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识 ),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 (妄心 )。心中起的道理,即是幻法,即是妄见,执着于这个幻我幻见,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妄心。修持佛法,想开发般若智慧,也得用这个妄心,也得用六根六尘六识。如果认识到妄心造成幻法,那么一切人事,生死涅槃,都是幻。由此又可觉知本来也没有生死,都是妄心的枉自造作。既无生死,也用不着涅槃。诸法空相,涅槃等空华,这是大彻大悟的了义境界,但对众生来说,还得从破妄心做起。若从上述了义,自可不分真心妄心,分出真妄是一种方便权巧,“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如果妄心不除,世间的一切妄用不废,众生就不得解脱之道。真心是寂然常照的无心之心,不起念时,我们的见闻觉知仍旧十分明了,但无分别,寂然不动。如果起念,分别人事,但心不颠倒,不攀缘,不随境转,顿然回到无心本位,这还是真心起用。如果心随境转,不断攀缘,渐入迷途,那就是妄心了,但本体不失。
2.憍陈如因悟客尘二字而证果 《楞严经》中释迦牟尼对当时的听众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释迦牟尼悟道后先到鹿圆去度曾跟随他的憍陈如等五人,对他们讲过上面那句话,如今佛又用来教导众人。憍陈如站起来说他是因悟“客尘”二字而证果的,他说了一番道理:“比如旅客到旅店中,吃住之后,自然要继续上路,并不留在旅店里,但旅店的主人自然是不离开的。”这里,主人比喻常住真心,旅客比喻客尘妄想、无明及见思二惑。憍陈如又说:妄想分别不能永久存在,所以叫它客人,真心是常住不动的,所以叫它主人。因此明白了不住是客的义理。又如雨过新晴的时候,太阳升到天上,阳光射入门缝,从射入的光线中便可看见尘埃飞扬的景相,尘质轻而浮动,虚空却寂然不动。我们的见思二惑(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指诸种妄见,如我见边见邪见等妄惑。思惑指贪瞋痴等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此系小乘之理解。若依大乘,则以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思惑,断见惑之位为见道,断思惑之位为修道,了断二惑之位为无学道),往还有如尘飞动,微细不能觉察,需日光照射,才能看见。日光照射,有如我们在定中用智慧观察照了,才能明白。他又说:“澄寂的是虚空,摇动的是客尘。 ”
憍陈如所说的比喻义,是要用智慧去照破无明烦恼,破去摇动的客尘,寂然不动的自性真心便显现了。
我们的自性真心,在眼为见性,在耳为闻性,在舌为尝性,在鼻为嗅性,在身为触性,在意为觉性。我们眼见到东西的时候,见性是不动的,动的是客尘,这很重要,见性是离外缘而独立的。再深入一步,我们这个肉身不过是客店,而自性真心才是主人。我们转动头去看东西,头动了,见性不动。我们看别人的手一开一合,动的是手,不动的是见性,所以释迦牟尼佛强调“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由于我们没有弄清主客,颠倒行事,忘却真心,误认外物是自己,误认旅店是自己,心随尘转,生出种种执着,放不下,看不破,于是起惑造业,不能自拔,不能解脱。
我们的自性真心,是和客尘相离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六识缘境时,即生分别,即是妄想。如分别心未除,即使在定中,灭了一切见闻觉知,能够内守幽闲,也还是法尘分别影事。内守幽闲是进入无人无我的定境,《楞严经》告诉我们,这种境界还只能算暂时得到轻安,只是息灭了前五识的见闻觉知,不为外境所扰。但此时意识中的“定中独头意识”还在里面守着,还在里面分别法尘影事,因为细微不易觉察,仍属虚妄不实。定中独头意识所缘之尘境,所起之分别均甚细微,如无波之流,暗流不息,所以叫它法尘分别影事。如果停留在这种境界上不再前进,就属于顽空了。佛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
3.眚见和本觉妙明 先谈一下“本觉妙明”。本觉,众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妄相,昭昭灵灵,有觉知之德,故名本觉,不是修成的,亦即是如来之法身。这个心体,无始以来,即被无明烦恼所遮覆隐藏。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当然,修治不是对本觉而言,本觉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修治是对妄心无明及烦恼而言,除去这些覆遮之物,本觉便会显现
出来。妙明是寂然常照,妙之体不变,故叫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照。妙明和明妙是有区别的,明妙是照而常寂。
我们常常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出错,那就是不明白“本觉妙明”的道理,偏要在灵灵明明的本觉上加明,便成妄明了。
再谈眚见。有眼病的人,夜间看灯光,灯光上会出现一个五色的圆影。没有眼病的人,所看见的灯光是正常的,没有五色圆影,显然五色圆影是病眼的视觉功能出了毛病造成的,和我们本来的觉性毫无关系。《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患眼病,比喻无明,夜比喻迷,灯比喻藏性,五色圆圈比喻众生之五蕴幻躯,五尘幻境。因为众生有能见之妄见,所以出现外境幻影,妄见若除,眚病不起,就没有幻影了。好眼表示真智,灯代表真理,以真智去见真理,就能见到一真法界的真实相貌了,那是一无所有,清净寂然,就像用好眼看灯一样,没有五色圈的影子。
为什么觉性清净,会出现妄见呢
那是我们本来的真觉,堕在无明之中了,产生了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本觉妙明,是无须加明的,我们有妄心,想在本觉上加明,这样妙明变成无明了,真觉成了妄觉,真见成了妄见。我们的本觉是能够清楚地见到见分和相分两缘都是虚妄,这个本觉妙明才是真心,如果把见闻觉知当作真心,真心就被遮住了,那个妙明的觉体就看不见了。真心起用,离不开见闻觉知,但真心不属于见闻觉知。
《楞严经》说:“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这就是说,见性 (能见的自性 )并不因光明、黑暗等外缘而生,它是常住不生不灭的。《楞严经》又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是说我们见到所见的物象时,所见并不是你的见性。见性是离开所见之物的,所见的作用和能见的功能都不能见到自性。这段话对于我们通达清净实相是十分重要的,实相就是无相,万相均由实相所生。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故生妙有,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就可见到本觉明心。
众生所以沉沦,由于有两种颠倒分别妄见,其一就是别业妄见,又叫眚见。如前所说,眼睛有了病,看见灯光上多出了五色圆影,这是比喻。它所喻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身境本来是惑业所现,但因我们迷惑不知,妄生分别,执外境为实境,妄生苦乐执着。其二是同分妄见。一切众生世界,也是惑业所现,也是不实的虚影,但是由于我们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别,执着心外实有。众生本来都是无漏的妙觉明心,本觉明体,由于无明的遮蔽,就幻现出种种虚妄的见分,就变为见闻觉知,再幻现种种相分,成为山河大地及一切万象。既然是以无明为因,惑业为缘,因缘和合,因此成为和合而妄生(本无所生,四大假合而有生相,故曰妄生),和合而妄死 (本无所死,因和合而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故曰妄死 )。如果能远离诸和合缘(指别业妄见之惑业俱全的和合缘)、不和合缘(指同分妄见的有惑无业的不和合缘)就能灭除二种颠倒的生死根本。有人把佛学佛法的修持归结为三个字“了生死”。如何了法,就是远离二缘,知道他们都是虚妄,不执为实有。灭此二缘,就是灭除生死根本,除却了生死因就能得到圆满菩提,就能得到不生灭的清净妙觉明心,亦即是真心本觉,常住不变的自性。
还要明白,我们的本觉妙明真心,不是因缘 (不从他生 ),不是自然(不是自生 ),非和合(不是共生),非不和合,就不无因而生。这表明,本觉妙明真心,是离诸生相,清净无染的。
我们证菩提心,不是从因缘生,和合而起。菩提是无生法,如果菩提属世间有生法,那就不叫菩提了。
《楞严经》又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它幻化不实,依他似有,观相实虚。它的性是真,都是从常住真心,妙觉明体所生。是依真起妄,由妄而生见分相分。如此认识悟解,当下即可得圆成实相了。
4.如来藏 如来藏,亦称如来藏心,如来藏性。谓佛具有的清净实性或众生身心中所潜藏的佛性。但众生因无明妄想掩盖了此性未能显现,是常住不变之性。如来藏即法身,即佛空性之智。分为空如来藏 (离烦恼所显空性 ),不空如来藏 (具有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 )两种(见胜鬘经)。佛学辞典解释如来藏时,是这样说的:“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三义:
(1)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 (2)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 (3)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 ” 明白如来藏性,对修持者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切生灭去来,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如来藏的德性是常住 (无去无来 )、妙明 (不迷悟)、不动 (本无生灭)、周圆 (无处不遍)这四种德性,称妙真如性。如果在如来藏里去寻求生死去来,那是了不可得的。觉悟了,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就可了脱生死。
…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