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P2

  ..續本文上一頁意識 ),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 (妄心 )。心中起的道理,即是幻法,即是妄見,執著于這個幻我幻見,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妄心。修持佛法,想開發般若智慧,也得用這個妄心,也得用六根六塵六識。如果認識到妄心造成幻法,那麼一切人事,生死涅槃,都是幻。由此又可覺知本來也沒有生死,都是妄心的枉自造作。既無生死,也用不著涅槃。諸法空相,涅槃等空華,這是大徹大悟的了義境界,但對衆生來說,還得從破妄心做起。若從上述了義,自可不分真心妄心,分出真妄是一種方便權巧,“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如果妄心不除,世間的一切妄用不廢,衆生就不得解脫之道。真心是寂然常照的無心之心,不起念時,我們的見聞覺知仍舊十分明了,但無分別,寂然不動。如果起念,分別人事,但心不顛倒,不攀緣,不隨境轉,頓然回到無心本位,這還是真心起用。如果心隨境轉,不斷攀緣,漸入迷途,那就是妄心了,但本體不失。

  2.憍陳如因悟客塵二字而證果 《楞嚴經》中釋迦牟尼對當時的聽衆說:“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釋迦牟尼悟道後先到鹿圓去度曾跟隨他的憍陳如等五人,對他們講過上面那句話,如今佛又用來教導衆人。憍陳如站起來說他是因悟“客塵”二字而證果的,他說了一番道理:“比如旅客到旅店中,吃住之後,自然要繼續上路,並不留在旅店裏,但旅店的主人自然是不離開的。”這裏,主人比喻常住真心,旅客比喻客塵妄想、無明及見思二惑。憍陳如又說:妄想分別不能永久存在,所以叫它客人,真心是常住不動的,所以叫它主人。因此明白了不住是客的義理。又如雨過新晴的時候,太陽升到天上,陽光射入門縫,從射入的光線中便可看見塵埃飛揚的景相,塵質輕而浮動,虛空卻寂然不動。我們的見思二惑(概括叁界煩惱之通稱。見惑,指諸種妄見,如我見邊見邪見等妄惑。思惑指貪瞋癡等迷情,思慮世間事物而起之妄惑,此系小乘之理解。若依大乘,則以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爲見惑,俱生起之煩惱所知二障爲思惑,斷見惑之位爲見道,斷思惑之位爲修道,了斷二惑之位爲無學道),往還有如塵飛動,微細不能覺察,需日光照射,才能看見。日光照射,有如我們在定中用智慧觀察照了,才能明白。他又說:“澄寂的是虛空,搖動的是客塵。 ”

  憍陳如所說的比喻義,是要用智慧去照破無明煩惱,破去搖動的客塵,寂然不動的自性真心便顯現了。

  我們的自性真心,在眼爲見性,在耳爲聞性,在舌爲嘗性,在鼻爲嗅性,在身爲觸性,在意爲覺性。我們眼見到東西的時候,見性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塵,這很重要,見性是離外緣而獨立的。再深入一步,我們這個肉身不過是客店,而自性真心才是主人。我們轉動頭去看東西,頭動了,見性不動。我們看別人的手一開一合,動的是手,不動的是見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強調“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由于我們沒有弄清主客,顛倒行事,忘卻真心,誤認外物是自己,誤認旅店是自己,心隨塵轉,生出種種執著,放不下,看不破,于是起惑造業,不能自拔,不能解脫。

  我們的自性真心,是和客塵相離而獨立存在的,我們的六識緣境時,即生分別,即是妄想。如分別心未除,即使在定中,滅了一切見聞覺知,能夠內守幽閑,也還是法塵分別影事。內守幽閑是進入無人無我的定境,《楞嚴經》告訴我們,這種境界還只能算暫時得到輕安,只是息滅了前五識的見聞覺知,不爲外境所擾。但此時意識中的“定中獨頭意識”還在裏面守著,還在裏面分別法塵影事,因爲細微不易覺察,仍屬虛妄不實。定中獨頭意識所緣之塵境,所起之分別均甚細微,如無波之流,暗流不息,所以叫它法塵分別影事。如果停留在這種境界上不再前進,就屬于頑空了。佛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 ”

  3.眚見和本覺妙明 先談一下“本覺妙明”。本覺,衆生之心體,自性清淨,離一切妄相,昭昭靈靈,有覺知之德,故名本覺,不是修成的,亦即是如來之法身。這個心體,無始以來,即被無明煩惱所遮覆隱藏。一旦依修治之功,始顯其性德。當然,修治不是對本覺而言,本覺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修治是對妄心無明及煩惱而言,除去這些覆遮之物,本覺便會顯現

  出來。妙明是寂然常照,妙之體不變,故叫寂,明之用是隨緣,故叫照。妙明和明妙是有區別的,明妙是照而常寂。

  我們常常在一個關鍵問題上出錯,那就是不明白“本覺妙明”的道理,偏要在靈靈明明的本覺上加明,便成妄明了。

  再談眚見。有眼病的人,夜間看燈光,燈光上會出現一個五色的圓影。沒有眼病的人,所看見的燈光是正常的,沒有五色圓影,顯然五色圓影是病眼的視覺功能出了毛病造成的,和我們本來的覺性毫無關系。《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患眼病,比喻無明,夜比喻迷,燈比喻藏性,五色圓圈比喻衆生之五蘊幻軀,五塵幻境。因爲衆生有能見之妄見,所以出現外境幻影,妄見若除,眚病不起,就沒有幻影了。好眼表示真智,燈代表真理,以真智去見真理,就能見到一真法界的真實相貌了,那是一無所有,清淨寂然,就像用好眼看燈一樣,沒有五色圈的影子。

  爲什麼覺性清淨,會出現妄見呢

  那是我們本來的真覺,墮在無明之中了,産生了能見的見分和所見的相分。本覺妙明,是無須加明的,我們有妄心,想在本覺上加明,這樣妙明變成無明了,真覺成了妄覺,真見成了妄見。我們的本覺是能夠清楚地見到見分和相分兩緣都是虛妄,這個本覺妙明才是真心,如果把見聞覺知當作真心,真心就被遮住了,那個妙明的覺體就看不見了。真心起用,離不開見聞覺知,但真心不屬于見聞覺知。

  《楞嚴經》說:“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這就是說,見性 (能見的自性 )並不因光明、黑暗等外緣而生,它是常住不生不滅的。《楞嚴經》又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說我們見到所見的物象時,所見並不是你的見性。見性是離開所見之物的,所見的作用和能見的功能都不能見到自性。這段話對于我們通達清淨實相是十分重要的,實相就是無相,萬相均由實相所生。實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故生妙有,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就可見到本覺明心。

  衆生所以沈淪,由于有兩種顛倒分別妄見,其一就是別業妄見,又叫眚見。如前所說,眼睛有了病,看見燈光上多出了五色圓影,這是比喻。它所喻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身境本來是惑業所現,但因我們迷惑不知,妄生分別,執外境爲實境,妄生苦樂執著。其二是同分妄見。一切衆生世界,也是惑業所現,也是不實的虛影,但是由于我們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別,執著心外實有。衆生本來都是無漏的妙覺明心,本覺明體,由于無明的遮蔽,就幻現出種種虛妄的見分,就變爲見聞覺知,再幻現種種相分,成爲山河大地及一切萬象。既然是以無明爲因,惑業爲緣,因緣和合,因此成爲和合而妄生(本無所生,四大假合而有生相,故曰妄生),和合而妄死 (本無所死,因和合而有生相,亦因和合而有死相故曰妄死 )。如果能遠離諸和合緣(指別業妄見之惑業俱全的和合緣)、不和合緣(指同分妄見的有惑無業的不和合緣)就能滅除二種顛倒的生死根本。有人把佛學佛法的修持歸結爲叁個字“了生死”。如何了法,就是遠離二緣,知道他們都是虛妄,不執爲實有。滅此二緣,就是滅除生死根本,除卻了生死因就能得到圓滿菩提,就能得到不生滅的清淨妙覺明心,亦即是真心本覺,常住不變的自性。

  還要明白,我們的本覺妙明真心,不是因緣 (不從他生 ),不是自然(不是自生 ),非和合(不是共生),非不和合,就不無因而生。這表明,本覺妙明真心,是離諸生相,清淨無染的。

  我們證菩提心,不是從因緣生,和合而起。菩提是無生法,如果菩提屬世間有生法,那就不叫菩提了。

  《楞嚴經》又說:“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它幻化不實,依他似有,觀相實虛。它的性是真,都是從常住真心,妙覺明體所生。是依真起妄,由妄而生見分相分。如此認識悟解,當下即可得圓成實相了。

  4.如來藏 如來藏,亦稱如來藏心,如來藏性。謂佛具有的清淨實性或衆生身心中所潛藏的佛性。但衆生因無明妄想掩蓋了此性未能顯現,是常住不變之性。如來藏即法身,即佛空性之智。分爲空如來藏 (離煩惱所顯空性 ),不空如來藏 (具有不可思議的解脫功德 )兩種(見勝鬘經)。佛學辭典解釋如來藏時,是這樣說的:“真如在煩惱中,謂之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依《佛性論如來藏品》,藏有叁義:

  (1)所攝之義。真如立于衆生之位,則含和合不和合二門。爲和合門者,生一切之染法,爲不和合門者,生一切之淨法,一切染淨之法,皆攝于如來之性,即真如,故雲如來藏。易言之,則真如攝一切法,如來藏一切法也。 (2)隱覆之義。真如在煩惱中時,爲煩惱隱覆如來之性德,而不使顯現,故名如來藏。是衆生之煩惱藏如來也。 (3)能攝之義。真如在煩惱中,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 ” 明白如來藏性,對修持者來說十分重要。這是因爲,一切生滅去來,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如來藏的德性是常住 (無去無來 )、妙明 (不迷悟)、不動 (本無生滅)、周圓 (無處不遍)這四種德性,稱妙真如性。如果在如來藏裏去尋求生死去來,那是了不可得的。覺悟了,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是常住真心妙明性體,就可了脫生死。

  …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