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P3

  ..续本文上一页

  五阴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我们以清净目来看万里晴空,只看见虚空光明晴朗,一无所有,这是如来藏“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境界。但若久视晴空,眼出现疲劳相,结果会看见虚空中出现狂花乱舞和其它幻相。这种妄相狂花,既不是从虚空来的,也不是从眼睛生出的。色阴就如狂花一样,都是虚妄,不是由因缘所生,亦不是自然而有。其余四阴也与色阴一样是虚妄不实的。

  六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亦称六处,是六尘吸入之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就如刚才所说的那种用眼久视虚空,发生疲劳相,便看见狂花乱飞,这个能见的眼和所见的花都是妙觉心中的疲劳相。以眼入为例,因明暗两种妄尘,粘着在湛然不变的见性,就发生见。这个见吸收尘相,就叫见精。这个见精,离开明暗两种尘相,就没有实体了,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眼入是虚妄的,非因缘而生,非自然而有。其它五入也是如此。

  推及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如来藏性的显现。

  在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性到极点便是真空,真空到极点便是真色,而且“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其用。

  在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同样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同样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同样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虚空之性,同样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地水火风空这五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圆融无碍,不生不灭。其相虽妄,其性则真。

  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性具之觉,即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真体之觉),同样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见闻觉知等性都是如来藏,识性亦是如来藏。在如来藏中,性具之识,即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性真之识,同样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且“含吐十虚,宁有方所”,能够含吐十方虚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无边际虚空,何况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所以说三界唯识(识即心),万法唯心。

  《楞严经》先破识心之妄,后又论其为如来藏性妙真如性,最后等同于性之全体,周遍法界,含吐十虚。这是从方便出发,破妄取真,然后才圆解普融,推求一真法界。如不从破妄做起,会将如来藏性,淹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知道是妄,不认它是真,再会归如来藏性,即达妄成真了。

  无明非无,与清净不二,名为二物,实自一体。譬如鸣钟,响彻四周,是此钟;若以手捂住,再敲则钟声变哑,亦是此钟。声虽有别,钟则不二,把手拿开,再敲钟声又可响起。可见,以手捂钟,虽可使钟暂时变哑,但毕竟于钟无损,无明遮蔽真心也如同用手捂钟一样。妙明真心是无损无失的,无明与清净,是同一如来藏所出。心境两空,普被一切,遍荡十方,如来藏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背觉合尘,就是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在如来藏性里面,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万相,应该怎么办呢?释迦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这就是说要以不生不灭的妙觉明心为本修因,如此去合如来藏性,始可脱离尘劳。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化一切妄相,显现本来的妙明本觉,而圆融照遍十方法界。只有“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众生是被尘劳妄相所惑,只要能灭尘合觉,如来藏性即显现无遗。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来乃至非意识界”。这里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非了。前面说他们都是如来藏性,这里又否定了,这就是空有为法。“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

  非死,非老死尽”,十二因缘都空了,这是说的“空如来藏”。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四谛都空了。“非檀那(即布施波罗蜜 ),非尸罗 (即持戒波罗蜜),非毘梨耶 (精进波罗蜜 ),非羼提(忍辱波罗蜜 ),非禅那 (禅定波罗蜜 ),非般刺若(般若波罗蜜),非波罗蜜多 (到达彼岸 )”,这里把菩萨行的六波罗蜜也全非了。在空如来藏里,什么都非了。非,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非弃,如来藏里面还有妙明。

  “如是乃至非怛阿竭 (如来),非阿罗诃 (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非三耶三菩 (即正遍知,知心色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实智照事),非大涅槃(不生不灭之圆寂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上所说,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空如来藏是万法皆空,清净湛寂,不立一法。真空之后才出妙有,才生不空。故释迦佛又说:“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

  五阴六入十八界,又都是如来藏性。

  “即明无明,即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十二因缘法都是如来藏性。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四谛也是如来藏性。

  “即檀那,即尸罗,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蜜”。菩萨六度都是如来藏性。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即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

  以上所说一切,包括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心里,这个如来藏妙明心元,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离开有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5.舍识用根起修 我们的湛圆妙觉明心,本来是清净无染的,由于四大假合成身体后,便有了六根,使我们的一个妙觉真心,分开则变成六根的视、听、觉、察等。这个不生灭的真心,一旦和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元本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有了这个六和合,就出现了五重浑浊。

  第一个叫劫浊。他是怎么产生的呢

  当我们用“见”去看见十方虚空时,虚空和见是各不相关的,虚空无体,见则无觉。感觉是人体产生的,如果虚空和见融为一体,就交织妄成世间诸相,叫劫浊,属色阴。

  第二浊叫见浊。四大假合的身体,有了身相,有了六根,有了见闻觉知。元本是一精明的真心,被四大壅隔,分成了六和合。元本圆融无碍的真心,现在成了有窒有碍的六和合。四大本是无知之物,现为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叫做见浊,属受阴。

  第三名烦恼浊。“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这是说我们学习世间的知识,发为知见,终日胡思乱想,于是生出了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境界。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离开六识,就无体性可得。因此,六识和六尘便相互交识,妄成种种印象,留在记忆中,贪恋不舍,使你的心变得浑浊,名为烦恼浊,在五阴中属想阴,是第六意识境界。

  第四浊名众生浊。“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我们心中的妄念,朝夕生灭不停,自己所执着的知见,总想让它留于世间,由于行阴密移,自己又得随业果在不同的地方迁转,这种生灭不停的妄见和业果,相互交织,便成了众生浊,在五阴中是行阴境界,属第七识。

  第五是命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我们的见闻觉知,原来是无异样的,因为六尘隔离,便生出异相来,耳只能听,眼只能看,舌只能尝。而我们的本性的精明之性是可以互知互觉,相知相觉的,分为六和合后,应用上才出现互相违背,能听就不能看,能见的不能听,用途不同,失去一定的标准,互相妄织,扰乱了真性,形成命浊,五阴中是识阴,即第八识。

  总的说来,我们的妙觉明心,清净本然,毫不浑浊,由于一念无明,生出妄相,外被五大器世界所扰成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成为见浊,再被六尘所缠成为烦恼浊,最后被生死所缚成为众生浊,再由六尘隔越,六根不能互用形成命浊。清净本然全被搅浑为浊了,如何使浑浊为澄清,这就是修持的任务。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见闻觉知,离各种妄相,回来契合自性清净,那就应当依据不生灭之根,来扭转虚妄而生之识。因为不舍除识心,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证得涅槃。要用我们的不生灭的见性闻性,来除去虚妄,降伏无明烦恼,还归于本觉自性,得回元本光明觉照的不生灭性,来作为因地心。这样去修持,才可证得菩提道果。

  浑浊之水,只有放在静器中澄清,沙土自沉,清水自现。修定,就是在澄清自身的浑浊,定力越深,清净之水自然显现,这就叫初伏客尘烦恼。但还不能到此为止,因为泥沙还在静器中,一有条件,它还会浑浊,要想永断无明烦恼,必须把泥沙取出抛掉。这就需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勇猛精进,捐弃诸有为相。还要明白,我们自己,是被六贼自劫家宝。什么是六贼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引发六识,起惑造业,生出种种烦恼。什么是家宝

  家宝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常住真心。因为六根对六尘引发六识,我们终日随六根六尘向外跑,不能返照本元,这叫有漏,“漏”去的正是自性法宝。当然漏和失都是譬喻性的说法。自性是不会漏失的,只是被无明烦恼遮覆了,不能显现,好像漏失一样,好像被劫走一样。

  由于众生相续,世界相续,长时间以来,…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