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指要(逸塵)
目錄
序一
序二
代序
一、釋迦牟尼佛是從修定悟道的
二、現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嗎
叁、羅睺羅用定法證得羅漢果位
四、密勒日巴修定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六、十六特勝觀——系統的四禅八定
七、宗喀巴大師一派的禅定
八、四禅八定與五十種陰魔區
九、用《楞嚴經》的思想來指導修定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十一、加行,禅定的關鍵
十二、加行階段的功法
(上)
十叁、加行階段的功法
(下)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
參考書目
後記
序一
陳兵
禅定,是先民們所發明的一種自我鍛煉心智的方法,後來被多種宗教用作修煉之道,佛教從釋迦牟尼開始,便十分重視禅定的修習,《阿含經》中佛言:“無禅不智,無智不禅。 ”《大智度論》說:“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禅定生。 ”由定生慧,以智慧斷煩惱,被強調爲超出生死的必由之徑。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道教等多種宗教,也都很重視禅定修煉。長期以來,禅定雖爲宗教所專用,賦予神秘色彩,其實質卻超越宗教,是一種可以用科學方法實驗驗證的專門技術,且不說了生脫死、成仙作佛,當下便可有祛疾健身、益智安神、調節心理、改造人格、享受禅悅等效用。當代氣功界普遍把禅定看做氣功,實則禅定較之氣功,有體系龐大、理論精致、境界深妙、宗旨高遠之長,超越氣功。禅定,實爲溝通人與天、世界與出世間的橋梁,乃人體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在諸家禅定、瑜伽、氣功中,佛教禅定之學最爲精深博大。 20世紀 80年代初以來,隨氣功、人體科學熱的興趣,佛教禅定學被國人所重識。拙著《佛教氣功百問》、《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二書,對佛教禅定學的淵源、理論、基本方法等作過較爲全面的介紹,但只是對大量禅定典籍作了總結歸納,重在知識性、學術性,較少可操作性。
今有幸拜讀逸塵先生大作《禅定指要》,甚爲高興。逸塵先生與我相識數年,多所接觸,爲一有真修實證的有道之士。他有緣拜世外高人道家天無道長、佛家白眉和尚爲師,多年潛修禅定,在理論和實修上都深有造詣。其爲人熱情真誠,不慕名利,不求聞達,有長者之風,毫無時下一般氣功師的江湖氣。更爲可貴的,是他胸懷宏願,想將自己禅修之所證和難得的師傳公諸于世,令更多的人分享,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現代社會、現代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爲科學的發展、文明的建設作出貢獻,利樂衆生,造福人類。
這本《禅定指要》,乃逸塵先生宏願之結晶。是書針對現代人的根機,從衆多禅法中選取切實可行、較少宗教色彩的數種,用通俗的語言,將其修習方法、要點予以具體介紹。其中所述安般守意法、大手印瑜伽法、持經、念佛、准提法、大悲咒法、蓮花生大師法、心中心法等,皆佛教禅法中的精粹,依法修持,淺則可健身益智、證入四禅八定、發五神通,深則可得大智慧、大解脫,證果成佛,與尋常氣功,殊爲不同。所列方法,非僅依據經論,有典可稽,而且經逸塵先生驗證,有實踐經驗在其中。尤其是准提法、心中心法二法,乃密法中的總持大法,書中所列,乃經成就者白眉和尚所傳,有特具的加持力,甚爲寶貴。這些方法,入門容易,老少鹹宜,與氣功極易銜接,無須灌頂,無須傳承信息(實際上皆有傳承信息),無須繁雜儀軌,照書即可實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是本書的第一大特點。
本書的第二大特點,是事理兼融,以佛法和科學知識闡明了禅定的機理,指明了禅定證入的次第和禅修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特別強調以正見爲禅定的指導,通過對《金剛經》、《楞嚴經》、《頓悟入道要門論》等的平實闡釋,直指心性,破除執著,掃除迷妄,並得將漸修和頓悟、定和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修定爲開慧的門徑,以佛法的般若智點化了諸禅法,使讀者易于遊入佛法智慧的大海。
本書的第叁大特點,是強調加行的重要性,教人先學會做人修德,遵紀守法,勤勞樸實,
文明禮貌,和氣謙虛,樂于助人,和睦家庭,福利社會,持守善戒,福慧雙修,切忌求神通、急于求成,鼓勵發菩提心,打好禅定的基礎。加行法中還介紹了道家動功、治病法等,有助于清除身障,打通氣脈。
禅定確實是一種效益極大、價值極高的鍛煉方法,是提升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大道。作爲禅定、氣功面向社會流通時代的現代人,若無緣體會一下禅定的妙味,獲得禅定的利益,是爲做人的一大損失、一大遺憾。禅定修習,曆來須明師面授。明師難得、惡友易逢,成爲今天許多氣功愛好者、佛教徒的煩惱,逸塵先生的這本《禅定指要》,爲世人打開了通向禅定之門,可謂不須見面的明師,一編在手,依一門深入,便可直入禅門,得法實益。有緣遭逢者,當深感慶幸,當以依法修習報答逸塵先生及其明師們的一片悲心。
1998年11月序于四川大學
陳兵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佛學研究家,造詣極高,著述宏富,知識廣博,對儒家道家亦有精深的研究。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並任四川大學世界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佛教氣功百問》等。
序二
謝永健
全世界文化與經濟方面的人士,一致認爲世紀之交的叁大産業爲知識産業、信息産業、材料産業。而這叁大産業的基礎産業又是知識産業。知識産業的基本標的當然是人類對知識盡可能多的掌握。而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的方法,一種普遍可以應用,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人類夢寐以求的。如何才可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通常情況來說,因素有二:一是更多的占有信息量;二是信息處理能力的優化。占有信息的量的增大是外延性的,而信息處理能力的優化是自身心力的良性化。盡可能多的占有大量信息在今天人們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了,尤其是電話的出現和信息網絡的開通促進了人們對信息的大量乃至超量占有。但是人腦本身信息儲存與信息處理能力的優化,最根本的是人的心力的良性化。信息儲存量大即所謂知識比較多;信息處理能力強即在面對事物的時候反應准確、反應快捷,也就是人們所謂比較聰明一點、智商比較高。如何訓練人類心力的良性化,現代科學、現代心理學卻研究甚少或缺乏根本性的研究。生物學界有種說法,認爲人的大腦有多少部份終生沒有使用過,因此提出對大腦的開發雲雲。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論道教還是佛教還是儒家思想都認爲人的“心”(不僅僅是指大腦)對信息的儲存量是無限的,而不僅僅是剩下多少有沒有開發的問題。關鍵在于儲存與調用的程序問題,用現代電腦管理上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輸入屏幕的內容存盤了沒有,電腦的兼容性怎麼樣,文本轉換功能設置如何。軟盤、硬盤容量大的,電腦兼容性好的,文本轉換功能強的自然就更聰明,智商就更高,反之就更笨。這在佛教修行的學術上用了一個智慧的“慧”字來表示。人腦的軟硬盤容量怎麼樣更大,兼容性怎麼樣更好,文本轉換功能怎麼樣更強,怎麼樣能夠實現佛教所說的“慧”的狀況,按照佛教修行的說法,叫作“定能生慧”。通過“定”來強化人的心力的良性化,産生再上層次的“慧”。讓人類更聰明一些,讓人類的小聰明變成大智慧,這是逸塵先生和所有傳統文化真修行人的良好願望。
現代社會人們在任用幹部、提拔官員的時候常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考察這個
幹部、這個官員面對順利局面或危難局面時候的決策心態。人們通常把它稱爲心理承受能力。因爲面對事業人們經常會有既承受不起失敗 (失敗讓人沮喪 ),更承受不起成功 (順利讓人腐敗與墮落)的兩極軟弱性。一個政黨、一級政府、一個企業、一個單位都希望使用心理承受力強的幹部,即面臨成功與失敗有較強的“定力”不容易被失敗與成功輕易摧毀的幹部。這是因爲在成功與失敗面前,在利害得失面前,在金錢美人面前具有定力的人,不爲所動,才能産生超過面前這些東西繼續自己要進行的事業新的智慧感。沒有這種定力就産生不了這種智慧,沒有這種定力就進行不了進一步的事業,幹部被摧毀,事業就會被摧毀。這種心理承受能力、這種“定力”,有與生俱來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後天的訓練。這種訓練及訓練步驟,雖然在一些特殊部門如幹部、情報、特警、軍事、武術、體育等行業也有一套專門的可以量化的訓練方法。但是,從根本上說,這些訓練方法還是通過人的肢體和感官進行的外延性訓練,因此,訓練困難而退化容易,很難鞏固。如何探索一種內省的心理素質的訓練,並從心裏自然流出通過肢體與感官外延爲各種技能、技巧、技術,並將這種技能、技巧、技術由原來的爆發性的、一時的、短暫的現象轉變成爲穩定的、可持續性的、有相當耐受力的、身心如一的本能反應,這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各行各業可以共享的一種基礎性訓練。這種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逸塵先生在這本書裏要介紹的“定”的技術。當然,我這裏說的“定”還是初級的“世間定”,這種“世間定”能夠對于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讀者們如真想更聰明一點,倒不妨真正按照逸塵先生介紹的方法進行一些訓練。“世間定”能夠産生“世間智慧”——即工作事業的智慧。這種“定”定久了,深入了就必然會産生飛躍,出現“出世間定”,産生更大的“大智慧”。如果能夠進入“出世間定”,更大的智慧也就産生了,生命就會發生質的飛躍,生命的意義就會突破物質利益、利害得失的局限,在超越生死的永恒的路上走出光輝的腳迹來。
謝永健,現任成都炬星高科技産業發展集團公司董事長。四川省易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並先後擔任過深圳氣功學會會長,廣東惠州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中國華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並發起組建北京中國…
《禅定指要 目錄 序 代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