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化,不廢假名,所謂凡夫所謂我,都是方便言說,爲成此大利于衆生之法施。
(4)正相具足 佛告須菩提,不能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而且專門說了偈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緊接著佛又告訴須菩提,不要認爲佛是因爲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如此說
佛的偈語,是破衆生執取佛爲有形相,這樣是離開正見不能妙觀如來,故以之破衆生執有之病。但執空也不對,如果離開具足諸相,又何從表現菩提之得與不得呢
菩提非內非外,非相非非相。法身非相亦不離相,法身雖不以取相見,亦不能離相見。偏執于有,自失本體,偏執于空,就落斷滅。有爲而不著,有相而不取,有福德而無染。一切諸相,含叁十二相與涅槃相,都以妙觀正之,那就是正相具足了。
(5)正行 正行是指不著于行,明白一切行動,乃幻身之動作。如來是妙心,本無來去坐臥生滅之相。凡夫執來去坐臥之相爲如來,是不明白來去坐臥之相,乃微塵世界幻化之合相。世間之一切合相,散之爲微塵,合之爲世界,散合都幻,非有實體,給它一個假名就叫合相。但亦須明白,如來之一生,也是有來去諸相的,合相亦是實相,不可執取,不可言說。今之行住坐臥諸相,亦爲一合相,不可執取,不可貪著,是名正行。
5.如是決定 佛在《金剛經》結尾時,鄭重告訴大家,最後應如是決定:諸法本空,無我無法,“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非不取于法,取法而不起法相諸見。不執法相,不廢法相,湛然不動,這就叫不起法相。佛爲衆生說法,正爲度有,不依有爲法,何可入無爲
不取有爲,亦不廢有爲,才是圓滿。重要的是要起妙觀之用,觀境境空,觀心心忘。九種有爲,無一非幻,如此始合般若妙理。佛之說法,實非得已。說人我四見,非人我四見,是名人我四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對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若執取知見信解,又生法相。佛爲人演說,以化身而不住涅槃,演說而不取法相,所以才叫如如,才叫不動。但仍屬從有爲下手,化有爲爲無爲,終不廢妙觀之用。綜觀全經,佛以般若妙用教人,由用顯本體,依法成大道,見相知實相,明心見自性,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得之者即得證菩提。但實亦得無所得,證無所證。
《金剛經》博大精深,是六部般若經之精華,簡述其要義,實在是挂一漏萬,不得已而寫,爲了幫助修法者尋得登堂入室之門,覓得般若智慧之路,勉力爲之。寫本章時,參閱了《王骧陸居士全集》中有關《金剛經》的闡釋,也參閱了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和宣化上人的有關論述,從大德們的精辟見解中,獲益良多,特示真摯的謝意。
《金剛經》能用于社會嗎
《金剛經》既然是甚深微妙法,必然涵蓋世間出世間,普被叁根,當然可用于社會了。因爲若離了世間的人和事,佛法的用處就難于顯現了。
佛法是用來解除人生痛苦和煩惱的。社會上的衆生有沒有痛苦和煩惱呢
不但人人有,而且痛苦煩惱還很多。情愛、名利、榮辱、得失無不困擾著人們,《金剛經》就給了我們解除煩惱痛苦的微妙方法,可以說它普被叁根,對人人都有用。人們爲什麼會生煩惱痛苦
其根本的原因是愛執取名相,把虛妄當真實,特別是執我太深,著我相著人相,著衆生相,著壽者相。著相甚深,就像用無數條繩索把自己捆綁起來,不得自在,不得解脫。《金剛經》是專破我執的無上法門,在社會上有廣大妙用。我們知道,佛法中講的“五明”,就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爲什麼要求修佛法的人,要做到五明呢
因爲世間法和佛法是相通的,無世間法即無佛法。我們了解一下五明的內容:一、因明,是講辯證法,講分別邪正真僞的理,是論理學;二、內明,明自己的心宗佛性,是專講人生內在的學問。內明也是與外明相對而言,其余四明屬外明;叁、醫方明,專指治病救人的醫術醫學;四、工巧明,指一切工藝技術,如聲、光、電、化等等科學技術;五、聲明,指精通語言文字的運用。可見,五明對世人來說,都是息息相通,一明都缺不得的。換句話說,社會衆生是離不開佛法的。因此,有的人指佛法爲迷信,實在是無知和淺薄。佛法于社會,就其作用而言,小可以解除煩惱苦悶,大可以使人悟性成佛。
貪欲是人的惡習。作爲社會的人,並不明白人類社會是相互依存的原則,只知自私自利,爲自己的私利,不惜損害他人,其結果當然是世風日下,社會更爲渾濁。而《金剛經》是講普度衆生的,度化衆生還不存這種功德見,就是說,做了好事,幫了許多人,也像沒有做過一樣,不居功,不自以爲了不得。這種心量,這種氣質,多麼了不起。如果社會上這種人多了,社會文明豈不是達到高度的淨化了麼
當然,培養這種崇高博大的心態,是有一個過程的。只要我們有此心願,遲早會做到。人人心地光明,爾虞我詐就無容身之地了。
佛是很贊許有大心的凡夫,因爲心量大,就易于成就。所說大心,有以下四種特性,一、不甘自棄,決信自己可以成佛。有這種心的人,很明白地認識到,佛菩薩都是凡夫修成的,與那些甘于自棄的人大不一樣。甘于自棄的人,總認爲自己沒有根器,不知道人人俱有佛性這一真理。二、平等看待衆生。衆生既均有佛性,就都可以修成佛果,因此不輕視任何人。特別不輕視後學。叁、魄力膽量勝人,承當力大。此種人,易發大菩提心,以普度衆生爲己任。四、不易受法的束縛,心量活潑,除習氣容易。有此四種特性的心態,稱爲大心。能否具有大心,先要肯發大心。此種心亦是可以培育的,可以通過修持達到的。
《金剛經》是專門講般若的體和用的。般若這兩個字,所指的義難于盡述。但大體可理解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不執取于法的大智慧。”(見《王骧陸居士全集》103頁)。明般若之體,起隨緣應世的用,解決一切苦厄,這就是般若妙用。《金剛經》認爲,凡執我人四相的人,是發不起大心的,應先去四相。去四相又必得先去我相。去我相就是不執取,要明白我身不是我,我心不是我。雖然身相心相都有,那是暫時的有,畢竟非實,所以叫無實。因爲暫有,故雲無虛。執有不對,執空也不對,執非有非空,也未離執。明白這個道理,就知義即是法,根本是空性。世間一切事相,無非都是假名。但又不可廢,不許斷滅,不當作真,不上當。用善巧方便之法去應付一切,行般若妙用,就可以得大自在。所謂事來則應,物去不留,就是般若妙用,無住的妙用。
我們的自性本體是湛然不動的,是無形無相的,我們稱之爲實相。實相的妙用是無住的,所以世間一切相,都是從實相裏幻出,但相本體是不動不變的。我們修持,先要從我人衆生四相破起。比相細的是四見,即我人衆生四見。四相四見遮住了實相,使我們不能見到實相,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修持佛法到親見實相時,即可明白,原來一切都是從實相裏幻化出來的。盡虛空法界,無非是我的實相,我的佛性,我的妙用,我的大身,人人如是,佛亦如是。無聖無凡,無人無我,一體性空,無彼無此。一切同體,無生無滅。這是真見實相,是用慧見,不是肉眼所見。
再深入下去,是不取法相,不住于法。這是破較爲細的四見。一切法,一切見,都是有爲法,都如夢幻泡影,什麼法都不住,什麼功德都不住,那麼,心就無系縛了,就得解脫了。我們不住于法,也不離于法。比如走路,每一步都踏在土上,不踏在土上,你就無法走,但路雖在走,卻不能每走一步,都把足下的土挖起來帶上。比如過河,無船是過不去的,船把你渡過去了,你不能把船再背上。
世間萬事萬物,雖都虛幻不實,但它都有個名,姑且叫它名相。這個名相是最害人的,世人千千萬萬,由于我執我見,總在名相上兜圈子,吃盡苦頭。佛爲我們想了個妙法,要我們深悟般若無住的妙用,把世間的一切統統爲我們點了一下,“是名”,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就這麼簡單。所以在《金剛經》中,多次出現這種句式:“所謂××××,即非××××。是名××××。 ”《金剛經》中,這種句式出現了二十叁次之多,這決非偶然。佛爲破衆生的四相四見,一再地告訴我們,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名”而已,是沒有實相的,不要再執著了。佛用“是名”兩個字幫我們斬斷執著名相之心。這種句式,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後不落斷滅。這是金剛般若的妙用,如果我們能用在人事上生活中,就能無一事不圓滿了。
有的人未能通達般若妙理,執著于四相四見去談般若,往往誤人誤己,斷人佛緣。如有人教誨別人說:一切有相,皆是虛妄,並沒有佛,也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觀音菩薩,什麼法身化身統統沒有。由于聽他說話的人也不明般若之理,信了他的話,就不再信佛法了。這是斷滅之見,屬于惡見。錯在哪裏呢
錯在執空。不懂得佛的自性本體,雖然無形無相,但又可隨機起用,隨緣顯示。爲教化衆生,可以顯叁十二種相。修佛法的人,到一定的時候,佛、菩薩都會隨緣示現來點化你,使你見到化身。古往今來都發生過,亦有記載,是可信的。有的甚至會得到某一菩薩的具體指點,教給方法,教給手印,並爲修法者解答疑難,這是真空不礙妙有。假如佛也沒有,菩薩也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當然各種佛土也沒有了,那麼佛爲我們講了那麼多小乘大乘的修行次第,修行方法,如小乘的四禅八定,菩薩的十地修行,就都成爲戲論了,就都純屬多余了,那還需要修行來幹什麼呢。然而,佛法是步步可證的,所以二千多年來,深受人們的愛戴。
佛說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是講阿彌陀佛的,如果阿彌陀佛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豈不等于宣稱佛是大诳語者了麼。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是與東方的衆生有甚深緣份的,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並非始于今日,至少已經有千多年了。漢地佛法的宏揚,與信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有極大關系。否定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如果這種理論能得勢(當然不可能成爲主流理論,它畢竟是斷見惡見),那麼,在中國佛法的消亡就爲期不遠了。這種斷滅見,危害是很大的,影響于人,造業也是很大的。所以,修持佛法要圓通般若妙理,執有執空、著我相著法相,都不對。
妄談般若的人,以執空者爲多,認爲自己什麼都空了,什麼佛呀佛境界呀十地菩薩呀統
統否定了(以否定爲空 ),空到連修的目標也沒有了,陷入可笑而又可悲的境地。但金錢名利卻又空不掉,這樣妄談般若,是誤人誤己的。還是去掉我慢心,去掉我相法相,去掉我見法見,認真地讀一讀《金剛經》,受而持之,聞而思之,然後認真修行,這方是正道。
《金剛經》的要義及妙用,就談這麼多。佛法貴在明理後實修實證,從而明心見性,證菩提道果。
《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