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塑像,觀佛像之殊勝莊嚴。觀字像,可觀一月輪于前,大如指甲,上有吽字,筆劃細如毛發。
c.觀想明點法 明點代表佛心,其形如卵,其大如豆,像一佛舍利,光明奪目。觀想時,應一心專注,觀此明點在印堂前約 4厘米,然後向前方移動 20厘米,以弧形線路從膻中部位進入體內,沿中脈進入下丹田,並停留在此處。這時,微微意守此明點,觀想此明點,進入大定。入大定的標准是出現腹內吸的景相,力量較強,大約使臍上下各有一拳頭大小的位置被吸動而且內收。此時,六脈微弱,接近于無,呼吸也微弱,呼吸狀況對腹部之內吸並無影響,這就是古籍上所說的“息住”“脈住”現象,不是完全沒有,而是變爲細相了。達到此一境界後,不可過于追求,每月只能練此法 3—5次,每次 30分鍾至一小時。在這一限度內,對健康和開智均有好處,超過,就是失誤,切記。
(2)專注于有氣息物體之瑜伽
a.金剛數息法。行此法時,結跏趺座,結定印。 數息 身心安靜後,集中精神于呼吸,以細微可聞之聲數出入息。每坐之數息次數,可依次增加,如一天修四坐,則第一次僅數 21息,第二坐數 30—40 息,第叁坐再增,第四坐隨力數,要求數息不亂,一一明晰,若有錯誤,從頭再數。初修時,平均每息約爲 4秒,當逐漸延長每息之時間,息調得微細悠長,達到每分鍾一息,就可算二禅息住了。
隨息
心隨息出,心隨息入,注意呼吸何時開始,如何吸入,息入到體內哪些部位,是否遍全身
氣息如何從鼻到臍
息與息之間住氣多久
如此,即可得知呼吸遠近長短的性相,並知吸入之氣淨潔清明,呼出之氣混濁不淨。
止息
即觀察呼吸之氣在身內住于何處。入息時應住于臍,並布住全身;若僅住于臍,仍屬粗觀,必觀氣遍住全身,方爲細觀,這樣,心與氣始能合住。
觀息
觀氣息之五種顔色隨息出入,不相混雜。地氣爲黃色,水氣爲白色,火氣爲紅色,風氣爲綠色,空氣爲蘭色,若一呼一吸中均具足五色,各不相混,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減。
還息
每一出息觀白色光明之□嗡字,靈息從頭頂入,由中脈直達丹田,每一入息觀真言□吽字放蘭色光明。每一住息觀□ (阿)字,發紅色光明,光照丹田,字均直立空中,筆劃清晰明亮。這樣轉出、入、住叁氣爲叁真言字,可通解全身脈結之氣,使之進入中脈。
淨息
呼吸漸次減慢減弱直至停息,可以使支脈解而中脈開,業氣盡而智氣現,清淨自性便會顯現。
b.寶瓶氣“先吐氣叁口,清除體內濁氣,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氣封于密 (即下丹田 ),住氣愈久愈好,然後噴出。”住息時,腹部會出現內吸的現象,是好事。但亦應循序漸進,不可初練時即硬住氣,那樣會出毛病。練習寶瓶氣,可使思想不依呼吸,使心離息而獨立。通常,我們的心之起伏,常與息相依,息動則心動。本法換氣使氣息停滅,則爲氣所引起之妄念,亦自然息滅。
以上之六種方法,任選一適宜自身者去修即可,不是都要修,到有相當定力時,才可修無生瑜伽。
(3)不專注于物體之瑜伽 a.切斷想念法 (切念法 ) 禅定中一有妄念萌發立即連根切斷。
若其力未充,則切不勝切,斷不勝斷,切念反而成了大忘念,那麼就用下面的縱念法。
b.放任想念法
(縱念法) 禅定中念頭起時,采取漠不關心,不理不管,既非隨他去,亦不阻止他,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任其行動,行者繼續禅定。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把牛羊比做妄念,知道牛羊在活動、奔跑的是誰
是牧童。在比喻中,牧童比的誰呢
想清這個問題很有助于止妄念的。
白教祖師說:“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則“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靜流水者,則“明滿”;完全放棄整治但縱任之,則心永“安止”。此爲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
薩啰哈大師說:“若束縛之,此心反欲奔馳于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而得安止而不動,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駱駝。 ”
c.心不動念法
①撚婆羅門線法 禅定恰到好處,如撚線,不松不緊,細心而均勻,調整心念,不可太緊,不可太松,張弛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
《般若佛母頌》說:“初修止時從緊起,于過緊時宜放松,緊複松兮松複緊,善觀于此起慧見。”
②斬繩兩段法 使心與妄念隔離,如斬繩二段,以不屈不撓的決心,維持不分心的警覺。控製妄念的方法,並沒有放棄認知的本能——能知,于是産生新的妄念,因而必須放棄能知及所知,心停在被動的安止境。
③兒童觀畫法 兒童觀畫,以其童心純淨,于畫面形象無取無舍,以此告訴修定者在定境看到各種形象幻景,均應無取無舍。“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各種靈息攝入自己的脈道。如是練習,出現輕妙的狀態,出神的極樂,行者幾乎昏暈。 ”“因練習身心不認知狀態,感覺身浮在空中,發生幻覺或出現幽靈,既不因悅而取,亦不因不悅而舍。這種既不抓緊亦不阻止視覺的方法,稱兒童觀畫法。 ”
④象體無覺法 定力已深,至後住階段時,偶有妄念發生,覺知之心仍安住不動,如象觸荊棘,因皮甚厚,不畏刺激,漠然無覺。
由于修定功夫已深,偶起妄念,防止意識會自動出現,不請自來,形成相對。須知防止意識産生,亦是妄念,故應在妄念起時,既不阻止,亦不爲所動。
(4)專注瑜伽最後安止境 如海洋平靜無波,仍有覺知,但心已達平靜之本元狀態,認知一切爲一元的妙觀察智生起,不爲任何幻動所迷。達此境界,可修無生瑜伽。
2.無生瑜伽法《法要》稱:“修習無生瑜伽,分析動與不動的本性,並通達宇宙意識,分叁部分: 1.分析動與不動; 2.通達無上菩提; 3.無生瑜伽禅定。 ”
(1)分析動與不動 分析心之動與不動,需要下列分析過程:
在不認知的安止狀態下,或不重視想念之生滅狀態下,出現妙觀察智,然後再觀察:當心不動時,不動心之真實本性如何
如何保持不動
如何從不動變動
當動時,是否保持不動之安靜
在不動狀態時,是否有動
動與不動有何差別
動(想念)之真實本性如何
動如何變不動
”
此種精妙的提問,可以引導讀者直悟玄機,明心見性,《法要》之高明處,不可輕視。
“行者始知,“動”既非異于“不動”,“不動”亦不異于“動”。這樣觀察,如對“動”與“不動”之真實本性仍未參透,應觀察妙觀察智是否有異于動與不動,或觀察這是否是動與不動的真實本性。經過這樣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無所發現,因觀察者 (心)與被觀察者 (想念),是不可分離的。不能認知不可分離的真實本性的境界,名爲“心行處滅”,或謂之“言語道斷”。”
“西藏大手印祖師說:“幻心境雖高,終只幻加幻,超過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見及所見,究竟不可分;依上師慈教,乃達此妙谛。 ””
“又印度寂天聖者大師說:“堅住叁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 ””
“又《大寶積經迦葉品》說:“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生火刹那間,而複燒二木;動不動合一,能生于正智;生彼正智已,動不動俱亡。 ””
以上所述,已離于言诠,其理甚深,與心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理。禅定中認知空有一元,不住于空亦不住有,不住于動,亦不住于不動,心系一緣。進而舍此一止境,才能獲得成就。
(2)通達無上菩提“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 (或擾亂 )的感情發生,既非將之放棄,亦不允許控製;應允許他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促之成型,行者僅認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雖未被
放棄,其實相 (或自性空相 )自然呈現,用此種方法,來看阻礙菩提道上之一切,反爲所用,此即所謂利用道障以見道。 ”
“行者僅認知想念,無取無舍,可了解能舍棄的心與被舍棄的念兩者不可分離,心即獲得解脫。這種解脫技巧,稱爲練習崇高道的精髓,或稱爲禅定之反面法。 ”
“心解脫後,行者憫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認知自心真相,未得如我之解脫自在,遂生無限同情之大悲心。 ”
依此法修行,得見真如自性,把心安于無生無滅的境上,此即無生法忍。複生起大悲心,普度衆生成就。
(3)無生瑜伽禅定 ①現在過去未來叁時之禅定 用妙觀察智對過去未來現在進行分析,叁者本來一體不可分離。現在之念,停住不過刹那即成過去,未來念起,即成現在,時間僅爲幻相。由此可知,心所示現的時間及一切皆爲幻相,一切生滅法,離開真心外,了不可得。進而認知時間、生死均不實存,菩提亦如虛空,無始無終,不生不滅,超越時空。
②心與物之分析禅定“從物質與非物質之觀點,加以分析:有情之心,是物乎
抑非物乎
如謂物,是何物質組成
如謂具體存在,是何形狀
是何顔色
如爲認知本能,將同于生滅之想念乎
如爲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觀點
誰造此心
”
“如心爲物,行者于禅定後,能視作實在的。但從妙觀察智的觀點,心不能稱爲任何實物,不能歸入物的一類。用妙觀察智分析,心不能列入非物一類,亦不能證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邊,所以稱中道。 ”
“此種信念之建立,非來自演繹法、歸納法,但源于上師之慈教。此各人自有之寶藏,只是能否注意而已。因此,這種教導,被稱爲大真理。如偈雲:上師所教深入心,啓示各人自開悟,悟自心中各懷有,唾手即得無價寶。 ”
③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禅定“有情之心是一個乎
抑數個乎
如爲一個何能示現種種幻象
如爲數個,如何能這樣
所有之心,皆不可與真空體性封鎖分離。
“如是觀察,心不可數,既非單一,亦不是多數,單一是…
《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