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中國佛教之叢林製度▪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布施以外,常住每季,還發一次零用錢,叫作襯錢或單資。

  凡是受戒的比丘,而且是常住的大衆,身份與生活,便一律平等。上至住持和尚,下至執勞役的僧衆,都是一樣。對于衣食住行方面,都要遵守戒律與清規,如有犯者,輕則罰跪香或執苦役,重則依律處罰或擯棄,便是俗稱趕出山門了。

  衣:在上殿念經、禮佛、或聽經說法的時候,下穿海青上穿袈裟。僧衆們的穿衣、所疊、都有地定的規律。都是訓東有素,就是千人走路,也難得聽到衣角飄忽的風聲。

  食:依照佛陀的戒律,每日只有早晨、中午兩餐,過午便不再食了。但在中國則一律是終身素食,而且也遵行過午不食。由于叢林生活自養,那麼少數擔任勞役的苦役僧,則因體力不濟,晚上尚需一餐。即便如此,還只是作醫療之藥想,才能取食。叢林中的吃飯,全部集中在齋堂,又叫作五觀堂。凡吃飯時,必須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已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故,應受此食。這個規矩大家必須共同遵守,雖上至住持和尚,也不能另外設食,這就名爲過堂。如有外客,便由知客師陪同吃飯,住持于不得已,也可陪同客人吃飯。過堂時,都按規矩行事。一聽到雲板響,大家穿上衣袍,順序排列,魚貫而齋堂。一一依次端身正坐,不可隨便俯伏桌上。無異和尚警語雲:“雜念受食,聚頭作喧,當粥而飯,當後而前,偏衆非僧,爭位非賢,雖然腹飽,如吞鐵丸”。可見過堂是一件多麼嚴肅而又井然的法事。齋堂中間上首,便是住持和尚的座位,供養已,住持開始取碗著箸,大家便也同時吃飯了。等到全體飯畢,又同時寂然回寮。住持若向大衆講話,便先停止吃飯,在大衆飯食時講,這名爲表堂。每逢初一、十五要加菜犒勞大衆。

  住:依照叢林規矩,在禅堂專志修習禅定的僧衆,旦暮起居,都在禅堂,其余各人都有寮房。除日早晚上殿念經作功課,以及聽經、聽法以外,無事寮房靜坐,不得趱寮閑談,不得閑遊各處,無故不得叁人聚論及大聲喊叫。

  行:各人行走,或隨衆列班,必須依照戒律和叢林規矩,兩手當胸平放,安祥徐步,垂臉緘默,不得左臧右盼,不得高視闊步。如有事外出,必須到客堂向知客師告假,回寺時又須到客堂銷假,不得隨便外出。即便是住持方丈,或班首執事出寺入寺,也須在客堂說明,告假幾天,同時還須向佛像前告假和銷假。

  以上就衣食住行等,粗略地談叢林生活的集團製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叢林集團生活。絕對是作到處處皆平等,事事有規矩。

  (二)、勞役平等福利經濟

  從百丈禅師毅然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禅佛教起,就改變了比丘不自生産,專靠乞食爲生的製度。然而這項製度的産生在當時也曾受到別人的責難,但是百丈禅師毅然地建立叢林製度,適應了中國的農耕社會,這對中國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可說是功不可沒的。

  出坡是農作或勞動在叢林中的專門術語,舊製也叫作普請。叢林出坡,自百丈禅師以來,便被例爲每日的功課,代代相傳不息。出坡,住持和尚,須躬先領頭,爲人表率。如百丈語錄雲:“師,凡作務執勞必先于衆,衆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雲:吾無德,爭合勞于人,師即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言。”百丈禅師能被崇爲一代巨匠,破原始僧伽不務生産,而立下自力更生的風範。由此可見他人格偉大的感召力了。叢林每有勞動,便由僧值師宣布,無論上下,都須一起參加勞動。

  叢林的經濟,一切收入與支出,要絕對公開,叢林術語叫公衆。收入項目,悉數都爲全寺大衆生活,盡量爲大衆謀求福利,還有盈余,便添購田地財産,希望供養更多的天下僧衆。一般執事人等,多半公私分明,絕不敢動用常住的一草一木,在佛門被傳爲寶訓的一句話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叢林的每一粒米都是用來接引有情人的,其因果之大非同凡比。因常住的一草一木皆是十方供養,被供養的人須發大悲心,精進修行,弘法利生。以報天下、國家、社會、和施主們的恩德。

  (叁)、信仰平等言行守律

  叢林中生活的修行者,他們都堅定的信仰佛法,尤其信仰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因此叢林禅堂,又名選佛場(堂)。他們專心一致的修證心地成佛法門,同時又嚴格地恪守叢林的清規與笃守佛教的戒律。相傳過去天臺由國清寺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已經有了神通。有一天晚上,在禅堂裏坐禅,下座的時侯,他偷偷地問隔座的僧衆說:你們的肚子餓了嗎?大家不敢答話,其中有一僧說:餓了怎麼辦,規定大家過午不食,誰又敢去犯戒?即便要吃廚房裏都沒有東西那裏有的吃呢?他說:不要緊,你要吃,我替你弄來,廚房裏還有鍋粑呢!他說了便伸手入左手的袖子裏,一會兒,就拿出一大把的鍋粑來,請這僧吃。這時,那個住持和尚也是有神通的,他嚴守戒律,絕不肯輕現神通。到了次日清晨,住持和尚便向大衆宣布昨天夜裏,禅堂裏有兩僧人犯戒,依律擯斥出院。那個有神通的僧人便伸手拿起包袱,向住持拜倒,自已承認犯戒,由此就被趕出了山門。從此可知,叢林的規矩和戒律,是多麼的整肅。

  (四)、衆生平等天下爲家

  “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佛陀地在菩提樹下成道後的感慨,亦是對一切衆生的悲憫。佛教的宗旨,不但視人人爲平等,而且是一切衆生性相平等平等,所以叢林就有天下一家的作風。僧衆們的雲遊參方,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叢林,能懂得規矩,都可以挂褡安居。甚至在過去的叢林,你身邊不帶一分錢的行腳,到了有些大的叢林寺院,和尚還會送你“草鞋錢”。叢林生活的清閑,僧人雲遊四方的灑脫,曆來爲帝王將相所羨幕。相傳清代的順治皇帝,看了叢林的規模,便興出家之想。他作了一篇贊僧詩說:“天下叢林飯如山,缽盂到處任君餐。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

  叢林製度,從表面看祖製清規與佛陀的戒律似有不同。而實際上,清規是以戒律爲根本的。即如舉足以動步,也不敢踏傷蝼蟲螞蟻,何況殺生害命。所以慈悲平等的對待一切衆生,以天下爲家實是叢林僧人的風範。

  (五)、叢林清規的遺範

  清規是百丈禅師所創立,作爲後世叢林清淨儀規的守則。但他的清規原作,早以失傳。現在僅有的清規,只有元代敕修的百丈清規,以及百丈清規證義、禅苑清規、入衆日用、入衆須知、幻住清規、叢林校定清規總要、禅林備用清規、日用清規、禅林兩衆須知等書,但這些已不是百丈舊時的原式。不過,我們尚可從《寶王叁味論》與《百丈大智禅師叢林要則二十條》中一睹百丈清規的遺範。《寶王叁昧論》雲:“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心輕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九、見利不求沽分,得沽分則癡心易動。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逍遙,以遮障爲解脫,以群林爲法侶,以留難爲成就,以敝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圓林,以布德爲棄履,以疏利爲富貴,以屈抑爲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央崛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道,而我佛悉與記別,化令成佛豈非逆彼,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這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又百丈大智禅師叢林要則二十條雲:“叢林以無事爲興盛,修行以念佛爲穩當,精進以持戒爲第一,疾病以減食爲良藥,煩惱以忍辱爲菩提,是非以不辯爲解脫,留衆以老成爲真情,執事以盡力爲有功,語言以減少爲直截,長幼以慈和爲進德,學門以勤習爲入門,因果以明白爲無過,老死以無常爲警策,佛事以精嚴爲切實,待客以至誠爲供養,山門以耆舊爲莊嚴,凡事以預立爲不勞,處衆以謙恭爲有禮,遇險以不亂爲定力,濟物以慈悲爲根本”。從上面引述的內容中,我們不難發現,百丈禅師創建叢林之苦心。更可看出一代宗匠的豁達的胸懷與嚴謹的修持。中國佛教的叢林製度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與影響,實在是深遠而廣大的。今天,我們能在如法如律的叢林中修學,百丈禅師是我們不能忘懷的一人。

  注:本文爲九七年中國佛教協會暨莆田廣化寺規範傳戒講稿。

  

《漫談中國佛教之叢林製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