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

  關于《楞嚴經》傳來中國,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據經籍記載,《楞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來的。當時 (大約是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六百多年,相當于漢朝桓帝時期 ),印度將此經視爲國寶,禁傳國外。唐初,玄奘法師去印度求法時,並未帶回此經。到武則天時期,一位名叫般刺密谛的印度法師,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了。他爲了逃避印度邊關的檢查,先用極細薄的白(左疊右毛 )寫好經文,然後割開手臂,將經文藏于皮下,待創口平複,才帶出印度國境。到了廣州,與被貶的丞相房融相遇。房融請他到廣州的一座大寺院製止寺翻譯此經,所以,現在我們才有幸看到這部經書。

  與此經相關的另一個故事,也很有意義。

  隋代的高僧智者大師,對佛學很有研究。他創立了“叁觀”學說,對當時及後世影響都是很大的。有次他遇到一位從印度來的和尚,雙方討論佛學,智者大師也談了自己的觀點。那位印度和尚聽了後說:“你的理論與印度的《楞嚴經》意旨相符合。 ”智者大師聽了後很高興,他就向西方叩拜,希望能看到《楞嚴經》。他拜了十八年,始終未能見到《楞嚴經》。《楞嚴經》是在他圓寂以後一百零八年才譯爲中文的,那時已經是唐中宗神龍元年 (公元 705年)了。

  《楞嚴經》是正法的代表,用《楞嚴經》所說的法來指導修定,最爲殊勝。明末高僧智旭曾經評價說:“此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楞嚴經》的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值得說一下的是“密因”二字。什麼叫密因

  一個人定力的本體叫密因,是人人都有的,但人人都不知道,它是個秘密,所以叫密因。除了這一意義外,佛在《楞嚴經》中還說了一些修證大乘佛果的密因,仔細地研讀,就會發現這些秘密。佛講這些密因幹什麼

  是用來“修證了義”的。“了義”是什麼

  學到極點,證到極點,無法可學,無法可證了,就叫了義。《楞嚴經》的用途,就是用佛講的密因去修證至高無上的佛果的。

  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有六種因緣,明白這六種因緣,對理解持受《楞嚴經》是有莫大的好處的。

  第一因緣是“恃多聞,忽定力”。

  有的人仗恃自己博聞強識,便忽視了修定力,不去參禅打坐,不懂解行並重的道理。聞法聞經是解,修定是行,解行並重才是正修。《楞嚴經》主要是談修定的,對小乘大乘及未入乘的衆生都有用,是廣被叁根的。

  第二因緣是“警狂慧,護邪思”。

  修持禅定的人,如果慧多定少,便會出狂慧,而狂慧很易生邪思,也易接受邪思,爲自己的種種邪思辯解,便會害己害人。所以要警告忽視修定的人,只有重視修定,定慧等持才能順利前進證得菩提道果。

  第叁因緣是“指真心,顯根性”。

  爲衆生指示真心乃是本有的佛性,不是肉團心。明心見性,必須明白真心是什麼才有可能見到它(見性)。經中指出,我們的常住真心是不去不來,不動不變,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它既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

  第四個因緣是“示性定,勸實證”。

  “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我們修定,要修正定,不修邪定,在定上面,正邪的區分,從性定上下功夫,把妄想的根連根拔掉,達到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就是正定。定和慧是等持的,慧多定少是狂慧,定多慧少是枯禅,定慧等持,是真定,是性定。如把心識當真心,雖也能出現寂滅境,但都不實在,一有機會妄念仍會出來,仍是不得究竟。性定是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第五因緣是“銷倒想,除細惑”。

  衆生之所以受苦,是因爲他們都有顛倒想,把苦看作樂,把無常看作恒常,把假我看作真我,把不淨看作淨。總之一切都作顛倒想。《楞嚴經》就是要幫助我們“銷倒想”,還要“除細惑”,細惑是什麼

  是細微的顛倒想,要幫助衆生除去一切顛倒想。

  第六因緣是“明二門,利今後”。

  二門之義有數種,《楞嚴經》所明之二門,也並非一。其一是權、實二門 (又稱平等法門與方便法門),權是權宜之義,是在實法中善巧運用,是暫時性的,方便性的。在弘法中,運用權巧方便法門,是爲了引導衆生趨入實法之門。實法則是永遠不會變易的。明白這兩種法門,有利于度化衆生。

  其二是定、慧二門。定門,就是修定,智照法界而心性常湛然,謂之照而寂,是諸佛菩薩之定門。慧門,心性雖湛然不動而常照法界不出錯謬,謂之寂而照,是諸佛菩薩的慧門。明白定慧二門的道理,修持中定慧等持,止觀雙運,就能順利證得道果。《楞嚴經》是有很大一部份內容談修定的,對定和慧、寂和照的關系有明確的闡述。定慧等持,止觀雙運,是

  禅定的基本路線。

  其叁是福德門和智慧門。菩薩六度萬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均屬福德門。智慧門是了知諸法實相,即般若波羅密。

  其四,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心真如,真是真實,如是如常,真心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名真。常住而不變,故名如。《楞嚴經》所講之禅定,屬真如叁昧定,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及至根除。《楞嚴經》用許多篇幅爲人們揭示自性真心實相,攀緣心之虛妄不實,以此引導修持者認識自家的主人公,應內求而不外求。心生滅門,指意識心 (肉團心 ),依因緣合和離散而有生滅,虛妄不實,衆生顛倒,以妄爲真,以虛爲實,迷卻自性,而不能脫離苦海。明此二門,當一心修定,運用妙觀察智,去照見五蘊皆空,方可度一切苦厄。

  爲了讓讀者能較好運用《楞嚴經》的思想來修定,我們再深入闡述以下幾個問題。

  1.修定必須破妄顯真 妄是妄心,真是真心。佛學中的“心”的概念比較難于理解。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湛然常住的,真心自性是清淨光明的。真心既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虛空大地山河海洋連同我們自身,都在真心之中。如果一旦見到真心,就是真正的悟道了。真心啓用,人的潛能就得到徹底的開發了,不僅有無上智慧,而且有巨大的神通(世間叫特異功能,悟道後出現的特異功能,是世間特異功能大師們所無法望其項背的),這就是佛學的真心觀。修持佛法的人,必須明此理,樹此觀,修持才能有成就。

  那麼是什麼東西障礙了我們遮蔽了我們,使我們見不到自性真心呢

  那就是無明。無明是從梵文 Aritya意譯而來,有愚昧、暗昧、無有智慧、不明真實之義,特指對佛學所說的真實的事、理、谛等的無知,亦稱癡 (moha),根本煩惱之一。佛教諸乘諸宗幾乎皆以無明爲衆生生死流轉的最終原因,乃至羅漢、緣覺、菩薩未能圓滿成佛的根源。無明是佛學上的專用名詞,與世間的不明白事理還不是同義。所以,哪怕你是學問家,有碩士博士學位,若不明佛法中所說的有關真實的事理,仍然是無明。即令是研究佛學,精通叁藏,什麼道理都懂了,就是不去行,不依法實踐,只把佛法當作理論和學問,個人行爲中,仍然是追名逐利,貪瞋癡疑慢絲毫未除,也是無明。所以無明又不僅是明與不明的問題。

  無明是從哪裏來的呢

  《楞嚴經》中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有位禅師,把這四句話的標點改了一下,使原句成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樣,原句的含義更明晰易懂了,這位禅師因此而悟道。《楞嚴經》告訴我們,知見是無明的根本,只要做到知見不生,就達到了涅槃境界。這裏也解釋一下“涅槃”。一般人常把涅槃誤認爲是死之義,不是的,涅槃是修持的圓滿境界,所以《楞嚴經》說達到知見不生,就是涅槃境界。

  那麼,我們用六根六塵六識所生起的知見爲什麼是無明呢

  爲什麼不能明白佛法所講的真實事理呢

  是因我們的妄心在起作用,它雖依真而起,但卻妄加分別,隨境攀緣,生起各種妄心妄見來。有以下幾種:

  身見。又叫我見我所見,不知道身體是五蘊假合而成,把身體看爲實有,因而妄生貪愛,忘記了真我。又不知我身邊之諸物,無一定之所有主,妄認爲實爲我所有物。把我見和我所見合起來叫身見。這個身見是很厲害的,使我們迷失本性,不能自拔。

  邊見。常常不是執空,就是執有,總是落在斷常二邊,不能得中道了義。

  邪見。不承認事物的因果關系,認爲沒有可以招致結果的原因,也沒有由原因而招致的結果,因此認爲惡不足恐,善亦不值得稱爲好,這種見是見中最邪惡的。

  見取見。以低劣的見解爲根據,取種種劣事,並把它看作最殊勝最美妙的事物。

  戒禁取見。一種是非因計因的戒禁取見。有這種見的人,把雞犬戒當做生天之因(效雞一足獨立,效狗吃糞便等 )。二是非道計道的戒禁取見,修塗灰斷食等苦行,以爲涅槃之道。釋迦佛在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就是如此持戒。

  以上五種妄見稱爲見濁,又稱五利使,能使衆生很快造業而墮落。還有以五鈍使爲體的煩惱濁,也是五種妄心。

  貪心。于順情境上生貪而無厭之心,指以占有欲爲本的貪愛貪求,如貪名利,貪色等。

  瞋心。于逆情境上,生瞋怒怨恨之心。是一種有害于他人的仇恨心理。

  癡心。癡迷不能覺察之心,亦即無明。

  慢心。即是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之心。

  疑心。于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持受。

  由于種種妄心妄想妄見,生起了衆多的煩惱,遮蔽了真心。錯把妄心爲自性,反而把真心忘卻(但沒有遺失 )。每個人的自性真心與佛心是相同的。凡夫之所以爲凡夫,並不因爲缺少真心,而是忘卻了真心,遮蔽了真心。所以,修持佛法,就是要破除妄心,讓真心顯露。修定,是破妄顯真的有效辦法。

  我們的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和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相對時起了認識,叫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禅定指要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