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P2

  ..續本文上一頁隨意自創權巧去誤人。這裏必須講明白了,濫用權巧是會造業的。

  關于此一問題,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有精辟的見解。他在《印度哲學概論》中說:“如來一代大教,普攝衆生,隨緣應機,示教利喜,成就世間出世間善根。慈悲心重,殆不欲有

  一衆生漏而未逮。衆生根有千差,如來法亦千別。其間權實不齊,殊妙殊致,顯密無定,頓漸多方,蓋未易數。 ”“盡可有將世界高下不等,理路各別之宗教而備于一宗之勢,而又自有其精神一貫之處,則欲相衡度其事匪易。茲先統言之以明一貫,次分別言之見其層疊,更交會而作結。”由于梁漱溟先生是用文言敘述,爲照顧到多數讀者,用白話轉述其義。

  梁先生認爲,如來教法萬般,有其原理與通致。通致就是要出生滅,原理則是生滅本空,有見即除,一切執都要破掉。

  梁先生認爲,佛法雖然以破除執著爲歸,但亦有緩急次第和方便之處。說法是爲化度衆生才有的,言說是爲了度導愚智的凡夫,還特別要講求方便的說法。從佛法的本質來說,是不宜建立以迷執爲主導的宗教式信仰,因爲迷執式的宗教信仰會增加衆生的執著。但從次第上講,對初欲修佛法的人,如不搞點宗教式的信仰,又很難將他們導入正途,達到無執狀態。所以釋迦佛在宏法時,很注意這樣一點,即“固有之思想、學術、傳說、風俗、習慣,皆一意容留而不相犯。《僧史略..序》雲:“佛之設教統應群機,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生死之出要,其濟俗也獎善罰惡罪福報應。至于治世之書亦諸佛之遺化也。 ””

  梁先生認爲,初有人天乘教接最下機者,宗教的色彩最濃,因爲那部份衆生十分信奉天。佛亦講天,但已非主宰之義、絕對之義、常住之義,這樣一來所信仰的天,根本易向,就可使這部份衆生“去當前之礙,登開明之途”。

  小乘教是接初機的,凡佛之身世化迹都是爲小乘說,宗教成分亦不少。

  大乘中,只有淨土一宗含宗教成分。但這種法門普接一切,不能輕率定其高下,“如所謂自性念佛,念自性佛者,不亦玄解之極致,甯迷執之可睹耶”

  

  其後,相宗說一切唯識,性宗說一切皆空,圓教則一法不立,頓教則直指本心。

  梁先生說:“佛法本是一法,教雖多別,循枝歸本,用自有體。則是權即實,無粗不妙,層次固分,而無所論于高下也。 ”

  2.正行 正行,就是學會做人,做一個行爲端正的善良的人,智慧的人,勤勞樸實的人,樂于助人的人,能吃苦耐勞的人,遵法守紀遵守社會公德的人。總之,努力培育自己的各種美德,這就是修佛法首先必須做到的。

  有人會感到奇怪,修佛法的加行階段,居然會有如此簡單平凡的內容。我要告訴大家,學佛就是先學做人,做人都做不好,怎可成佛。佛法是偉大的又是平凡的,正因爲它平凡,才易于被衆生接受,正因爲它偉大,才會讓衆生向往。佛法的偉大又溶化在平凡中,從做人學起,這就是體現。不要認爲做人容易,古代的大聖人孔子孟子,他們的學說主要的內容就是講如何做人的,到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的學說仍在閃放光芒。而現代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風氣的敗壞,道德的不振,貪欲橫行,在此種環境中,做人尤其不易,做一個很好的人更爲不易。

  佛法告訴我們,人們的自性真心,被無明帶來的諸多塵垢蒙蔽了,貪瞋癡疑慢成爲我們修持的大敵。我們要修持佛法,就得從自身上下功夫。學做人,就是一步步淨化自身的過程。比如孝順父母,有多少人做好了

  報上不是常見有子女虐待父母,父母狀告子女的消息嗎

  連父母都不能孝順怎能生發慈悲之心呢

  怎能生發普度衆生之心呢

  更何況報父母恩是佛法嚴格規定的必修之行。

  家庭和睦,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夫妻和睦,兄弟和睦,敬長愛幼,這種美德由家庭而社會,就會使人們的瞋心減少,愛心善心增多。從個人而言,修持障礙少了;從社會而言,大環境淨化了,對所有的修持者都有利。

  多做公益之事,多做助人爲樂的事,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扶危濟困,就會增進自己利他之心,增進自己的慈悲的善心。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十分重要。

  講禮貌,講文明,和氣謙讓,尊重別人,善于聽取不同意見甚或批評,這都有利于克服驕傲自滿之心 (佛學上稱爲貢高我慢 )。記得七十年代剛恢複高考時,有一位年輕人考上了大學,後又考上了新聞系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就職于北京某大報。因爲我年齡比他大一些,常在工作中自修中指點他鼓勵他,他休假回家時,專門到我家看望我,一進門,他規規矩矩地向我敬了叁個九十度鞠躬禮,我的小兒子還在讀小學,看得目瞪口呆。因爲這種鞠躬禮,不僅我兒子沒有見過,就連我也久違了許多年。這件事,在我和我兒子心中都留下很深印象。按說,我和他原是同事關系,只不過虛長幾歲,又愛舞文弄墨.所以指點過他,鼓勵他進取上進,但他心裏是把我當作老師的。當了碩士,當了一家大報的記者,也仍是謙虛恭敬,向指點過他的人敬九十度鞠躬禮,這就很不簡單。我當時覺得他不僅學會了做碩士,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做人。

  對于高層文化人來說,克服驕傲自滿的我慢心理是十分重要的。高層文化人修佛法的障礙中,“慢”是大敵。因爲“驕”常和“橫”連在一起,“橫”又和“瞋”連在一起。有“慢”的人,易于失去平等心,不能平等待人,這就不符合衆生平等的佛法精神了,是修持的大障礙。

  做一個勤快的人也不容易,現代生活中,許多人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一些大學生早晨睡到快上課時才起床,然後匆匆往教室跑。有的人在家是什麼事也不做,一切享受現成,這都是不良的懶氣。懶氣重的人,做事易于懈怠,修持不易堅持,更難生精進心。俗話說勤能補拙,勤能生財。做世間人,懶惰自是不可,學佛更不可懶。

  做人,還須一種敬業精神,需要事業心,做事吊二郎當,不認真,不負責,是不行的。當醫生動錯了手術 (把甲病人當成乙病人,該割闌尾卻割去了半頁肝 ),當設計師的寫錯了數字(造出的産品不倫不類 ),當老師的教錯了字,解錯了題,這些都是缺少敬業精神的表現。佛法認爲,從事正當的職業,就是一種外布施,事情做得越好,別人受到的益處越多,你的功德就越大。你是一個企業家,生産出優質的産品,滿足了人們的需要,繁榮了經濟,活躍了市場,就是大功德。你是商業家,使貨暢其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是大功德。你是教師,辛勤工作,培養人才,把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教給學生,這是法施,功德更大。從佛法的角度看,想做大事,有遠大理想是應提倡的。努力去做好了,成了科學家、企業家、教授、藝術家,你的成就和貢獻,就是功德。敬業精神是培養公益心利他之心布施之心的。一些大企業

  家,每年捐獻大筆錢來辦慈善事業,這就是懂得回報社會,有慈悲心,是大功德。對于布施,有的人有誤解,認爲捐錢才是布施。其實布施有許多種,付出體力腦力心力知識技術經驗和財力,有益于社會或他人,都是布施。

  學佛法先學做人,這是加行階段的重要內容。在這種被稱爲五濁世界中學做好人是很難的,但要認識到,蓮花也要在淤泥糞土中才能繁茂生長,出汙泥而不染的人才更可貴,才更有條件和可能成就佛法。

  3.正修 所謂正修是循正道而修,若不明正修之理,修行易入歧途。

  (1)福慧雙修 有福之人修行,應該既養其福,重點修慧。福薄之人,應先重修福,廣種福田,同時亦修慧。修福之法,重在布施。布施爲六波羅蜜之首,是有深刻的道理的。成道是需大福德、大功德的,每一步的進展,亦須福德資糧。布施的形式多種多樣,並非只有財布施一法,樂于助人,貧富皆可爲之。有的人求佛只爲求福,卻不知道,福田靠自己種,慧田亦靠自己修。福慧都不是求來,是靠修來。古德先賢說:“自種善因于前,自得福報于後。”欲求富貴,當除悭吝,先習布施。欲求慧者,當親近善知識,亦得先習布施。知道修福,而且行而修之,本身就是真慧的表現。有真慧的人,必然懂得外布施內布施,必然會除貪瞋癡以造福。修福也正以修慧,福慧本一,自應雙修。

  (2)定慧雙修 高層次的定境,是動定一如,見境不惑,不爲境轉,一切不染,無著無住。定之時,慧在定;慧之時,定在慧。所以,定慧是不二的,是雙融的。定慧均是由體起用,故爲雙融不二。對初修者而言,有好動者,有好靜者,所以有人強分爲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兩種情況,這是權巧之說,並非了義。但于初修者來說,因此選相應修定方法,亦是有用的。對初修者而言,明確定慧不二,也應持定慧雙修之法。不要認爲強行壓住念頭,斷掉見聞便是定。若不修慧觀,便落入頑空,修成枯禅,甚或入魔。

  (3)持戒 現代人一聽持戒,就對佛法産生畏懼,其實,這是對佛法缺少了解。一個不修佛法的品行良好的公民,他的許多行爲,就暗合戒律。如果國家沒有法律來規範公民的行爲,國家社會都會亂成一團,社會生活便無法正常化。在法製化的國家裏,公民守法,已成自然,就不會覺得不便了。修佛法的人,要守必要的戒律,是爲了規範行爲,以利于修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把加行階段應守的戒概括完了。具體一點是戒殺、戒邪淫、戒盜、戒妄語、戒酒。若仔細分析一下,殺人國法是不允許的,嫖娼宿妓,國法也是不允許的。偷盜搶劫也是國法不允許的,妄語中若涉及他人名譽,誣告、僞證、作欺騙性廣告,國法也不允許。法律雖然不禁止喝酒,但若因酗酒肇事,酒後開車,也要受到法律製裁。看來,這許多戒中,只有不殺生,不喝酒,與社會上通行的法律不相一致。但須認識到,酒可亂性,亂性可以引發其他事件的發生,便會造成新業。所以戒酒也是必要的。比較獨特一點的是戒殺生,既要

  修佛法,自應遵守。佛法認爲殺生造業…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