的。有句俗話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叮當,空瓶敲得最響。真正有成就的人,他的心性已與凡夫大不一樣,決不會像江湖行客一樣自吹自擂。
修行者有成就時,是需要請師父驗證的。一般說來,師父從其覺受上可以判斷其修到何種境界。得到師父的印證後,無論成就如何,均應保持平常心,不喜不憂,更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更不許到處去自我吹噓。與同修們作交流時,可以談體會,介紹方法,比如如何修止,如何修觀,如何斷煩惱等等。
以上八忌,是經驗之談。實際上應忌的,不止以上八點,這是擇其要者,讀者領略其精神,就可起到舉一反叁之效了。
5.持經 持經是顯教常用的修持方法。經文有加持作用,這是許多人不明白的。如用天眼觀察,經的文字和誦經發出的聲音,都有能量信息。誦念或默念經文時,只要方法得當,能量均進入體內,灌注全身。爲什麼寺院裏把誦經規定爲必修功課,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誦經要用“法本”,所謂“法本”是指經過修爲高的師父請過加持的經書,以手寫本爲最好,因爲寫時又可灌注信息。如無此條件,普通本也可。筆者所介紹的修持法門,是以《金剛經》爲主修經典。除《金剛經》外,還可讀誦《楞嚴經》、《妙法蓮華經》、《心經》、《圓覺經》、《楞伽經》等。
持經的方法,一是依法修行,按照經所講的般若妙理去提高悟性,修養心身,破除執著,清洗塵垢,明理印心,使自己開悟。二是持誦,可默誦,可誦出聲音來。誦經的妙訣是念而無念,念時不想經的內容 (對經文的理解放到別的時間去專門思索,不與誦經混在一起 )。一心誦讀,至心誦讀,不起心動念。若有一念,即是誦經。誦經之外,更無他念。誦經至最佳境界時,是萬緣俱滅,清淨明徹,甚或會自覺心地光明,勞累頓消,塵垢俱除。念的什麼,並不清楚。這就是得到經文…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