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目录 序 代序

  禅定指要(逸尘)

  目录

  序一

  序二

  代序

  一、释迦牟尼佛是从修定悟道的

  二、现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吗

  三、罗睺罗用定法证得罗汉果位

  四、密勒日巴修定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七、宗喀巴大师一派的禅定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

  十二、加行阶段的功法

  (上)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

  参考书目

  后记

  

  序一

  陈兵

  禅定,是先民们所发明的一种自我锻炼心智的方法,后来被多种宗教用作修炼之道,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便十分重视禅定的修习,《阿含经》中佛言:“无禅不智,无智不禅。 ”《大智度论》说:“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由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被强调为超出生死的必由之径。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也都很重视禅定修炼。长期以来,禅定虽为宗教所专用,赋予神秘色彩,其实质却超越宗教,是一种可以用科学方法实验验证的专门技术,且不说了生脱死、成仙作佛,当下便可有祛疾健身、益智安神、调节心理、改造人格、享受禅悦等效用。当代气功界普遍把禅定看做气功,实则禅定较之气功,有体系庞大、理论精致、境界深妙、宗旨高远之长,超越气功。禅定,实为沟通人与天、世界与出世间的桥梁,乃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诸家禅定、瑜伽、气功中,佛教禅定之学最为精深博大。 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随气功、人体科学热的兴趣,佛教禅定学被国人所重识。拙著《佛教气功百问》、《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二书,对佛教禅定学的渊源、理论、基本方法等作过较为全面的介绍,但只是对大量禅定典籍作了总结归纳,重在知识性、学术性,较少可操作性。

  今有幸拜读逸尘先生大作《禅定指要》,甚为高兴。逸尘先生与我相识数年,多所接触,为一有真修实证的有道之士。他有缘拜世外高人道家天无道长、佛家白眉和尚为师,多年潜修禅定,在理论和实修上都深有造诣。其为人热情真诚,不慕名利,不求闻达,有长者之风,毫无时下一般气功师的江湖气。更为可贵的,是他胸怀宏愿,想将自己禅修之所证和难得的师传公诸于世,令更多的人分享,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科学的发展、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利乐众生,造福人类。

  这本《禅定指要》,乃逸尘先生宏愿之结晶。是书针对现代人的根机,从众多禅法中选取切实可行、较少宗教色彩的数种,用通俗的语言,将其修习方法、要点予以具体介绍。其中所述安般守意法、大手印瑜伽法、持经、念佛、准提法、大悲咒法、莲花生大师法、心中心法等,皆佛教禅法中的精粹,依法修持,浅则可健身益智、证入四禅八定、发五神通,深则可得大智慧、大解脱,证果成佛,与寻常气功,殊为不同。所列方法,非仅依据经论,有典可稽,而且经逸尘先生验证,有实践经验在其中。尤其是准提法、心中心法二法,乃密法中的总持大法,书中所列,乃经成就者白眉和尚所传,有特具的加持力,甚为宝贵。这些方法,入门容易,老少咸宜,与气功极易衔接,无须灌顶,无须传承信息(实际上皆有传承信息),无须繁杂仪轨,照书即可实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是本书的第一大特点。

  本书的第二大特点,是事理兼融,以佛法和科学知识阐明了禅定的机理,指明了禅定证入的次第和禅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以正见为禅定的指导,通过对《金刚经》、《楞严经》、《顿悟入道要门论》等的平实阐释,直指心性,破除执着,扫除迷妄,并得将渐修和顿悟、定和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修定为开慧的门径,以佛法的般若智点化了诸禅法,使读者易于游入佛法智慧的大海。

  本书的第三大特点,是强调加行的重要性,教人先学会做人修德,遵纪守法,勤劳朴实,

  文明礼貌,和气谦虚,乐于助人,和睦家庭,福利社会,持守善戒,福慧双修,切忌求神通、急于求成,鼓励发菩提心,打好禅定的基础。加行法中还介绍了道家动功、治病法等,有助于清除身障,打通气脉。

  禅定确实是一种效益极大、价值极高的锻炼方法,是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大道。作为禅定、气功面向社会流通时代的现代人,若无缘体会一下禅定的妙味,获得禅定的利益,是为做人的一大损失、一大遗憾。禅定修习,历来须明师面授。明师难得、恶友易逢,成为今天许多气功爱好者、佛教徒的烦恼,逸尘先生的这本《禅定指要》,为世人打开了通向禅定之门,可谓不须见面的明师,一编在手,依一门深入,便可直入禅门,得法实益。有缘遭逢者,当深感庆幸,当以依法修习报答逸尘先生及其明师们的一片悲心。

  1998年11月序于四川大学

  陈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研究家,造诣极高,著述宏富,知识广博,对儒家道家亦有精深的研究。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四川大学世界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佛教气功百问》等。

  

  序二

  谢永健

  全世界文化与经济方面的人士,一致认为世纪之交的三大产业为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材料产业。而这三大产业的基础产业又是知识产业。知识产业的基本标的当然是人类对知识尽可能多的掌握。而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的方法,一种普遍可以应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如何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常情况来说,因素有二:一是更多的占有信息量;二是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占有信息的量的增大是外延性的,而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是自身心力的良性化。尽可能多的占有大量信息在今天人们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了,尤其是电话的出现和信息网络的开通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的大量乃至超量占有。但是人脑本身信息储存与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最根本的是人的心力的良性化。信息储存量大即所谓知识比较多;信息处理能力强即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反应准确、反应快捷,也就是人们所谓比较聪明一点、智商比较高。如何训练人类心力的良性化,现代科学、现代心理学却研究甚少或缺乏根本性的研究。生物学界有种说法,认为人的大脑有多少部份终生没有使用过,因此提出对大脑的开发云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道教还是佛教还是儒家思想都认为人的“心”(不仅仅是指大脑)对信息的储存量是无限的,而不仅仅是剩下多少有没有开发的问题。关键在于储存与调用的程序问题,用现代电脑管理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输入屏幕的内容存盘了没有,电脑的兼容性怎么样,文本转换功能设置如何。软盘、硬盘容量大的,电脑兼容性好的,文本转换功能强的自然就更聪明,智商就更高,反之就更笨。这在佛教修行的学术上用了一个智慧的“慧”字来表示。人脑的软硬盘容量怎么样更大,兼容性怎么样更好,文本转换功能怎么样更强,怎么样能够实现佛教所说的“慧”的状况,按照佛教修行的说法,叫作“定能生慧”。通过“定”来强化人的心力的良性化,产生再上层次的“慧”。让人类更聪明一些,让人类的小聪明变成大智慧,这是逸尘先生和所有传统文化真修行人的良好愿望。

  现代社会人们在任用干部、提拔官员的时候常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考察这个

  干部、这个官员面对顺利局面或危难局面时候的决策心态。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心理承受能力。因为面对事业人们经常会有既承受不起失败 (失败让人沮丧 ),更承受不起成功 (顺利让人腐败与堕落)的两极软弱性。一个政党、一级政府、一个企业、一个单位都希望使用心理承受力强的干部,即面临成功与失败有较强的“定力”不容易被失败与成功轻易摧毁的干部。这是因为在成功与失败面前,在利害得失面前,在金钱美人面前具有定力的人,不为所动,才能产生超过面前这些东西继续自己要进行的事业新的智慧感。没有这种定力就产生不了这种智慧,没有这种定力就进行不了进一步的事业,干部被摧毁,事业就会被摧毁。这种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定力”,有与生俱来的成份,但更多的是后天的训练。这种训练及训练步骤,虽然在一些特殊部门如干部、情报、特警、军事、武术、体育等行业也有一套专门的可以量化的训练方法。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训练方法还是通过人的肢体和感官进行的外延性训练,因此,训练困难而退化容易,很难巩固。如何探索一种内省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并从心里自然流出通过肢体与感官外延为各种技能、技巧、技术,并将这种技能、技巧、技术由原来的爆发性的、一时的、短暂的现象转变成为稳定的、可持续性的、有相当耐受力的、身心如一的本能反应,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各行各业可以共享的一种基础性训练。这种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逸尘先生在这本书里要介绍的“定”的技术。当然,我这里说的“定”还是初级的“世间定”,这种“世间定”能够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读者们如真想更聪明一点,倒不妨真正按照逸尘先生介绍的方法进行一些训练。“世间定”能够产生“世间智慧”——即工作事业的智慧。这种“定”定久了,深入了就必然会产生飞跃,出现“出世间定”,产生更大的“大智慧”。如果能够进入“出世间定”,更大的智慧也就产生了,生命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生命的意义就会突破物质利益、利害得失的局限,在超越生死的永恒的路上走出光辉的脚迹来。

  谢永健,现任成都炬星高科技产业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并先后担任过深圳气功学会会长,广东惠州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并发起组建北京中国…

《禅定指要 目录 序 代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