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因一念無明,就把妙明圓覺的自性,束縛在四大六根裏面,妄認四大六根爲自體,對于五大六塵的物質世界,又執爲心外實法,妄生取著,因此,我們就不能超脫叁界,了脫生死。
六根之性是不變的,它是由于依真起妄,起惑造業,顛顛倒倒,在圓融的自性中幻化出六根來,于本來非一非六的精明體,生出一和六的虛妄分別。就好像虛空,本來無形無相,但若加上不同的器皿,就有方形圓形的分別,如拿掉器皿,只剩一個虛空了,又說虛空是一。其實,一也沒有,虛空是永恒不變的,無同無異,更不能說是一非一。
我們的六受用根是怎麼來的呢
弄清楚是很有好處的。
先說眼根,它是由明暗兩種色塵,粘著在元妙圓融的真性裏,真妄和合,發爲見精。見精與色塵結合,成爲眼體,這是勝義根。這根元名清淨四大,佛眼法眼才能看見,它像葡萄一樣。依勝義根,生出浮塵根,即肉眼。見精寄托在浮塵根之肉眼,向外攀緣一切色塵境界,根隨塵轉,流逸奔色,終日執著在色相上。
耳根。是由動靜二相相搏擊,粘著于妙圓真心中,産生聞精,聞精和聲塵結合,便成勝義根的耳體。依勝義根生出浮塵根,即肉耳。耳體是清淨四大,浮塵根則向外攀緣聲塵境界,流逸奔聲。
鼻根。是由通塞二相互相顯發,粘著于妙圓真心中,發爲嗅精,嗅精與香塵結合,便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鼻體,再依勝義根變爲浮塵根,即肉鼻了,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肉鼻上,向外攀緣一切香塵境界,流逸奔香,循塵轉動。
舌根。由恬淡和多味兩種相互相參雜,粘著在妙圓真心中,發爲嘗精。嘗精對映味塵,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即舌體,依勝義根變爲浮塵根,即是肉舌,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嘗精就寄托在肉舌,向外攀緣一切味塵境界,終日流逸奔味。
身根。由于隔離和接合二種觸塵互相摩擦,粘著在妙圓真心中發出覺精。覺精和觸塵對映,搏取觸法而成內清淨四大勝義根,即身體。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亦即肉體之身,也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覺精就寄托在肉身上,攀緣各種觸塵,終日流逸奔觸。
意根。由于生滅兩種法塵相互連續,粘著在妙圓真心中,發生知覺的作用,叫知精。知精對映法塵,攬取法塵,成爲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爲浮塵根,亦即肉團心,也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的意思上。肉團心是不可見,內照法塵卻能知道和思量,隨法所轉,終日流逸奔法。
上面所說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如來藏性,由于有了加覺加明,就變爲妄覺妄明,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精的功能都失去了。因爲和妄明妄覺粘在一起,成爲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其用則妄。真性和妄塵膠合在一起,發出見分之光。原本是一精明,因爲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有六種作用了。
我們需要明白:“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觸覺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這就是說,離開客塵,都成妄體。一定要明白,攬塵結根,是妄體,元明照用,才是真體。
分清了真妄,我們就應不循動靜離合恬變通塞生滅明暗等十二種有爲相。任隨選拔一根,
不讓它和妄塵粘合,而使它潛伏于內,歸于本元真心,就會發出本有的明耀。只要發出本有的光耀,就既不受內根的局限,又不爲外塵所滯礙,真心便會顯現,其余五根,自然也會同時解脫。
只要我們不隨外塵所起的妄知妄見,本有之真知真覺,不用靠勝義浮塵二根,而能發出靈明之功能。這時,根塵都脫掉了,六根便能互用,任何一根,都具有其余五根的作用,這就叫六根清淨,自在無礙。
如果六根都得解脫,自性裏面就會發出玉一般的智光,那麼一切浮塵及器世界的種種變化相,都會像滾湯澆冰一樣,你的心光就會變成無上真知真覺。
從任選一根修起,任隨一根得解脫,都會使我們到達六根清淨,妙覺圓明,這是《楞嚴經》的一大要旨,因爲“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根和塵有內外之分,根是八識之見分,塵是八識之相分,像是蝸牛的兩只角,伸出來爲二,縮回去便是一個八識。既然同源,向外跑便是根塵,向內伏便是解脫。能分別之識心,是虛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無實體,同病眼看到的空華一樣,是虛妄的。
“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由于有六塵,引發六根之知見,根是依塵才能有用,塵要托根才顯出相分來,見分和相分都沒有獨立的自性。就像交並的蘆荻一樣,一根倒了,另一根也隨之倒下失去作用。所以,在知見上再立一個知見,是妄上加妄,是無明的根本。如果能修到知而無知,見而無見,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那才是無漏無妄之真淨境界。
要解脫六根,也應逐一來解,先解第一結分別我執,離開塵相;再解俱生我執,除盡根結。塵消根盡,證得人我空,便能超出分段生死。然後再解分別法執、俱生執,得到空性圓明,亦就是法解脫。解脫法執之後還要返照,俱空之境不生,就能得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真定,亦是證得楞嚴大定。這就是菩薩從叁摩地中得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根結盡解,妙心已悟,空性圓明。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