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
为方便起见,我们把佛法修持划分为三个阶段。如下:
加行地 禅定地 菩萨地
如图所示,加行地对芸芸众生来说,是比较长的,有的人一生都处在加行地阶段,原因很多,有方法问题,有指导问题,也有功德资粮问题,此处不作分析。读者应当明白,修习四禅八定,关键是在加行阶段。因为加行阶段修不好,就不能进入初禅,四禅八定的修习就成一句空话了。
加行,是指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在实践中,修持者们认识到,加行阶段的修行,实际是指入正位前之所有修行,因此,对不同条件不同根器不同素质的人来说,方法的选择,时间的长短,都是有差异的,但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有的人说加行就是修行,此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讨论加行时,应把尺度放得宽一些。一个人从决心修持并付诸行动,到获得正位,这一段时间的修持活动,都可称为加行,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乃至一生。需要说明的是,进入初禅境界,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一些修炼气功的人,因为入静修得好,也曾有进入初禅的体验,但可惜因为不明白,未把握住,又退转了。他们修炼气功的时间只有几年,也就是说,现代人可以用几年时间修完加行的。笔者还见到一位某大学的女研究生,修持不到三个月即进入初禅,也因为见地不够,心理准备不够,也退转了。
现在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来讨论加行。这个加行,是指获正位前的全部修行,这样有利于处于不同进程甚或还未下决心的人们。
1.对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通常谈到佛教、佛法、佛学,从概念上讲,是有区别的。释迦牟尼当年创立的是一门修持人体、开发人体、解脱人体的学问,博大而精深。从法上讲,有八万四千法门,适用于不同条件的众生;从理上讲,有对宇宙人生的精粹而深邃的见解,形成独特的佛家的哲理,为人类文化开辟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广阔道路。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提出了兔毛尘、水尘 (能自由通行于水空隙中 )、金尘 (能自由通行于金的空隙中 )、实微 (七倍实微则为金尘者)、极微 (七倍极微则为实微 )等观念。我们研究一下佛家的微观学说,是很有意思的。佛学中把极微分为二类,一类是极微之微,是指色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
(物质)之分至不可再分的微细物。二类是色聚之微,又称邻虚,是界于虚空与色 (物质)之间临界状的细微物质,是非有色之体用,亦非现量所得,是用慧法渐渐分析而至究竟,慧眼才能看见,肉眼是看不见的。它聚集的形式是六面形再加上中间的核心,称为七聚。这很容易使人想到碳原子的 6个电子,而我们现代社会,直到 1978年日本科学家才拍出第一张原子的照片。我们不能确定释迦牟尼在用天眼观察时究竟看到的是微观世界的哪一个层次,但可以从经籍的描述上大体知道,当时,他已看到金属内部结构是有空隙的,所以把“金尘”这种微粒的特性,描述为能自由通过金属之间隙。然而,这么小的“金尘”,已是极微质的 49倍。可以推知,释迦牟尼的观察已进入原子或电子中子层次。与释迦牟尼大体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已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无的空间。 ”“根据现实的感觉,有甜与苦,热与冷,芳香和色彩的存在。但在本质上,仅有原子与空间的存在。我们认为是本体的每一样物体,仅仅只有原子与空间才是真正的实质。”释迦牟尼的理论体系与德谟克利特的学识体系是不一样的,但对微观世界的看法却有相同之处。一是以理论推知,一是以观察实证。
我们还需重复一下中学生就懂的知识。原子只有一亿分之一到一亿分之四厘米大小,把五十万个原子排成一行,只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把五百万个原子排成一行,也只相当于书本中句号的直径,这么小的物质,释迦牟尼居然观察到了,而现代人用电子显微镜看到原子,是1970年的事。佛学中谈到肉眼可见之微尘叫日光尘,它是极微尘的 823543倍,其倍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堪称是一个谜。
佛法修持,与微观世界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在定中才能对微观世界进行观察,才能利用宇宙中的微观物质及其能量,转换或序化我们这个肉身,这叫“以法界透入色身”,“以色身透入法界”。如果与微观世界的物质沟通了信息,加上相应的修持方法,就可得虹霓法身,面如童子,体如霓虹,抓不住,死时全身虹化,只留下指甲头发。当代修佛法密宗成就很高的根造上师说,修彻却(相当于定)和脱噶(光)的人,在定中所见的情景是相同或相似的,足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他还说,他看原子弹爆炸的电影时,爆炸时显现的彩色光,与他在定中所见到的情景相同。他认为:“这个情况应该引起科学家的重视,加以探讨研究,使这种东西向内 (身心)发展。若一味向外发展或制造杀人武器,其威力虽然不可思议,但不能直接与人类发生关系 (即不能以法界透入色身,同时不能以色身透入法界 )。若能向内发展为人们谋幸福,使人们能健康长寿,返老还童,以至虹化而去,皆成佛道,岂不是来得更亲切。 ”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法,是以微观世界的精微物质与人类色身的精微物质相联系相统一相交换为其科学基础的,因此,佛法有它自身的科学性。佛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现代观念来看,佛法的确可以开发人的智慧,人的潜能。佛法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体验、实证和科学的观察。当然,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形式化的倾向,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掩盖了实质的修炼。
释迦牟尼所述的佛法,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平等观。他主张佛与众生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是觉者之义,并无神秘色彩。其二是佛法修持,主要靠自己,虽然也提倡有助缘 (他力),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内因。其三是这个宇宙没有一个造物主,没有一个主宰者。引起因果轮回的,是众生自己起惑造业所致。所以,众生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其四是主张内求,不主张外求。其五是佛法修持,步步可以验证,它的科学性、实践性很突出,佛法修持,强调实修实证,反对只谈理论而不实修。其六是佛法因类设教,对根器不同的众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法门。佛法认为众生均有
佛性,但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个体的差别。其七是佛法修持强调心和德的修持,有利于净化众生心灵。佛法主张为普度众生而修,这一心愿是非常宏大的,积极的;还强调慈悲心善心,提倡广行利益众生的功德,提倡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这些主张都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八是佛法还有一个不被人们认识且常被误解的特点,那就是修持佛法的人,不仅允许从事有利国计民生的任何职业,而且还主张并鼓励从事各行各业 (正业 )的修持者,成就要比不修持佛法的人高,对社会的贡献要比别人大,主要的原因是修佛法可以开发智慧,行善积德,不做恶事,就自然可以调整好人际关系,为所从事的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定力高的人,常凭直觉感知判断甚或预测事物,准确性都很高。
这说明,佛法是积极的,不是消极悲观者避世的方法(但却是消极悲观厌世者对治自身苦难的妙方,佛法可以帮助他们振奋起来,树起普度众生利益众生之心,而成为一个大有益于社会的人),寺院也不是消极悲观厌世者的避风港。这里要回答有的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修持佛法是不是要出家
不,修持佛法以在世间修为主。因为按佛教的教义,出家是一种大福报,只有极少数人有这种福报,够出家的条件,一般人都不具备这种条件。还有一个问题,修持佛法是不是只有在寺院里修才能获得成就
也不是。修持能否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靠自己的“信愿行”,靠自己能否坚持,能否精进。 (当然还需助缘,如明师的指导,同修之间的交流切磋,相应方法的选择,必要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等的具备。)这对于出家人或在家人来说,并无区别。修到一定层次,是需要闭关一定的时间,闭关场所要求与外界隔绝,不受干扰。
其九是佛法讲权巧方便,以利众生修行,对于形式上的做法,可行可不行。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形式化的倾向,把仪轨搞得很繁琐,是并不利于修持的。还有一种理论化的倾向,专门致力于研究艰深的理论问题,而不注重实修,这也是不好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修持者,在读经明理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有文化的知识阶层,可读懂几本重要经典。对文化低的修持者,能听懂法师讲经说法即可。为什么如此要求
人们开悟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随着修持境界的提高,悟性也在不断提高,智慧也在不断开发,到大彻大悟时,便获得般若智慧。因而,在不断开悟的过程中,都在不断认知不断证得真理,所以,以实修为主,是正确的途径。若初修之人即读许多理论书籍,常因智慧不够,被各种名词术语和权巧方便之说弄得不知所从,或形成所知障,影响修持。
所谓权巧方便,是从众生情况的多样性而定的,因类设教,因才施教,因时因地的不同而施相应的教化方法。这正表现了佛法的科学性,教化方法的灵活性。但开权巧之门,是为了显实,权巧不是目的,而是方便。用权巧方便的法去引导众生自修自证,自证了的佛理,就是实。释迦牟尼在教化弟子时,善于根据对象的情况施权巧之法。如有一位非常愚钝的学法者,别人教他一句偈语,他念了一年还未念会。释迦牟尼知道这件事后,便亲自去教他。看见他正在扫地,便教他念扫帚二字,并告诉他,修持如同用扫帚扫地,把身上的尘垢烦恼通通扫光。这位一年学不会一句偈语的大笨人,却因念“扫帚”悟扫帚之理而悟道,成为大阿罗汉。
权巧方便,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不是随便乱来,如果自身还没有修到一定层次,最好不要…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