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論述

  《叁論玄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論述

  菩提法師

  前言

  《叁論玄義》是吉藏大師居慧日道場時,奉隋炀帝之命而作的,因此《叁論玄義》上署爲:“隋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時間大約在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吉藏大師入慧日道場到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他隨楊廣到日嚴寺之間的幾年《叁論玄義》是概括地論述《中論》、《十二門論》及《百論》的一部論書。也是吉藏大師傾其全力,以顯叁論宗義的重要著作。對學習叁論宗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必讀的入門書,本文將從以下的幾個部分來闡述《叁論玄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

  一、叁論玄義簡介

  《叁論玄義》分爲卷上、卷下兩部分,卷上總括地敘述了叁論宗義,破斥各種錯誤見解以歸中道實相。卷下又分十叁科,詳盡地論述其所由。爲使同學們于全書的主要內容,有一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特將之列表于下,然後再分別介紹。(表略)

  《叁論玄義》卷上:通序大歸,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破邪:破斥不合叁論思想的佛教內外各種派別;二、顯正:闡明叁論思想,中道實相等正確見解。對于那些與叁論思想不符的內外各種派別,又從四方面加以破斥:㈠摧外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這是對佛教以外的各種派別總批判,文分爲兩個部分:⑴天竺外道、⑵震旦衆師。㈡折毗昙:對信奉《阿毗昙》爲無比法的說一切有部的批判,初略明六種毗昙之立宗,進而以十門破斥其非:⑴乖至道、⑵扶衆見、⑶違大教、⑷守小筌、⑸迷自宗、⑹無本信、⑺有偏執、⑻非學本、⑼蔽真言、⑽喪圓旨。㈢排成實:對信奉《成實論》的小乘經量部的批判,以十義證明《成實論》,是小乘之論而非大乘:⑴舊序證、⑵依論征、⑶無大文、⑷有條件、⑸迷本宗、⑹分大小、⑺格優降、⑻無相即、⑼傷解行、⑽檢世人。㈣呵大執:對某些大乘教派所偏執的觀點進行批判。主要是針對道場寺沙門慧觀的五時判教,以衆經論爲證,指出五時判教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在論破四種邪論時,吉藏大師旁征博引了許多事例,其中有些是難得的史料,如在摧外道中,便涉及到古代印度正統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哲學流派中的數論派、勝論派、地論派以及其它邪門外道的思想。在《折毗昙》與《排成實》中,說明他們的思想淵流與觀點。這爲今人作小乘佛教的思想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正統的叁論思想闡述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明人正:引《楞伽經》、《摩耶經》爲證,闡明聖龍樹破邪顯正,大小俱斥的正確;二、顯法正:以中國名德、印度名德以及羅什大師,改小乘而學大乘,來說明龍樹大乘教法的正確。顯正主要是顯法正,以諸法實相中道之正理,破除種種邪見,辨明無依無著的正觀宗旨,同時也確立了叁論宗的宗義。

  《叁論玄義》卷下:“別釋衆品”分十叁科來闡釋:

  一、經論相資:諸佛爲衆生失道,是故說經,菩薩爲衆生迷經,是故造論。經資于論,明菩薩學佛經而造論,論資于經,使衆生容易理解經義。

  二、經論能所絞絡:從“經爲論所”、“經所爲論能”、“論能爲經所”、“論所爲經能”之四句,而說明經論互相絞絡,互爲能所。經以二智爲能說:二谛爲所說,論以二慧爲能說,言教爲所說。

  叁、造論緣起:龍樹、提婆,爲諸部異執之迷失佛經而失卻道義,所以造論,論其迷情。此中對印度佛教之上座部、大衆部之分裂,上座部又分出的十部,大衆部又分出的八部,共十八部的曆史情況,都作了簡略的論述。

  四、諸部通別:《中論》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教,《十二門論》始終通破大乘之迷,通申大乘之教,而不別破小迷、別申小教。《百論》通破大小之邪,通申如來大小兩正,始終爲明大乘,所以是大乘通論。

  五、衆論立名:《大智度論》從所釋之經立名,《中論》從理實立名,《十二門論》從言教立名,《百論》從偈句立名。四論通顯中道之理,今欲互相開避,所以有四部的差別。

  六、衆論旨歸:《大智度論》以實慧,方便慧爲宗。《中論》以二谛爲宗。《十二門論》以境智爲宗。《百論》以二智爲宗。

  七、四論破申:叁論通破衆迷,通申衆教。《大智度論》別破般若之迷,別申般若之教。就叁論中,《百論》正破外,傍破內,余二論正破內,傍破外。

  八、別釋叁論:叁論同具破邪、顯正、言教叁義,所以各爲叁論。《中論》明所顯之理,爲廣論《百論》破于邪執爲次論。《十二門論》名爲言教,是略論。此中共有八義別釋。

  九、叁論通別:以《大智度論》和叁論相對來講,《智論》爲別論,叁論爲通論,若單以叁論來講,《百論》爲通論之廣,《中論》爲通論之論,《十二門論》爲通論之略。

  十、四論用假:四論雖具有四假,但《大智度論》多用因緣假,以釋經玄義。《中論》多用就緣假,《百論》多用對緣假。

  十一、四釋對緣:《百論》是提婆破斥當時盛行的外道邪見,兼除小迷及小乘有所得見者。《中論》是龍樹出世,爲破小迷,申大教,令回小向大的論著。

  十二、叁論破緣:衆生根機有利鈍不同,有聞《百論》始舍罪福,終破空有,當此言下,得悟無生。有聞《百論》後出家禀受佛經,方乃得悟。有聞《百論》不了尋經,更起迷執爲《中論》所破,方乃得悟。更有一種直至聞《十二門論》,方乃得悟。

  十叁、中論名題:《中論》的立名有廣有略,略則但稱《中論》,中是所論之理實,論是能論之言教,若廣則稱《中觀論》。

  上來就《叁論玄義》的全部內容,作了一個簡略的交待。我們從它的思想內容及體系中,可以看出吉藏大師之著作邏輯性極強,且條理都很分明,尤其是在“造論緣起”一節中,對印度佛教上座部及大衆部分裂的曆史情況分析,充分地體現了吉藏大師曆史地看問題的思想觀點。

  二、叁論玄義的中道思想

  叁論宗一向的宗旨是破邪顯正。所謂:“破邪則下揚沈論,顯正則弘大法。”在《叁論玄義》的“顯法正”中,有這樣的一段問答,可說明叁論宗義:

  “問:若內外並呵,大小俱斥,此論宗旨何所依據耶?答:若心存內外,情寄大小,則墮在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則正觀不生。若正觀不生,則斷常不滅。若斷常不滅,則苦輪常運。以內外並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則發正觀。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戲論斯滅,則苦便壞。叁論大宗,其意若此,蓋乃總衆教之旨歸,統群聖之靈府,昧道之流,豈不棲憑斯趣耶?”

  這一段文字,以破邪顯正二途,闡述了叁論宗義。破邪是破有所得,顯正是顯無所得,有得即是邪,無得乃爲正。此論只破不立,破斥計執妄見,別無所得,故破邪即顯正。先從反面說,如果心中有執著,就是墮入偏斜的錯誤,從而喪失了中道之理,就不可産生成佛的智慧;斷見常見還存在,就會在叁界中不斷地輪回受苦。如果對世界的一切都改有執著心,便是悟了中道實相,從而産生成佛的智慧,戲論也就不複存在了,自然也就不會在叁界中輪回受苦了。但是,想悟入中道實相的前提,就是正確地理解叁論宗“空”的思想。

  《叁論玄義》中直接論空的地方沒有,唯在批判小乘阿毗昙執“人空法有”及成實執“過未無體”的同時,略述了空義。並列舉了四條大小乘空義的區別:

  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叁界內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叁界內外人法並空,空義即長;叁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說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雲:“聲聞之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四者,小乘名爲但空,謂但住于空,菩薩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

  此中,“大乘本性空寂”一句,即是理解大乘空宗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個命題。“智者見空及以不空”,“菩薩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二條,已由空轉到中道實相義。而中道實相義是不能夠言說的。在《叁論玄義》折毗昙之初乘至道中即說:

  “乘至道者,夫道之爲狀也,體絕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體。故七辨辍音,五眼冥照,釋迦掩窒,淨名杜口”。

  既然是不可言說,爲何世尊又苦口婆心地說法四十九年呢?要知道世尊于無言處假名言說,是爲了使衆生覺悟,所以他不得不開口說。這其中有個問題需要認識清楚,約定俗成的一切法的假名是有的,同時這一切法又皆是空的。它們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密切關聯的,有空才有假名,有假名也才有空。所以吉藏大師在《叁論玄義》中說:

  “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這即是告訴我們,看事物即不能執著有(假名)也不能執著空。執著空有都未明了解佛陀教義的真際──中道。舉例來說,若有不存在的話,則空亦不存在,空是用來除去有的執著,若有執著被除去了,又有了空的執著,那麼,病除藥存,依然是病。又如水能滅火,若水中也起火,那就沒辦法了。

  叁、叁論玄義對教判的批評及主張

  教相的判釋,是把釋尊一生所說教法的形式、方法、順序、目的、內容等,予以判定,並且解釋佛所說各類經典的意義、地位等特征。然《叁論玄義》中,慧觀的五時教判,卻是吉藏大師所不能容納的。他堅決地反對這種教判主張,並說:“以經驗論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慧觀的五時說爲何?《叁論玄義》卷上,呵大執中說:“一者,叁乘別教爲聲聞人說于四谛,爲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爲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謂叁乘別教。二者,般若通化叁機,謂叁乘通教。叁者,淨名、思益,贊揚菩薩,抑挫聲聞,謂抑揚教。四者,法華會彼叁乘同歸一極,謂同歸教。五者,涅般,名常住教。”

  吉藏大師爲什麼不同意慧觀的這種主張呢?《叁論玄義》一開頭便對此做了最好的回答:“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佛陀的教法是無礙自在,適應各種根機的人來學習的,因此他的救濟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佛陀教育方法的最大特色便是能適應學生的個性、需要和能力而予以巧妙的教導,即所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所以,吉藏大師在《叁論玄義》中極力地批判慧觀五時教判之說的不能成立,同時主張只有聲聞藏與菩薩藏的劃分,也就是大乘教法與小乘教法的區別。他認爲“教理多門,理唯一正”。佛說法的目的,無非是讓衆生盡皆得悟。但從另一方面講,他又說:“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谛教爲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爲宗。但約方便同異,故有諸部差別”。這就是說,佛陀的言教,既然有各自所對機宜不同,就不妨有諸部的差別。吉藏大師的這種思想主張,在《叁論玄義》卷上,歸結爲:“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爲宗”。此語道出叁論的宗要即是“無得正觀”,這是不同于其他宗派的根本點。

  結束語

  《叁論玄義》,對叁論宗的研究者來說,無論是在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而《叁論玄義》的作者嘉祥大師,也將永遠地爲叁論學者所崇重。余雖不是叁論宗的徒裔,但對叁論宗卻有著廣泛的同情。今年秋季,在佛學院講述《叁論玄義》,順便把幾年前的一篇舊作,略事整理,題爲《叁論玄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論述》。因擱置的時間久了,其中有些部分的資料已佚失,所以,僅供同學們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1997.9.28 寫于福建佛學院

  

《《叁論玄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思想論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