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摘自《禅定述要》 逸塵編
《大手印瑜伽法要》一書,是噶舉派(藏密白教)第24代祖師珀瑪迦爾波編著的一部很有價值的大手印法本。噶舉派的大手印是其創派祖師瑪爾巴(1012—1097)親自赴印度得傳承于印度高僧那洛巴。爲了求法,瑪爾巴曾叁赴印度四赴尼泊爾,是那洛巴得意的中國弟子。噶舉派崇尚實修,積累了豐富的實修經驗,至十七世紀,珀瑪迦爾波深感流行于藏區的各種大手印法本,經多代的傳承流衍,未能精選流布,甚或雜有一些無根據之語,于是他參照各種法本,結合本派之實修經驗,編著了《大手印瑜伽法要》。這是一本實用性很高的禅定著作,所傳之方法,很適合于廣大衆生修持。1916年,諾蒲喇嘛在不丹弘法時將此法要公開,並被譯爲英文在國外流傳,後經張妙定、光明心等從英本譯爲漢語,因系文言,故艱深難懂,後經胡之真氏重譯。本世紀八十年代,邱陵先生根據幾種漢譯本與英文原本,加以校正整理,並進行了诠釋,使現代的廣大讀者,能比較明白地讀懂這本書,這是邱陵先生的一大功德。本文所依據的即是經邱陵先生整理並诠釋的法要,同時,也參閱了別的譯本和資料。
此處要解釋一下,大手印並非武術功夫,而是密法一系的名稱,源出古印度之薩啰河,經瑪爾巴上師等分別傳入西藏。它是指法王佛陀親許的佛法心要,大略分爲實住大手印,空樂大手印,光明大手印。
瑜伽,是印度流傳的一種古功法,修定是它的核心。遠在佛法出世之前,瑜伽術即在流傳。佛法出世後,瑜伽也成爲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因爲瑜伽側重于禅定,從禅定得神通。瑜伽派所依據的經典是缽顛阇梨所輯之《瑜伽經》,由于瑜伽派所行的是“諸根調禦堅定,是名瑜伽”(《伽特伽書》),“甯靜曰瑜伽”(《薄伽梵歌》),“心之機能抑製是爲瑜伽”。這些主張和方法,是各派修持者都需要的,所以,瑜伽便成爲一種共法。古印度如此,佛法出世後也如此。所以有“修持總不外瑜伽”的說法。
《瑜伽經·方法品》把瑜伽方法分爲八支:
(1)禁製(yama夜摩)也是修瑜伽者必須守的戒律,包括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禁製不守是不能修瑜伽行的。
(2)勸勉(viyama尼夜摩)包括清淨,滿足,苦行,學誦,念神等內容。這是進一步爲修瑜伽行作准備。
(3)坐法(asama)這是正式進入瑜伽行了。經中說:“坐法之要,端在適意,悠然自得,無事策勉,廓然若與天地合德,不複累于環境。”這就是說,打坐時要身心安然,覺得身心與天地合爲一體,苦樂寒熱等都離開了。經中說到的坐法,後世注者演說有數十種之多。與我們現在所行的相同坐法,有吉祥坐,獅子坐,自在坐等。
(4)調息(pranayama)這是瑜伽的中心。有叁次第,一吸,二呼,叁貯胸腹中(指呼吸長時將氣暫貯在胸腹中),後世叫這叁種情況爲叁相,即滿相,虛相,瓶相。經中指出調息應注意四點:一處所,吸息入胸腹達于何處,呼息外出達于何處,要掌握好。二時間,呼吸貯于胸腹的時間長短是有限定的。叁數,行功時息之次數有定,故應數息。四心勿馳散。
(5)製感(pratyanara)控製自己的感知,做到五根五塵不相涉。
以上五支,屬身體修煉,故稱外支。
(6)執持 心注一處叫執持,觀鼻端,觀丹田都是執持之法。
(7)靜慮(dnyana)亦有譯爲禅那的,指心與心所注處融合不二,無能無所的狀態。
(8)等持 又叫叁摩地,這是八支中的最高定境,所謂神通、解脫,由此可達。
以上簡介一下古瑜伽法的概要,了解這些,有利于修行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瑜伽的特點是理論明確,實證可靠,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又不需灌頂,因而是人人可修的,很適宜于現代人修習。
(一)先行修法
照法要要求,修此法應先皈依並發菩提心。修任何一種法,均要有與之相應的心理心態,修佛法則必須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
簡言之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細言之,是以四弘願爲體,衆生無邊誓願度(普度衆生之心),煩惱無邊誓願斷(淨化自身之心),法門無盡誓願知(努力學法之心),無上菩提誓願證(求得正果碩果之心)。具有此種心態,則心胸開朗豁達,滿懷信心,生發毅力,勤學實修,不怕困難。這樣就具有了修定的良好心理和心態了。
皈依問題。密法的皈依是四皈依,即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現在很難找到有成就的上師,只好用誦念來表達了。經請教修密法有大成的高僧,這位高僧說,修此法要,不需灌頂,可于修持前誦瑪爾巴大師心咒七遍(瑪爾巴大師心咒爲:嗡阿·迦爾嘛,巴喜吽),然後誦念:皈依瑪爾巴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遍即可。
1.七支坐法
(法要原文)“坐如毗盧遮那佛修行儀所示,上身正直,金剛趺坐,製心一處,就是大手印之門。跏趺如佛端坐,手結定印,位于臍下,直豎脊椎,放松膈膜,曲頸如鈎,下巴擠喉結。
通常,人之知識由各種感官而來,尤其是眼視。因此,眼必須不動,不瞬,不顧,注視身前約170厘米處。
此爲毗盧遮那佛坐式之七支,以身體之姿勢助入于深定者也。”
所謂七支坐,是打坐的七種要求。即①盤坐;②結定印;③脊直肩張,放松膈膜;④曲頸如鈎,下巴擠喉結;⑤舌頂上颚,視覺集中身前1.7米處;⑥口寂,口吐濁氣;⑦意寂,不思過去未來。
需要說明的是,結跏趺坐如有困難,可單盤,甚或散盤亦可。
2.七支坐的效能
(1)身安穩。“跏趺以調息,端坐以均體溫,直豎脊椎,放松膈膜,使靈力遍及全身。曲頸如鈎,以整出息;舌頂上颚,注視前方,使由空中攝入之靈力注于中脈。”“五種靈息(即指氣,上行氣、下行氣、平行氣、偏行氣、命根氣共五種)自空中攝入,安于中脈,其它機能控製之靈息,亦得入中脈,出現無分別智,又名自安穩,或名身不動,或名身自在。”
身安穩是修大手印的基礎。由于靈氣進入中脈,容易得到輕安喜樂;由于坐姿端正祥適,易于安靜持久,斷除煩惱,不易爲外緣所轉。藏密稱中脈爲命根,其功能包含持續人體壽命。因此,修七支坐對人體是有莫大好處的。不能雙盤的修持者,其余要求亦應按七支坐的要求做好。若有志于長期修煉,應采取分段練習和分解練習的方法,習練雙盤。只要有決心去突破這一關,堅持練習,是能夠練好雙盤的。佛家道家均強調以雙盤作爲入道之門。
(2)口安穩。“寂靜無聲,呼出陳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穩,或名口不動,或名口自在。”“在此期間,對于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起分別心,不說是,也不說否,惟時而于刹那間,注意連續的禅定是否寂靜,如睡眠中之嬰兒,心不動脫離想念。”
以上所述,有如下幾點須注意:一是修氣,濁氣用口吐排,氣息出入自然,不急不緩。修氣的方法,可以使氣息遍全身,也可以使氣入中脈,亦可只吸入清氣呼出濁氣,修持者根據自身適應來選擇。二是禁語,不說話亦不誦經持咒,做到口寂。叁是不作意分別五官引起之各種客塵影事,只是時而注意一下自己的定境是否寂靜。
(3)意安穩。“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不想現在正從事禅定,空並非一無所有。”“全然勿思勿想象,寂靜身心如嬰眠,精勤依照上師教,決定出現俱生智。”
意安穩,實際是意與氣的高度結合。也先說氣,此時之氣,應柔和細微,呼吸仍應自然,但已調至微細階段,若忘又未忘,綿綿而已。次說意,意依此柔和綿綿之息,不尋不伺,亦不分別爲有爲空,不思過去未來,也不想現在。如乳足嬰兒,恬然自適,寂靜湛然。谛洛巴祖師說:“不思不想不尋伺,不作意求禅定行,不動本元即自在。”岡波巴說:“製心一處者,乃諸佛菩薩共經之途徑。”光明心說:“製心一處者,即心不外馳,含有身口意叁者充分清淨之意。”
這就是意安穩,或稱意不動,意自在。
(4)四憶念。簡單說,就是不忘記各種有利于修持的方法,就目下的修持,就是保持身口意之安穩而不忘失。龍樹菩薩說:“大王當知四憶念,諸佛菩薩不二道,時時堅固守護此,修持就不會失敗。”時時注意保持身口意之最佳狀態,並使之適合于修持大手印之需要,這就是四憶念的精神所在。
上面所講的是大手印禅定法的預備功,但讀者不要因爲是預備功而忽視了它。預備功練好了,就可爲正修打好基礎,創造好有利的條件。實修是一步一個足印的,哪一步虛了,都會爲下一步製造障礙。所以有志于修大手印禅定的人,應切實修好預備功,不能急于求成,置預備功于不顧,而匆匆開始正修,那就有違修行的次第,欲速則不達了。
(二)正修法
1.專注瑜伽法
此法之目的在于練習入定,可分爲二,一爲專注于物體之瑜伽(又可分爲(1)專注于無氣息物體之瑜伽;(2)專注于有氣息物體之瑜伽),二爲不專注于物體之瑜伽。
(1)專注于無氣息物體之瑜伽
a.專注于小球或小木塊法
面前置一小球或木塊,放置位置之高低,以自身的血壓高低而定,血壓高者,可放于低于臍之位置,血壓低者可放于臍以上或視平線稍上位置。專注視之,即不忘卻此物,亦不認明此物,同時心中觀想瑪爾巴上師坐我頂上,至誠誦念:願得上師加持,至高無上大手印獲得成就。觀想上師從頂門進入體內,我心融入上師真心,如水入乳,成爲一體,無二無別盡量持久。如遇昏沈,集中精神凝視,並宜習定于曠野;如生性呆滯,亦用此法訓練之;如心不安靜或散亂者,隱居深密靜地,減低專注,放松身心。
b.觀想佛像字像法
此法“以佛像爲身之象征,真言種子字爲口之象征,明點爲意之象征”。可用畫像或塑像,觀佛像…
《《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逸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