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順導師之《方便之道》
菩提法師
一、緒論
《方便之道》一書收于《華雨集》的第二冊,是印順導師“從一般的方便道,來說明印度佛法的流變,表示印度佛教史的一面”(1)的力作。一切佛法是出現于印度人間,因釋尊在印度成佛說法而開始的,而一切教典的原本,都是使用印度人的語文,經傳誦、記錄而流傳下來的。佛法在印度的長期(約一千六百年)流傳、分化、嬗變。印順導師把它分爲:“一、“佛法”;二、“大乘佛法”;叁、“秘密大乘佛法””(2)叁個時期。而叁大時期的演化,印順導師曾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這樣說:“從佛法而演進到大乘佛法的過程中,有一項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3)《方便之道》一書正是基于這一根本理念,而予“佛法”、“大乘佛法”在演進過程中一合理的解說,並通過充分、缜密、詳實的史料、典藉予以論證。對方便道的施設及其發展,都作了清晰的說明與交待。並認爲:“佛法”是解脫道,“大乘佛法”是菩提道;解脫道是甚深的,菩提道是難行的。爲了宏法利生,無論是攝引初學,種植出世善根,或是適應當時當地的一般根機,不能不善巧的施設方便。佛法展開的修行方便是重“信”的,淺近容易一些,也就能普及一些。“佛法如大海,漸入漸深”。所以由淺而深,由易入難,不能不說是善巧的方便。不過古代的方便,有些是適應神教的低級信行;有些是適應不務實際的信行,如過分的重視方便,以爲是究竟無上的,那不免“買椟還珠”了!”印順導師對方便道的這一精辟見解,對于那些只求方便,“不務實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催醒劑。
二、方便道之施設
“釋尊修證而得究竟解脫的,名爲法。佛是正法的圓滿體證者,教法由佛而傳出,所以名爲佛法。”(4)這是印順導師對“佛法”的理解。佛法是甚深的,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契入的。釋尊爲了衆生………人類的難以教化,起初曾有不想說法的傳說,但是衆生雖難以受化,畢竟還是有煩惱薄而根性利的。也就是說,衆生極難化度,但到底也有可以度脫的,因此佛才決定爲衆生說法,開展了他覺世度人的法門。
釋尊是以八正道而現等正覺,八正道亦是一切聖者所共由的,稱爲“古仙人道”。若離了八正道是不可能現等正覺與涅槃的,因此,“八正道爲聖道的總綱”。(5)八正道就是中道,也就是佛法的解脫道。“中道………。八支聖道的修行,是以正見爲先導的。從衆生身心自體去觀察,通達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而彼生”而苦蘊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苦蘊滅。苦蘊集是生死流轉,苦蘊滅是解脫涅槃。如實知緣起的集滅而修行,達到悟真谛,就成爲聖者”。(6)這是印順導師依中道正法……。如實的解脫道而闡明“佛法”的根本意趣。但是,“中道正行的修證,對于一般根性來說,到底是難了一些。因爲衆生無始以來,一直系縛在“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中,成爲衆生……。。人的特性。核心是自我,表現爲(情感的)“我我所愛”;在知識開展中,成爲“我我所見”,而更根深柢固的,是(意志的)“我我所慢”。要徹悟緣起無我,離見、愛、慢而究竟解脫,不能不說是“甚深”了,釋尊大慈悲心,不舍衆生,所以有方便道的施設!”(7)這是印順導師對方便之道産生的原因,作一簡明扼要的回答。
叁、方便道之發展
釋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在佛法的開展中次第形成的:“初修與四不壞淨(又名四證淨、四證信。即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僧證淨。)相關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末後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8)六念法門是以信爲先導的方便,特別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它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內心,卻除憂怖的作用。但六念法門的演化,隨著佛陀涅槃後,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恒懷念,念佛法門也特別地發達起來。
釋尊的涅槃,引起佛弟子內心無比的懷念。對佛的憶念,深深地存在于內心,表現于事相方面的是對佛陀遺體(舍利)、遺迹(如誕生處、成佛處、轉*輪處、入涅槃處)、遺物(如佛所用過的缽等)的崇敬與巡禮。印順導師在《方便之道》第叁章方便道之發展趨向中說:“佛滅後造佛舍利塔、造嚴飾的佛像,彩畫佛像以華、香、幡、蓋、音樂,供養佛塔與佛像;歌贊佛的功德;向佛塔、佛像,禮拜、合掌、舉手、低頭;稱南無佛,這些就是成佛的“異方便”,是釋尊涅槃後,佛弟子懷念佛,在神教化的氣運中發展起來的”。(9)
念佛是以信爲方便的易行道,是適于信行人的法門。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念佛被賦予了“他力”色彩,念佛可免厄難,念佛可不墮地獄,念佛可得佛力的救濟,更進一步地念佛可淨除業障、念佛可往生淨土、念佛可不退菩提。念佛功德的不斷強化,使得念佛法門逐漸地興盛起來。十方佛的確信,更增添了念佛法門的普及。印順導師在《方便之道》第六章第二節大乘念佛叁昧中說:念佛法門的廣大流行,念他方佛經典的不斷傳出,表示了“大乘佛法”界的一項重要意義。根本原因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釋尊在世,佛弟子見佛,聞法,如說修行。佛涅槃後,雖還是聞法、修行,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到底沒有佛那樣的應機開示,鞭辟入裏。從釋尊入滅到彌勒成佛,要經一段漫長(而沒有佛法的時期)。修學佛法的,如還沒有見谛,得須陀洹果,雖憑善業而往來人間天上,但長期不逢佛法,是有誤失墮落的可能的,這該是佛弟子永恒懷念的重要因素。現在十方有佛。勝解念佛而叁昧成就的,能見佛,能聞佛法,還能與佛問答,那真是太理想了!念佛的往生佛國,可以不離見佛聞法;能滿足佛弟子的願望,是一切念佛法門盛行的原因。
四、方便道的主要內容
“釋尊涅槃了,引起佛弟子無限的懷念。部分佛子的懷念,傾向于形而上的,理想化的,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10)聽聞、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書寫、供養,施與他人等通俗易行的方便,是大乘興起時,因教界書寫聖典而展開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八總合持經的方便爲:“一者、書寫,二者、供養,叁者、傳流(施他),四者、谛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自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11)《方便之道》第二章大乘念法法門,印順導師這樣說:“大乘的智行是“念法”爲主的,以受持,讀、誦等爲方便,因經的“書寫”而流行,信行是“念佛”爲主的,以持名、禮拜、忏悔等爲方便,因“佛像”的興起而盛行。”(12)對修行易行道的方法,《大智度論》更作了如下的說明:“菩薩法,晝叁時,夜叁時,常行叁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去)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于十方現在佛前忏悔,願令滅除,不複更作。中、暮、夜叁亦如是。二者、念十方叁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衆所有功德,隨喜勸助,叁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叁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13)易行道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到《普賢行願品》則可說是集易行道之大成:“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營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14)這些都可說是信方便的易行道。
在“佛法”中,忏悔是進修的方便,到了“大乘佛法”,忏悔罪業成爲日常修持的方便。因此,《方便之道》的第四章忏悔業障,從“佛法”中忏悔的原始意義,進行剖析,從而說明忏悔業障在重信的“大乘佛法”中的演進過程。印順導師說:“大乘忏法,是日叁時,夜叁時……每天六次的在十方佛前起悔。“佛法”的本義,只忏悔現生所作的惡業,隨犯隨忏,勿使障礙聖道的修行(僧伽內部,更有維護僧伽清淨的意義)。過去生中所作的惡業,可說是不加理會的。重要的是現生的離惡行善,降伏、斷除煩惱,如煩惱不起、降伏、斷除,身、語、意叁業一定清淨,能修善以趣入聖道;趣入聖道,那過去無邊的業力,一時失卻了感報的可能性。“大乘佛法”的易行道,特重忏悔無始以來的惡業(主張離煩惱根本的我法二執的,是智證的大乘),與“佛法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雖然能真誠忏悔的,時時忏悔的,改往修來,也有離惡向善的作用,然從佛法的思想發展來說,這是值得重視的。”(15)爲什麼呢?“可能是,佛教界業報說的發達。”在業報說通俗流布中,一般信衆,可能帶有一些宿命論的傾向。而忏悔業障的涵義及方法也就多了些世俗迷妄的行爲,以至近代中國佛教,皆以經忏佛事爲忏悔的方便了。
五、方便道與往生淨土
“往生”是死此生彼的一般用語,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獄。以“往生淨土”來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所以也並不等于往生西方淨土。而中國佛教,說到“淨土”似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說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這表示了中國佛教界,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信仰的普遍、深遠”。(16)
十方淨土雖多,無如東西言兩大淨土普及。而東方阿衆佛的妙喜淨土,卻因重智證的甚深行而漸被人們遺忘。唯有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重信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況下盛行起來。印順導師在《方便之道》第五章,往生極樂淨土中說:“東方阿衆佛土,如旭日東升,象征了菩薩的初發大心,廣修六度萬行,長劫在生列間度衆生,而歸于成佛,入涅槃;是重智的。西方阿彌陀佛,如落日潛輝,不是消失了,而是佛光輝耀于那邊……彼土(彼岸,也就是涅槃異名);重于佛德的攝受,重于信行。”(17)重于信行的方便道,理所當然地被人們所樂意信受。況且,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最勝最第一的,特別是:十方世界衆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一定能往生極樂,甚至傳出“十念乃至一念”皆可往生。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主要條件是“一心不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但是這些重要的條件,隨著稱念阿彌陀佛的盛行,而似乎變得無關緊要,以爲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惡,依阿彌陀佛的悲願都可以往生極樂,那是顛倒勝義,自誤誤人了!”(18)
“大乘佛法”的主流,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菩薩發大菩提心,凡是有利于衆生的,沒有不能施舍的,沒有不能忍受的;菩薩行難行大行,而能曆劫在生死中,利益衆生,菩薩實在太偉大了!但由于法門是“甚深難解”,衆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向往有心,而苦于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即使發心修行,也容易退失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19)往生極樂國是殊勝的易行道,不是爲了享受安樂,而是爲了精進修習佛道。在那邊沒有障礙,不會退落,容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爲:往生極樂就是永遠享福;或以爲生極樂,生死已了;或者想像爲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極樂爲目的,而不知從此正好修行,實在是誤解佛的方便之道。
原始的念佛是從“六念”而生起的,隨著“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念佛的內容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起初念佛是念佛的色身爲主,佛涅槃後,不見佛的色身,自繪畫的,木、石等造的佛像流行,有佛的具體形象,可以憶念思惟,念佛觀就盛行起來。所以修念佛法門的,要先觀佛像,然後“閉目思惟,系心在像”。觀像心得安住,能開目閉目,“坐臥行步,常得見佛”。這就是觀像,從佛像觀、生身觀、功德法身觀,至十方佛觀,是進一步發展到念佛見佛的般舟叁昧(或名念佛叁昧);是“大乘佛法”中念佛的深化。這樣的念佛,對于一般根性的衆生來說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持名念佛的易行道,得到了普遍的稱揚。尤其在中國,念佛法門的普及曾達到“家家彌陀佛”程度,足見持名念佛的盛行。時至今日,持名念佛仍被爲淨宗某大德推爲唯一的念佛法門,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與廣大,易行道的持名念佛,約教化的普及來說,確是值得贊歎的!但若以爲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那未免辜負了佛陀施設易行道的方便妙用,而埋沒了大乘法的深義大行!
結束語
上來的論述,是依印順導師《方便之道》的內容,而作一“展轉傳抄”的說明,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諸大德指正!最後,引用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的一段話,作爲本文的結束。“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的,應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闡揚佛法的真義,應用有利于人間,淨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爲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20)
1999、9、1 作于澳洲雪梨華藏寺
附注:
(1)《方便之道》第十頁
(2)《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3)《方便之道》第叁頁
(4)《方便之道》第十0頁
(5)《方便之道》第二十五頁
(6)《方便之道》第四十頁
(7)《方便之道》第四十一頁
(8)《方便之道》第四十八頁
(9)《方便之道》第六十二頁
(10)《方便之道》第九十六頁
(11)《大智度論》卷七
(12)《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13)《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八
(14)《方便之道》第一一九頁
(15)《方便之道》第一八七頁
(16)《方便之道》第二一六頁
(17)《方便之道》第二二一頁
(18)《方便之道》第二叁一頁
(19)《方便之道》第二叁叁頁
(20)《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頁
《讀印順導師之《方便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