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祖師晉美林巴對修行次第的概括開示

  

大圓滿祖師晉美林巴對修行次第的概括開示

  

本師佛陀我頂禮 如何因緣得何果

  

福德智慧二資糧 福德願行菩提心

  

此是妙中之妙也 智慧資糧即空性

  

勝見離意超絕也 觀看明亮之念知

  

勿讓八觸識混合 本來清淨中修行

  

是故本解莫觀修 勿外再加解脫補

  

熟谙叁藏亦不足 死時信念要把握

  

即使戒一小惡業 亦勿離發菩提心

  

布施等五波羅蜜 佛爲得智慧而說

  

汝應明了此所義 法性念住平等中

  

若汝淨入叁摩地 你我之心無離合

  

以上是應薩迦派上座部堪布阿難答之要求 晉美林巴大師所寫

  

  本師佛陀我頂禮

  此爲首贊或禮贊。印度、西藏等大成就者所寫文章的開頭均有此首贊,贊頌釋迦牟尼佛,也有贊頌自己上師者,如密勒日巴尊者。其意義有1.不忘佛恩、上師恩及根本。2.代表文章的來源、出處及所寫法本正確。其目的有1.作者祈禱寫作過程中障礙消除。2.使以後聽聞或見到此文章者,受佛菩薩及傳承的加持。

  如何因緣得何果

  所有法由緣起而生,「種善得善,種惡得惡」即是因緣果報得結果。任何法都有因果,一切法均由因緣而生。無因緣及無衆生、無輪回、無佛法和無涅槃。緣起的「緣」是有個理由、條件,「起」則是理由、條件俱足而生。

  福德智慧二資糧

  修菩薩道需俱足二資糧,即福德和智慧。

  福德願行菩提心

  大乘佛法修福方面就是願、行菩提心。人的福報約略有四種:1. 聽聞正法:未發願入佛法,這一世所做惡業,會使下一世入惡道。2. 生命長壽:生命不長久即無法長久學佛法。3. 身體健康:身體不健康會障礙心理想學佛法之心念,甚至身體苦痛使人忘掉佛法。例如眼盲的人即無法目睹佛經,但仍然可以學佛,只是因緣較不具足。初學者身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福報。4.生活資財充足:真正修行者是不會餓死的,此爲諸佛菩薩之心願。但若人沒有出離心,心理不滿足,此人即無法俱足生活資財充裕之福報。修學人需知真正的生活福報乃是知足。

  “願菩提心”即是福的資糧,希望所有衆生離苦得樂,但只想而未去做。”行菩提心”乃是實行了心裏想做善事的念頭,不論有無成功,就是行菩提心。此兩者即是修福德資糧之基本條件。

  此是妙中之妙也.

  「妙中」即指佛法,「之妙也」爲極妙之意。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釋迦牟尼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極微妙之法門,但大乘佛法之不同處,在于發大菩提心,願一切有情衆生均離苦得樂,同登正等正覺。所以願、行菩提心是佛法中極殊勝之法門也。

  智慧資糧即空性

  釋迦牟尼佛說:「所有法之本質即是空」,每個衆生均有佛性。佛即是空,空即佛。衆生與佛的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本來是情淨的,像秋天的晴天般,萬裏無雲。但佛和衆生之區別,在于佛的佛性是沒有煩惱的雲,如清淨法身。衆生心中有煩惱的雲不停的轉而輪回于六道衆生中。同樣的一盆水,天人稱爲甘露,人稱爲水,餓鬼道視之爲膿和血,而魚卻視之爲其住及吃的地方,六道衆生因煩惱不同而由心中生出不同的代名詞,佛法也將此分析成微粒子乃至爲「空」。但這「空」並非完全沒有,它不在有、無二邊,也不在輪回與涅槃,此「空」即菩提心,即「悲空雙運」,即中觀之「見」或大圓滿之「見」。兩者雖然沒有差別,但大圓滿有無量無邊法門,不管智慧高低都有其適合的修行方法。

  勝見離意超絕也

  佛教中最高之見即「中觀見」、「大圓滿見」;是釋迦牟尼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所以稱爲「勝見」。此中觀見、大圓滿見非叁言兩語可解釋,想學的人需按次第修行,詳細接受大圓滿經、論之教導,但智慧高,前世有修行未圓滿,具慧根者,能靠二、叁句解釋及解脫,曆代傳承上有許多這類成就者。「勝見」表示凡夫無法了解,無法想出也無法用文字表達,無入菩薩行所寫「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觀看明亮之念知

  此句是密宗修的部份,大圓滿的密意需次第而學,佛法上很少提到「明亮」二字,一般而言是正確的意思,須常反觀自心,打坐入定。未接觸「見」者,不知如何反觀。在此有一簡短方式可觀看-心即無基離根,無顔色、無形狀、無來去、不生不滅。我們的觀念和想法,都是前面所講的「緣起」而生,但仔細觀察緣在那裏呢?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是我們無法見到、聽到也無法摸到的「空」,這就是我們的本明。本明市無垢的、清淨的,這個光明遊戲有種種力量,即大圓滿所講的「任運顯現」。我們須常觀看此本明,就是禅、叁摩地。但是此本明和無記不可搞錯。無記是無明、黑暗的,比較像發呆。

  無記簡略可分爲:1.智慧力量沒有發現。2.心念停頓的一種空,類似頑空。

  勿讓八觸識混合

  此句也是密宗修的部份。在我們的觀念中,不可有執著也不可生起怕執著之念,不要在意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及阿賴耶識等八識;對色、身、香、味、觸、法也不可貪,心念無松也不緊,中道中放下。如此放心觀空,譬如大海的浪花落下時仍回歸大海,我們的千頭萬緒放下,亦自然回歸本性。

  本來清淨中修行

  我們的本明是清淨、無垢,從未汙染的,如琉璃在泥巴中,千萬年後取出拭去泥巴仍是琉璃,仍是無垢的。我們的心也是如此,無始以來在六道衆生中輪回,但本明卻是從不迷失。凡夫有煩惱障及所知障,故不明白自性光明的存在。佛經提到小至-螞蟻或身體細胞,均有佛性,佛性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我們依靠此「因」而得到佛的「果」。

  修菩薩道的人,初發心須清淨,但如何清淨呢?就是要發他利、利他、去私利之心。這去私利之心即佛經上所提「斷我執」,多培養他利的發心,即佛經上的「普渡衆生」心願,這就是學佛一開始的清淨修行心。我們修行大乘佛法,觀空入叁摩地,沒有分別心也沒有煩惱,無他我之分,自然呈現菩提心的遊戲不斷。雖然無他我之分別心,但悲空雙運的力量,普照六道輪回衆生,使無量無邊有緣衆生均得光輝。這樣的定中,利益衆生的事業自然成就,這就是我們本來清淨中的修行,修清淨心及行清淨心的功德就是以後得清淨法身。

  是故本解莫觀修

  我們的本明本來就是解脫的,不需要觀修。但是在未明了、認識「見」之前是無法觀修的,不會觀修即無法回歸本明法界中,所以要觀修。若通達空性就不需要觀修,在法界中自然安修,自然解脫。所以,「莫觀修」是指修行成就高的人不需任何觀修法門。

  勿外再加解脫補

  我們的本明本來清淨光明、智慧圓滿,和功德圓滿,不需再重複外求解脫。但這是修行最高成就者之「見」地,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見」地。明了自性功德圓滿,發現心性的力量,也是一種成就,但修行尚未完全圓滿,還未成佛。若心性智慧的力量完全發現、圓滿,即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時就無法門可修,也不需再解脫。但我們初學者須依靠「緣起」,然後得到無爲的智慧,因此,不可不依靠緣起。

  熟谙叁藏亦不足

  熟悉經、律、論等叁藏,佛所說法門或成就者所寫之論文,其意義需了然于心,並且要實際修行。看叁藏若如孩童看畫般,不解其義,不深記于心,心性沒有改變,智慧就不會進步。看書是爲了明白道理,爲求開悟。因此,若無法反觀自心,行菩薩道,看再多經書仍是不夠的。

  死時信念要把握

  這一世未實際修行,看經文如看地圖般,又無行菩薩道的經驗,死時就不知如何克服險要,對往生淨土沒有把握,對中陰解脫也沒把握,此時心中後悔沒有好好修行,已晚矣!所以生時要好好修行,死時自己才覺安心。傳承成就者曾說:「死亡即信念,瑜伽小成就。」我們這一世須努力修行正法,死時自己才有信心中陰解脫,往生佛國淨土。

  即使戒一小惡業、亦勿離發菩提心

  守不殺生戒或守小小之善業,都要先發菩提心。本來佛法的特色就是發菩提心,利益衆生之心,特別是大乘佛法須發大菩提心。不論讀大小乘的經典或儀軌,若無菩提心就不是學佛。我們學佛是學習效法佛菩薩的極妙作爲,就是發菩提心,渡衆生之心願及一切功德回向所有有情衆生,使得圓滿成就之果。世上有許多佛法教派,均不離發菩提心及回向,離開這二者就不是正法。所以我們不管做大小善業,均不可離發菩提心。

  布施等五波羅蜜、佛爲得智慧而說、汝應明了此所義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五波羅蜜,是修菩薩戒應做之事,這五種波羅蜜是爲了明了智慧的意義、得智慧圓滿而說。譬如見一窮人,發慈悲心給錢,但窮人卻拿此錢買雞來吃。此即你的慈悲心害了窮人、害了雞,所以世間之善業需要有智慧的判斷,沒有運用智慧之人學佛、學菩薩道,會遇到自己無法消除之障礙。所以布施之前要有智慧的判斷,而且法布施比較沒有危險。

  布施可分爲法布施、財布施及無畏布施。

  法布施可分爲1.印經和放生2.弘法、講經3.自己修行

  1. 印經布施:使人可依據經上的道理修行,功德很大。若是不看經典,供于佛桌亦有功德。若于山林清淨山洞中放置佛經,使地方守護神、土地公供養此經,其功德也十分殊勝。放生功德:救衆生之命,使其多些壽命,對衆生而言有短暫快樂,對做善業之人,就是使生命長壽,世界和平,此功德也十分大。

  2. 弘法講經:如果有信心者問佛法道理,需向其解釋,並說諸惡莫做,衆善奉行的道理,斷惡修善之意和其它佛法叁藏律論、經典、其功德亦大。

  3.自己修行:此乃最好的法布施,若自己不修行即無法成就,無法成就便很難渡無量無邊衆生,于禅定中更可渡無形衆生,所以自己修行回向衆生乃爲最殊勝之法布施。

  因此,五種波羅蜜須不離智慧,以智慧爲導,若知此道理,即真正行菩薩道。

  法性念住平等中、若汝淨入叁摩地、你我之心無離合

  「法性念住」簡言之即靜坐、觀空,所有法同一體性,均是平等而沒有分別心。我們以清淨心地打坐、觀空、入叁摩地,入叁摩地中亦無你、我之分,無佛、衆生之分,稱爲「明現法界心智」,即一般人所謂的「開悟」。佛和衆生于平等性智中會合,這時智慧的力量發現,得到大覺菩提,此時智慧遊戲不斷發現,普渡衆生,自他(自利、利他)二業圓滿。

  

  

《大圓滿祖師晉美林巴對修行次第的概括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