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P3

  ..續本文上一頁

  五陰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譬如我們以清淨目來看萬裏晴空,只看見虛空光明晴朗,一無所有,這是如來藏“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境界。但若久視晴空,眼出現疲勞相,結果會看見虛空中出現狂花亂舞和其它幻相。這種妄相狂花,既不是從虛空來的,也不是從眼睛生出的。色陰就如狂花一樣,都是虛妄,不是由因緣所生,亦不是自然而有。其余四陰也與色陰一樣是虛妄不實的。

  六入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亦稱六處,是六塵吸入之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就如剛才所說的那種用眼久視虛空,發生疲勞相,便看見狂花亂飛,這個能見的眼和所見的花都是妙覺心中的疲勞相。以眼入爲例,因明暗兩種妄塵,粘著在湛然不變的見性,就發生見。這個見吸收塵相,就叫見精。這個見精,離開明暗兩種塵相,就沒有實體了,所以應當知道這個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眼入是虛妄的,非因緣而生,非自然而有。其它五入也是如此。

  推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現。

  在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性到極點便是真空,真空到極點便是真色,而且“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緣顯現其用。

  在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同樣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在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同樣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在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同樣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虛空之性,同樣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地水火風空這五大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其相雖妄,其性則真。

  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性具之覺,即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真體之覺),同樣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見聞覺知等性都是如來藏,識性亦是如來藏。在如來藏中,性具之識,即妙明真知,本覺之明即性真之識,同樣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而且“含吐十虛,甯有方所”,能夠含吐十方虛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無邊際虛空,何況虛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衆生,一切萬法,所以說叁界唯識(識即心),萬法唯心。

  《楞嚴經》先破識心之妄,後又論其爲如來藏性妙真如性,最後等同于性之全體,周遍法界,含吐十虛。這是從方便出發,破妄取真,然後才圓解普融,推求一真法界。如不從破妄做起,會將如來藏性,淹沒于情塵之中,從迷積迷,浩劫不返。知道是妄,不認它是真,再會歸如來藏性,即達妄成真了。

  無明非無,與清淨不二,名爲二物,實自一體。譬如鳴鍾,響徹四周,是此鍾;若以手捂住,再敲則鍾聲變啞,亦是此鍾。聲雖有別,鍾則不二,把手拿開,再敲鍾聲又可響起。可見,以手捂鍾,雖可使鍾暫時變啞,但畢竟于鍾無損,無明遮蔽真心也如同用手捂鍾一樣。妙明真心是無損無失的,無明與清淨,是同一如來藏所出。心境兩空,普被一切,遍蕩十方,如來藏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我們:“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背覺合塵,就是違背真覺而和塵勞合在一起,在如來藏性裏面,就發生勞相,而生出世間萬相,應該怎麼辦呢?釋迦佛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這就是說要以不生不滅的妙覺明心爲本修因,如此去合如來藏性,始可脫離塵勞。如來藏性亦就隨淨緣而化一切妄相,顯現本來的妙明本覺,而圓融照遍十方法界。只有“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衆生是被塵勞妄相所惑,只要能滅塵合覺,如來藏性即顯現無遺。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來乃至非意識界”。這裏把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非了。前面說他們都是如來藏性,這裏又否定了,這就是空有爲法。“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

  非死,非老死盡”,十二因緣都空了,這是說的“空如來藏”。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四谛都空了。“非檀那(即布施波羅蜜 ),非屍羅 (即持戒波羅蜜),非毘梨耶 (精進波羅蜜 ),非羼提(忍辱波羅蜜 ),非禅那 (禅定波羅蜜 ),非般刺若(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多 (到達彼岸 )”,這裏把菩薩行的六波羅蜜也全非了。在空如來藏裏,什麼都非了。非,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非棄,如來藏裏面還有妙明。

  “如是乃至非怛阿竭 (如來),非阿羅诃 (應供,能應九法界衆生供養 ),非叁耶叁菩 (即正遍知,知心色萬法爲正知,知萬法唯心爲遍知,正知是實智照理,遍知是實智照事),非大涅槃(不生不滅之圓寂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上所說,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空如來藏是萬法皆空,清淨湛寂,不立一法。真空之後才出妙有,才生不空。故釋迦佛又說:“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

  五陰六入十八界,又都是如來藏性。

  “即明無明,即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十二因緣法都是如來藏性。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四谛也是如來藏性。

  “即檀那,即屍羅,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羅蜜”。菩薩六度都是如來藏性。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羅诃,即叁耶叁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

  以上所說一切,包括如來果位,完全具足于如來藏心裏,這個如來藏妙明心元,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離開有離開空,又是有又是不有,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谛,空不空如來藏之道理。

  5.舍識用根起修 我們的湛圓妙覺明心,本來是清淨無染的,由于四大假合成身體後,便有了六根,使我們的一個妙覺真心,分開則變成六根的視、聽、覺、察等。這個不生滅的真心,一旦和生滅妄心和合,就變成阿賴耶識。“元本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有了這個六和合,就出現了五重渾濁。

  第一個叫劫濁。他是怎麼産生的呢

  當我們用“見”去看見十方虛空時,虛空和見是各不相關的,虛空無體,見則無覺。感覺是人體産生的,如果虛空和見融爲一體,就交織妄成世間諸相,叫劫濁,屬色陰。

  第二濁叫見濁。四大假合的身體,有了身相,有了六根,有了見聞覺知。元本是一精明的真心,被四大壅隔,分成了六和合。元本圓融無礙的真心,現在成了有窒有礙的六和合。四大本是無知之物,現爲六根的性能所旋轉,而變成有知覺了。由妄知和妄覺兩相,互相交織,叫做見濁,屬受陰。

  第叁名煩惱濁。“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這是說我們學習世間的知識,發爲知見,終日胡思亂想,于是生出了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境界。六識如果離開六塵,就無體相可尋,六塵離開六識,就無體性可得。因此,六識和六塵便相互交識,妄成種種印象,留在記憶中,貪戀不舍,使你的心變得渾濁,名爲煩惱濁,在五陰中屬想陰,是第六意識境界。

  第四濁名衆生濁。“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我們心中的妄念,朝夕生滅不停,自己所執著的知見,總想讓它留于世間,由于行陰密移,自己又得隨業果在不同的地方遷轉,這種生滅不停的妄見和業果,相互交織,便成了衆生濁,在五陰中是行陰境界,屬第七識。

  第五是命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我們的見聞覺知,原來是無異樣的,因爲六塵隔離,便生出異相來,耳只能聽,眼只能看,舌只能嘗。而我們的本性的精明之性是可以互知互覺,相知相覺的,分爲六和合後,應用上才出現互相違背,能聽就不能看,能見的不能聽,用途不同,失去一定的標准,互相妄織,擾亂了真性,形成命濁,五陰中是識陰,即第八識。

  總的說來,我們的妙覺明心,清淨本然,毫不渾濁,由于一念無明,生出妄相,外被五大器世界所擾成爲劫濁,內被四大身相所渾成爲見濁,再被六塵所纏成爲煩惱濁,最後被生死所縛成爲衆生濁,再由六塵隔越,六根不能互用形成命濁。清淨本然全被攪渾爲濁了,如何使渾濁爲澄清,這就是修持的任務。

  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見聞覺知,離各種妄相,回來契合自性清淨,那就應當依據不生滅之根,來扭轉虛妄而生之識。因爲不舍除識心,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證得涅槃。要用我們的不生滅的見性聞性,來除去虛妄,降伏無明煩惱,還歸于本覺自性,得回元本光明覺照的不生滅性,來作爲因地心。這樣去修持,才可證得菩提道果。

  渾濁之水,只有放在靜器中澄清,沙土自沈,清水自現。修定,就是在澄清自身的渾濁,定力越深,清淨之水自然顯現,這就叫初伏客塵煩惱。但還不能到此爲止,因爲泥沙還在靜器中,一有條件,它還會渾濁,要想永斷無明煩惱,必須把泥沙取出抛掉。這就需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勇猛精進,捐棄諸有爲相。還要明白,我們自己,是被六賊自劫家寶。什麼是六賊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引發六識,起惑造業,生出種種煩惱。什麼是家寶

  家寶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常住真心。因爲六根對六塵引發六識,我們終日隨六根六塵向外跑,不能返照本元,這叫有漏,“漏”去的正是自性法寶。當然漏和失都是譬喻性的說法。自性是不會漏失的,只是被無明煩惱遮覆了,不能顯現,好像漏失一樣,好像被劫走一樣。

  由于衆生相續,世界相續,長時間以來,…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