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意自创权巧去误人。这里必须讲明白了,滥用权巧是会造业的。
关于此一问题,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有精辟的见解。他在《印度哲学概论》中说:“如来一代大教,普摄众生,随缘应机,示教利喜,成就世间出世间善根。慈悲心重,殆不欲有
一众生漏而未逮。众生根有千差,如来法亦千别。其间权实不齐,殊妙殊致,显密无定,顿渐多方,盖未易数。 ”“尽可有将世界高下不等,理路各别之宗教而备于一宗之势,而又自有其精神一贯之处,则欲相衡度其事匪易。兹先统言之以明一贯,次分别言之见其层叠,更交会而作结。”由于梁漱溟先生是用文言叙述,为照顾到多数读者,用白话转述其义。
梁先生认为,如来教法万般,有其原理与通致。通致就是要出生灭,原理则是生灭本空,有见即除,一切执都要破掉。
梁先生认为,佛法虽然以破除执着为归,但亦有缓急次第和方便之处。说法是为化度众生才有的,言说是为了度导愚智的凡夫,还特别要讲求方便的说法。从佛法的本质来说,是不宜建立以迷执为主导的宗教式信仰,因为迷执式的宗教信仰会增加众生的执着。但从次第上讲,对初欲修佛法的人,如不搞点宗教式的信仰,又很难将他们导入正途,达到无执状态。所以释迦佛在宏法时,很注意这样一点,即“固有之思想、学术、传说、风俗、习惯,皆一意容留而不相犯。《僧史略..序》云:“佛之设教统应群机,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生死之出要,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福报应。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 ””
梁先生认为,初有人天乘教接最下机者,宗教的色彩最浓,因为那部份众生十分信奉天。佛亦讲天,但已非主宰之义、绝对之义、常住之义,这样一来所信仰的天,根本易向,就可使这部份众生“去当前之碍,登开明之途”。
小乘教是接初机的,凡佛之身世化迹都是为小乘说,宗教成分亦不少。
大乘中,只有净土一宗含宗教成分。但这种法门普接一切,不能轻率定其高下,“如所谓自性念佛,念自性佛者,不亦玄解之极致,宁迷执之可睹耶”
其后,相宗说一切唯识,性宗说一切皆空,圆教则一法不立,顿教则直指本心。
梁先生说:“佛法本是一法,教虽多别,循枝归本,用自有体。则是权即实,无粗不妙,层次固分,而无所论于高下也。 ”
2.正行 正行,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行为端正的善良的人,智慧的人,勤劳朴实的人,乐于助人的人,能吃苦耐劳的人,遵法守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总之,努力培育自己的各种美德,这就是修佛法首先必须做到的。
有人会感到奇怪,修佛法的加行阶段,居然会有如此简单平凡的内容。我要告诉大家,学佛就是先学做人,做人都做不好,怎可成佛。佛法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正因为它平凡,才易于被众生接受,正因为它伟大,才会让众生向往。佛法的伟大又溶化在平凡中,从做人学起,这就是体现。不要认为做人容易,古代的大圣人孔子孟子,他们的学说主要的内容就是讲如何做人的,到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的学说仍在闪放光芒。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不振,贪欲横行,在此种环境中,做人尤其不易,做一个很好的人更为不易。
佛法告诉我们,人们的自性真心,被无明带来的诸多尘垢蒙蔽了,贪瞋痴疑慢成为我们修持的大敌。我们要修持佛法,就得从自身上下功夫。学做人,就是一步步净化自身的过程。比如孝顺父母,有多少人做好了
报上不是常见有子女虐待父母,父母状告子女的消息吗
连父母都不能孝顺怎能生发慈悲之心呢
怎能生发普度众生之心呢
更何况报父母恩是佛法严格规定的必修之行。
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夫妻和睦,兄弟和睦,敬长爱幼,这种美德由家庭而社会,就会使人们的瞋心减少,爱心善心增多。从个人而言,修持障碍少了;从社会而言,大环境净化了,对所有的修持者都有利。
多做公益之事,多做助人为乐的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扶危济困,就会增进自己利他之心,增进自己的慈悲的善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十分重要。
讲礼貌,讲文明,和气谦让,尊重别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或批评,这都有利于克服骄傲自满之心 (佛学上称为贡高我慢 )。记得七十年代刚恢复高考时,有一位年轻人考上了大学,后又考上了新闻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就职于北京某大报。因为我年龄比他大一些,常在工作中自修中指点他鼓励他,他休假回家时,专门到我家看望我,一进门,他规规矩矩地向我敬了三个九十度鞠躬礼,我的小儿子还在读小学,看得目瞪口呆。因为这种鞠躬礼,不仅我儿子没有见过,就连我也久违了许多年。这件事,在我和我儿子心中都留下很深印象。按说,我和他原是同事关系,只不过虚长几岁,又爱舞文弄墨.所以指点过他,鼓励他进取上进,但他心里是把我当作老师的。当了硕士,当了一家大报的记者,也仍是谦虚恭敬,向指点过他的人敬九十度鞠躬礼,这就很不简单。我当时觉得他不仅学会了做硕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
对于高层文化人来说,克服骄傲自满的我慢心理是十分重要的。高层文化人修佛法的障碍中,“慢”是大敌。因为“骄”常和“横”连在一起,“横”又和“瞋”连在一起。有“慢”的人,易于失去平等心,不能平等待人,这就不符合众生平等的佛法精神了,是修持的大障碍。
做一个勤快的人也不容易,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一些大学生早晨睡到快上课时才起床,然后匆匆往教室跑。有的人在家是什么事也不做,一切享受现成,这都是不良的懒气。懒气重的人,做事易于懈怠,修持不易坚持,更难生精进心。俗话说勤能补拙,勤能生财。做世间人,懒惰自是不可,学佛更不可懒。
做人,还须一种敬业精神,需要事业心,做事吊二郎当,不认真,不负责,是不行的。当医生动错了手术 (把甲病人当成乙病人,该割阑尾却割去了半页肝 ),当设计师的写错了数字(造出的产品不伦不类 ),当老师的教错了字,解错了题,这些都是缺少敬业精神的表现。佛法认为,从事正当的职业,就是一种外布施,事情做得越好,别人受到的益处越多,你的功德就越大。你是一个企业家,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繁荣了经济,活跃了市场,就是大功德。你是商业家,使货畅其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大功德。你是教师,辛勤工作,培养人才,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这是法施,功德更大。从佛法的角度看,想做大事,有远大理想是应提倡的。努力去做好了,成了科学家、企业家、教授、艺术家,你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功德。敬业精神是培养公益心利他之心布施之心的。一些大企业
家,每年捐献大笔钱来办慈善事业,这就是懂得回报社会,有慈悲心,是大功德。对于布施,有的人有误解,认为捐钱才是布施。其实布施有许多种,付出体力脑力心力知识技术经验和财力,有益于社会或他人,都是布施。
学佛法先学做人,这是加行阶段的重要内容。在这种被称为五浊世界中学做好人是很难的,但要认识到,莲花也要在淤泥粪土中才能繁茂生长,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才更可贵,才更有条件和可能成就佛法。
3.正修 所谓正修是循正道而修,若不明正修之理,修行易入歧途。
(1)福慧双修 有福之人修行,应该既养其福,重点修慧。福薄之人,应先重修福,广种福田,同时亦修慧。修福之法,重在布施。布施为六波罗蜜之首,是有深刻的道理的。成道是需大福德、大功德的,每一步的进展,亦须福德资粮。布施的形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财布施一法,乐于助人,贫富皆可为之。有的人求佛只为求福,却不知道,福田靠自己种,慧田亦靠自己修。福慧都不是求来,是靠修来。古德先贤说:“自种善因于前,自得福报于后。”欲求富贵,当除悭吝,先习布施。欲求慧者,当亲近善知识,亦得先习布施。知道修福,而且行而修之,本身就是真慧的表现。有真慧的人,必然懂得外布施内布施,必然会除贪瞋痴以造福。修福也正以修慧,福慧本一,自应双修。
(2)定慧双修 高层次的定境,是动定一如,见境不惑,不为境转,一切不染,无着无住。定之时,慧在定;慧之时,定在慧。所以,定慧是不二的,是双融的。定慧均是由体起用,故为双融不二。对初修者而言,有好动者,有好静者,所以有人强分为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两种情况,这是权巧之说,并非了义。但于初修者来说,因此选相应修定方法,亦是有用的。对初修者而言,明确定慧不二,也应持定慧双修之法。不要认为强行压住念头,断掉见闻便是定。若不修慧观,便落入顽空,修成枯禅,甚或入魔。
(3)持戒 现代人一听持戒,就对佛法产生畏惧,其实,这是对佛法缺少了解。一个不修佛法的品行良好的公民,他的许多行为,就暗合戒律。如果国家没有法律来规范公民的行为,国家社会都会乱成一团,社会生活便无法正常化。在法制化的国家里,公民守法,已成自然,就不会觉得不便了。修佛法的人,要守必要的戒律,是为了规范行为,以利于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把加行阶段应守的戒概括完了。具体一点是戒杀、戒邪淫、戒盗、戒妄语、戒酒。若仔细分析一下,杀人国法是不允许的,嫖娼宿妓,国法也是不允许的。偷盗抢劫也是国法不允许的,妄语中若涉及他人名誉,诬告、伪证、作欺骗性广告,国法也不允许。法律虽然不禁止喝酒,但若因酗酒肇事,酒后开车,也要受到法律制裁。看来,这许多戒中,只有不杀生,不喝酒,与社会上通行的法律不相一致。但须认识到,酒可乱性,乱性可以引发其他事件的发生,便会造成新业。所以戒酒也是必要的。比较独特一点的是戒杀生,既要
修佛法,自应遵守。佛法认为杀生造业…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